“南堂”福音何处寻——北京胡同“画”今生之六十六

刘新如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繁华喧嚣的京城宣武门大街西北侧一隅,隐藏着一座宁静神密的古老建筑,这就是新开放的宣武门天主堂,北京人习惯称它为京城东、西、南、北四大教堂之一的“南堂”。正值西方逾越节期间,我探访了这座历经400多年风雨洗礼的古老教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教堂顶端的十字架直插蓝天,意味着地下的堂通天上的神;十字架下的精美砖雕图案,原来是天主教宗的牧徽……作为京城最古老的一座教堂,南堂承载着中西交流的厚重文化积淀,仿佛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南堂的创建者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传奇人物。明万历年间(1605)年,身着儒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经皇帝恩准,在这里将胡同四合院改造成“小经堂”,开启了东方古老大地上的圣堂篇章。清顺治七年(1650年),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又在经堂旧址重建西洋式圣殿,《普世欢腾》的圣歌在老北京胡同四合院上空悠然回荡。</b></p> <p class="ql-block"><b>历史上南堂几经火灾、地震、战乱,圣殿多次损毁,“万能”的圣主并不能决定自己教堂的命运。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三次拨款重建特别是最近这次修缮,古老的教堂才重现昔日的风采。</b></p> <p class="ql-block"><b>教堂建筑属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内部空间呈现拉丁十字布局,穹顶拱券与束柱构成强烈的纵深感。工匠巧妙运用“砖仿石”工艺,将青砖雕刻出大理石质感。主祭坛的圣母像身着明代命妇服饰,手持的念珠却是西洋形制,这种文化混搭彰显着中西方文化融合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彩色玻璃窗上的圣经故事,采用工笔重彩技法绘制圣徒面容。这种“西洋题材、中国笔法”的创作,比其它教堂的纯欧式彩窗更具文化对话意味。当晨光穿透彩绘玻璃,在玫瑰经柱上投下斑斓光影,我们仿佛能听见历史长河中不同文明的交响。</b></p> <p class="ql-block"><b>南堂见证了明清七位皇帝与传教士的交往,殿院东西两侧保存的明清碑刻和“钦崇天道”的御匾,彰显着皇权与宗教信仰的微妙互动。 </b></p> <p class="ql-block"><b>今年适逢南堂建堂420华诞的禧年,又赶上年前重新开放后第一次举行逾越节活动。连日来,众多信众前来参加纪念耶稣受难日、复活节等弥撒庆典,这是天主教堂礼仪生活的高峰。</b></p> <p class="ql-block"><b>在逾越节举行义诊活动的,是伴随教堂修缮成立的天爱诊所,这让人看到宗教慈善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利玛窦小屋的饮品、多个品种的文创小商品,也受到不少顾客和游人的青睐。</b></p> <p class="ql-block"><b>如今,南堂不仅是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还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成为北京这座城市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象征之一,继续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信仰的传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暮色中的南堂建筑,与不远处金融街的玻璃幕墙和新华社大楼构成时空对话。这座穿越四个世纪的建筑,只有在对外开放、文化交融的今天,才能保持持续的生命活力。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圣母像的衣褶,我们似乎听见利玛窦的感叹:“真正的智慧,永远在对话中生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