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福建博物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头街96号,地处福州大梦山麓,西湖之畔。福建博物院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5年获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是集主展馆、积翠园艺术馆、自然馆、福文化专题馆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面积90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共设有15个展厅。拥有馆藏文物22万余件、自然标本1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万多件,以海丝文物、华人华侨文物、革命文物、红色文物、书画文物等为主要特色。</p> <p class="ql-block">智慧书院。神奇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福建南岛语族考古成果展</p> <p class="ql-block">国家宝藏。千百年来,我们对于历史的薪火相传,不仅书写于典籍之中,更凝聚在器物的传承间。福建人善良而追求美好,知书而富于创造,爱国而不惧牺牲。那些对生活、对理想、对家园的执着信念,从古至今一脉相承、未曾改变。博物馆通过保存、研究、展示一件件历经岁月磨砺的古老文物,成为后人仰观文明的记忆殿堂。</p> <p class="ql-block">一位17岁的花季女子,于她最美好的韶华黯然陨落。在那个处处有花的时代,带着与她相伴的华美衣裳,长眠于福州北郊现名为浮村的一处小山丘。千年之后,这里已是充盈着琅琅书声的校园,随处都有与她年龄相仿的少年们的欢声笑语。当考古工作者带着惊叹的目光打开这座即将轰动全国的古墓时,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缀满花朵纹样的精致袍服。同时,那段关于宋代女子的旷古往事也重新被后人所知晓。</p> <p class="ql-block">红色花罗镶印金刺绣花边大袖袍助演萨娜.哈兹里(中文名:森娜)在《国家宝藏》中的服饰造型设计张婷。该款设计参考了黄昇墓出土文物。大袖衫款式仿照褐色罗镶彩绘花边广袖袍,衣身纹样选用牡丹海棠梅花纹◇刺绣花边纹样取自印花彩绘鸾凤纹,结合钉珠工艺呈现。</p> <p class="ql-block">黄昇墓出土丝绸服饰及合包</p><p class="ql-block">黄昇墓出土丝织品主要产自福建的官私作坊,也包括部分江浙等地的匠作。在其中一件花绫上发现墨书"宗正纺染金丝绢官记"字样,可见其来自宗正司所属织造机构。宋朝南迁后,负责管理皇家宗族事务的南外宗正司与西外宗正司,也分别迁至泉州和福州。作为皇赵后裔的赵与骏家族及曾管理泉州市舶司的黄朴,都可能因此获得其所属产品。</p> <p class="ql-block">宋。苏汉臣《妆靓仕女图》</p><p class="ql-block">宋仁宗时期即在福州、泉州、漳州、兴化军"置场收买"各类产品。南宋时期,福建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丝绸产地之一,福州的"轻绢"、泉州的"丝布"、漳州的"漳纱"、建阳"红绿锦"等都曾名闻天下,部分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p> <p class="ql-block">笔墨纸砚、镇纸、印章等书法用品</p> <p class="ql-block">文房四宝。白玉印章铜镏金笔架等(明代)</p> <p class="ql-block">德化窑火千年以来传承不息,早在宋元时期这里便已烧成青白瓷,并漂洋过海销往域外。明代更因白瓷工艺达到巅峰,奠定了在世界陶瓷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如凝脂之玉的"中国白",当时在欧洲被视为东方艺术的明珠。何朝宗是德化瓷塑史上最具盛名的一代巨匠,以擅长雕刻各类仙佛人物名扬于世。他目前存世的作品包括观音、达摩、文昌、罗汉、关公、和合二仙等,无不兼具得道者的超然飘逸及世间凡俗的亲和神态。</p> <p class="ql-block">山海家园闽之先民。在遥远洪荒的旧石器时代,人们依山傍水、以天然岩洞为居,使用简单的木棒、石器、骨角器,战胜着毒虫猛兽。他们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在亘古的岁月中磨砺出生存的经验与智慧。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随着原始农业、手工业、建筑等方面的不断发展进步,文明的火种在福建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积蓄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灰陶塔式壶。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500-4000年)闽侯昙石山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古陶器、古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闽越国保持着越人勇武的传统,军事实力一度十分强大,对周边的东瓯、南越国等都曾发动过军事攻势。考古发掘出土的兵器,还原出当时曾与强大汉军抗衡的闽越军队的雄厚实力。</p> <p class="ql-block">古战船模型</p> <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瓦、瓦档、及地下水管等</p> <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陶俑、陶罐及大量陶制品、五代孔雀蓝釉陶瓶。高74.5厘米,通体施孔雀蓝釉,出土于五代闽国王后刘华墓,为波斯风格器物。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完整波斯孔雀蓝釉陶器之一。见证海上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闽王王延翰"铭铜鎏金狮形香炉。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口径21、通高40.1厘米。炉通体鎏金,器盖作盔状,蹲狮钮。炉直口,平唇外折,边沿呈五葵瓣形,直腹平底,下承五兽面蹄足,腹足交界处由铆钉连接。