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期报道:第二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黄梦琪、赖艳玲、张 静、石 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李炳涛、张文方、章冬琴、任阳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田韩冰、黄幸阳、柴 畅、李艳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02, 81);">匠心琢课研教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02, 81);">深耕凝练塑风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02, 81);">课磨百遍澄心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02, 81);">主张自成展劲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2025年4月21日,迎来了南山区基础教育骨干教师赴南通第二日的深耕之旅。在这座以“教育之乡”闻名的江海名城,全体参训教师聚焦课堂打磨与专业成长,开启了一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一整天的智慧碰撞,不仅是知识的交融,更是教育情怀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匠心琢课研教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上午场的讲座在赖艳玲老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南通市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员顾娟老师以“好课是磨出来的”为主题,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富有启发的讲座。</p> <p class="ql-block"> 她结合“为思维通透而教”的教学主张,强调教学应立足儿童思维发展,通过反复打磨课堂设计,引导学生在“混沌—通透”的探索中深化理解。顾老师指出,优秀的课堂需关注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双向迁移,激发学生“我要做”的内驱力,同时教师应“做长大的儿童”,基于学情不断优化教学策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讲座最后,她以课例“两个数相加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例,生动展示了如何通过问题驱动、情境创设和思维引导,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规律,实现思维的通透。这一案例不仅体现了“好课是磨出来的”核心理念,也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深耕凝练塑风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下午场的讲座由柴畅老师主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冯卫东带来的《点亮教育人生的“灯”——和中小学优秀教师谈教学主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冯院长的讲座从教学主张的含义、教学主张的重要性、如何提炼和实践教学主张以及关于炼制和实践教育主张的若干建议四个方面出发,强调即使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教师也能形成并实践其教学主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通过多个具体案例分析,如一些名校的品牌教学主张提炼和实践,强调了教学主张对提升教学质量、明确教学目标和路径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此外,冯院长还提到了教学主张的提炼方法以及在实践中如何辩证地运用这些主张。冯院长金句频出,深入浅出地鼓励每位教师都应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最后,讲自己的教学主张“做成”课题或项目,尽量把教学主张用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学员感悟见星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育才二小黄梦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课堂是教师最高的尊严,一堂好课就是一个老师的名片,听完顾娟老师的讲座,仿若推开一扇新的大门。磨课磨的不仅是人,更是一种思想,我们要了解课背后所呈现的逻辑,而在“磨”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附属品产生。“好课是磨出来的”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行动指南,提醒我们在教育之路上,以匠心对待每一节课,不断实践、反思、改进,努力为学生带来更有价值、更有温度的学习体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如果说顾老师的讲座是拨云见雾,那么冯卫东院长的讲座就犹如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迷雾中寻得一盏明灯。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将教学主张从模糊的经验升华为清晰的理念,让我陷入沉思:我的课堂模式是什么?可以提炼为什么样的主张?这样的讲座不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思维的重塑,让我明白,提炼教学主张不仅是教师专业进阶的必经之路,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与深化。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以“实践-提炼-实践-再提炼”的模式,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教学主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南山小学李炳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今天上午顾娟老师关于“好课是磨出来的”讲座,我深受启发。顾老师从自身丰富的教学与教研经验出发,强调教学主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它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她以“为思维的通透而教”为例,让我明白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思维培养与素养提升。情境创设、问题驱动、思维可视化等实践路径,为我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清晰方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下午冯卫东老师《点亮教育人生的“灯”——和中小学优秀教师谈教学主张》的讲座,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学主张的定义、重要性、提炼方法以及实践路径,让我对教学主张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学主张不仅是教师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标。它要求我们从日常教学实践中挖掘典型经验,聚焦核心问题。通过与学校文化的结合、开展课题研究以及团队协作与分享,让教学主张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分享的案例,如“跨出去收回来”“开明语文”“理错数学”,让我看到了教学主张在实际教学中的强大生命力。本次培训给我很大的触动,作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炼并实践自己的教学主张,有了更具化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b>向南小学柴畅:</b></p><p class="ql-block"> 上午顾娟老师的“好课是磨出来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具体案例剖析,让人意犹未尽。顾老师以“思维的通透性”为教学主张,结合具体案例,带我们走进她精心设计的“最强大脑”课堂,使老师们不自觉卷入其中,沉浸式学习体验,非常过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冯卫东院长下午的《点亮教育人生的“灯”——和中小学优秀教师谈教学主张》讲座从教学主张是什么、为什么要、怎么炼制等方面阐述,既有深厚的理论之道,又有鲜活的实践路径案例,让我们听故事,明道理,悟方法。每一个观点都直击核心,每一段分享都饱含智慧,那些闪耀着思想光芒的金句,更是值得我们反复回味、深入实践。</p> <p class="ql-block"><b>深大附实验小学赖艳玲:</b></p><p class="ql-block"> 上午通过顾娟老师的讲座,我深刻认识到“好课是磨出来的”绝非空谈。教学不应止步于知识传递,更要以儿童思维发展为核心。教师需以“长大的儿童”视角贴近学生,结合学情优化策略。“两个数相加奇偶性”课例,让我看到问题驱动与情境创设的魅力。今后我将在教学设计中反复打磨,让学生在“玩”中学,沉浸其中,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通透生长的沃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下午聆听冯卫东院长《点亮教育人生的“灯”》讲座,收获颇丰。他从多维度剖析教学主张,以实例展现其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还分享提炼与实践方法。让我深知,无论身处何地,教师都应积极形成教学主张,并将其转化为行动,通过课题项目深化实践,不断追求教育教学的卓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前海学校石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高通路迁移是指有意识地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中的迁移。其机制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例如,学生在学习欧姆定律后,将其抽象为“流量=压力/阻力”的公式,并将其应用于历史学等领域,这就是高通路迁移。与之相对的是低通路迁移,其机制是从具体到具体,依靠的是旧任务与新任务之间的相似性。例如,学生通过刷题来解决新题,或者通过背诵范文来完成作文写作,都属于低通路迁移。高通路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反应专家思维的认知结构,而低通路迁移只是在表面上掌握了专家结论。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高通路迁移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蛇口学校任阳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美美地想,乐乐地做,基于儿童,才能做到教育的通透,顾娟老师用身体力行践行着对热爱的教育,眼中有学生,课中有学生,内驱、积淀、博长、蜕变、有心、至善,成就更好的学生和自己。教学主张,教育人生的“灯”,冯卫东院长对教育的深度思考和实践,让教育有了灵魂,有了归属。为生而教,形成主张,反哺教育,于我们都是一生的必修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香山里小学黄幸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顾娟老师的讲座让我深刻体会到,一堂好课需要反复打磨与深度思考。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引导。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儿童视角设计课堂,在"混沌"中激发探究,让学习真正走向通透。今后我将更注重课堂设计的精细化和学生思维的可见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同乐学校李艳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正如冯卫东教授所言,“学会”的是知识,“教会”的是规律。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努力让“助学”成为课堂常态。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转变怕学生犯错的理念。“无错之课为错课,无错之学为浅学”,课堂教学,应允许学生出现错误,进而使学生能由误生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深中南山创新学校章冬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教学需立足儿童视角,在科学课堂中平衡"意志力"与"审美力",通过情境化活动搭建认知通道。课堂应如"思维体操",既有清晰目标又动态生成——既要"驻足"观察学生反馈,又要及时"收拾行囊"调整策略。通过问题激活、合作探究,让知识从符号走向生活。教学打磨既是对环节的雕琢,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为思维发展而教,为生命成长而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学府一小田韩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小学教学中,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和犯有价值的错误,能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促进理解与学习。教师应该设计冲突情境,让孩子参与到思辨过程中,通过错误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此外,通过表彰那些有智慧的错误,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犯错,以此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育才三小张文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教学主张作为教育思想的凝练,不仅是国家对教师创新的要求,更是教师实现“四明”——明确教学方向、挖掘教学规律、聚合教学知识、树立教学品牌的关键。六种炼制方法中,“觉”的理念令我深受启发,提醒我要善于从日常教学中觉醒,提炼自身独特的教学理念。未来,我将不断反思实践,努力形成个人教学主张,从优秀迈向卓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桃源小学张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作为一线教师,我常叩问自己:我们与儿童之间隔着多少重迷雾?顾娟老师提出“做长大的儿童”,冯卫东老师强调“教育主张即人生灯塔”,这些理念让我愈发意识到:我们与儿童的距离,恰是专业成长的空间。保持“未长大”的探索欲,修炼“已成长”的专业力,教育的真谛或许就在这“似与不似”之间——当我们真正成为“长大的儿童”,教与学的壁垒自会消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理论浸润与实践碰撞暂告段落,但教育人的思考仍在延续。顾娟老师“做长大的儿童”这一理念,与冯卫东老师“教育主张即教育人生灯塔”,共同为参训教师点亮了专业成长的明灯:一堂好课需千锤百炼,一名骨干教师的风格形成更需在课堂实践中沉淀、在自我反思中升华。相信这些思考会化为行动的火种,必将在返岗实践中点燃“破茧成蝶”的星火——以匠人之心磨砺每一处细节,以智者之思凝练教育的魂魄,让南山的课堂成为思维跃迁的沃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END——</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