炉唇面一周环刻楷书铭文"弟子盐铁出使巡官主福建院事检校尚书礼部郎中赐紫金鱼袋王延翰奉为太王及国大人铸造狮子香炉一口舍入保福院永充供养天佑四年九月四日题"。</p><p class="ql-block">王延翰(?-926年),闽王王审知之子。同光四年(926年),后唐封王延翰为福州节度使。同年10月,王延翰称王,12月被其弟所杀。</p><p class="ql-block">铜塔。五代(公元907-960年)</p> <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陶俑、陶罐及大量陶品西周云纹青铜大铙。高76.8厘米,重100.35公斤,1978年出土于建瓯市黄科山,为西周早期礼乐器。全国罕见的大型甬钟,鼓部饰兽面纹,两侧为云雷纹,铸造工艺精湛,是福建出土的最大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宋。苏颂制水运仪象台模型。苏颂(1020-1101年),同安人。他发明的水运仪象台,是一座高约12米,宽约7米的台形木构建筑,以水力驱动运转,集观测演示天象、计时漏刻和报时功能于一体,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祖先,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项伟大创造。</p> <p class="ql-block">成化款铜象尊。明(公元1368-1644年)传世品</p> <p class="ql-block">清(公元1789年)乾隆54年铭琉球墓碑。(公元1864年)同治3年铭琉球墓碑。福州地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受降复原场景。何兰投降条款</p> <p class="ql-block">金碗、金盘、金手饰品</p> <p class="ql-block">李纲铁锏</p><p class="ql-block">长96.5厘米,刻有抗金名将李纲之名,我国现存最早锏类兵器。</p> <p class="ql-block">宋时,福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娱乐业兴起,各地傀儡戏、杂剧、百戏等非常活跃。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载:"福建鲍老一社,有三百余人"。据漳州龙溪县(今龙海区)人陈淳(1153-1217)《北溪大全集》卷四十七所载,漳州戏曲表演十分兴盛:"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刘克庄多次遭贬闲居故里,对家乡的风俗民情,尤其是傀儡戏、优戏十分熟知,故其诗词多有对家乡傀儡戏演出盛况的生动描述。</p> <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晋江县石码妓女院鸿琴楼作招牌用的灯。福建博物院藏片。军阀郭凤鸣驻防长汀期间,公开设立利益公司和花捐局。准许赌场和妓院挂牌营业。同时期经营鸦片烟馆</p> <p class="ql-block">独木舟。1975年发掘于连江县浦口公社山堂大队,全长7.10米,前宽1.10米,后宽1.50米,残高0.82米,系用整根樟木凿成。舟两侧舷板由前向后斜起,最高处0.60米。在距尾部2.50至3.33米处,凸起一块高约0.22米的近方形木座。该独木舟的出土为研究闽越人早期的造船与航海技术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福建古代文明的发展,凝聚了山海间先民们的勤劳、智慧与勇气。千百年来,他们生活于此、为这片土地更加富饶美丽而不断奋斗。以史为鉴,用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精神为火炬,照亮我们继续前行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福建游神活动。宋代已有,南宋理学家、漳州人陈淳在其《北溪大全集》描述了宋代民间抬神像上街游行化缘、民众欢呼雀跃的场景。男女聚观,夫不暇及耕,妇不暇及织,前后有司不能明禁、复张惟慕以观之。谓语之与民同乐。</p> <p class="ql-block">林觉民(1887—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p><p class="ql-block">陈意映(1888—1913),字芳佩,耽诗书好吟咏,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后嫁革命党人林觉民为妻,受其影响,带头放缠小脚,入陈宝琛夫人创办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学习,为该校首届毕业生。林觉民牺牲后,诞下遗腹子,两年后终因悲伤过度辞世。《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武装斗争创建政权</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福建省各县区的公章</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福建地区用的文件、票证等文物展</p> <p class="ql-block">衣冒、日用品等遗物展示</p> <p class="ql-block">1928年大革命时期用的刀与标枪</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刀枪箭戟及土炮火冲等革命军事用品展示</p> <p class="ql-block">1932年6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土地部发布《开荒规则》,规定了对荒田荒地的开垦办法。1933年2月,苏维埃中央政府颁发《开垦荒地荒田办法》。苏区农民受到这些政策的鼓舞,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福建垦荒成绩显著。至1933年,上杭才溪总共开垦荒地1300多担,全乡已无荒田。截至1934年2月,中央苏区总共开垦22万担荒地,其中闽西苏区占将近一半。</p> <p class="ql-block">书写革命的大标语用过的(1933年)大毛笔与(1936年)装黑汁的铁筒</p> <p class="ql-block">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伟大革命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