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引言</p><p class="ql-block"> 打油鼓作为湘潭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与古代巫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其舞姿、舞具、装饰以及所蕴含的神话传说等方面,都能探寻到巫文化的影子。本文将深入探讨巫与打油鼓之间的历史渊源,通过对相关古籍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打油鼓的起源、发展及其与巫文化的紧密关联。</p> <p class="ql-block">二、巫文化概述</p><p class="ql-block">(一)巫的起源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早期,当时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自然现象和宇宙规律无法做出科学解释,便产生了神鬼的概念。巫觋被认为是能与神鬼交往、代表它们说话、执行它们意志的人 。甲骨文中已有巫字,说明在殷商以前就已出现。最初的巫字是两个工字的交叉,大概是行法术时所用器物的象形;以后加上两个人在跳舞,象征着巫用形体动作请神灵降临。在《说文解字》中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这表明巫是以舞来交通人神关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巫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在殷商时代,巫风炽烈,巫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参与祭祀、占卜、治病等活动,是人与神之间的重要媒介。到了周代,由于周人重农业,崇尚笃实,对祭祀典礼有着严格的礼乐规定,人神界线分明,在周政权直接统治下的北方,巫风逐渐衰息。而在南方长江流域,由于地方闭塞,经济文化发展迟缓,仍保存着浓厚的巫风。《汉书·地理志》记载:“楚人信鬼巫,重淫祀。”王逸在《楚辞章句》里也说:“昔楚国南部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p> <p class="ql-block">(二)巫舞的特点与作用</p><p class="ql-block"> 巫舞是巫觋祭祀活动中的舞蹈,是巫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手段。巫舞起源于原始宗教的祈神仪式,由专门的巫师跳唱,民间俗称跳大神。其特点包括:</p><p class="ql-block"> 舞蹈动作:原始古朴,有一些相对固定的动作和套路,如作揖、跪拜、忏四门、砍四门、打四门等。基本动作步伐有禹步、罡步、便步、独脚跳、转、旋、跳、筋斗等,风格特征为稳、沉、直、圆。禹步是夏商以来巫舞的重要特征,相传是因为夏禹治水奔劳得了足病,走起路来一拐一拐,巫祝们为借助圣人的法力去征服精灵鬼怪,在舞蹈降神时模仿禹的步伐,逐渐形成了禹步这一巫舞特征。</p><p class="ql-block"> 舞具与装饰:巫舞常使用面具、衣箱、神案、锣鼓乐器、牛角等法器,其驱邪、驱鬼、驱瘟、招魂、退杀等面具和傩戏非常接近。在服饰方面,巫师的着装往往具有神秘色彩,以显示其与常人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巫舞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请神灵,通过舞蹈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祈求,编排的舞蹈动作比较文,具有崇敬、礼貌等形式;另一种是驱鬼妖,舞蹈基本保留着集体狩猎的那种武的形式,以展示力量和威严,达到驱赶鬼怪的目的。</p><p class="ql-block">三、打油鼓的形态与表演形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打油鼓的器具特征</p><p class="ql-block"> 打油鼓的鼓状如戽桷,高约七十余公分,上小下大呈圆形,鼓面直径约二十五公分左右。鼓身与鼓面分别刻画有斧肩和豹形状图等花纹 。鼓身用木制成斗形,上端用牛皮蒙鼓面,下端用方木制成Ⅱ形底架,将鼓紧系。它没有严格的尺寸、规格,只要便于打击即可。这种独特的鼓形和装饰,与古代巫舞中对器具的重视和赋予其神秘意义的传统相契合。</p> <p class="ql-block">(二)打油鼓的舞蹈动作与表演阵容</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打油鼓打法,每鼓配舞者八人,以鼓为核心,分内外三层,踏禹步绕鼓起舞。内层为击鼓者三人,赤脚,着玄色对襟衫,袒胸露腹,系三角形豹绞花裙,每挝一槌,随鼓嗨地吆喝一声,挥槌从左向右绕鼓旋舞,有洗脸照镜、梳头理鬚、贴花点硃、开弓等动作。中层为掌旗者三人,赤脚,着黄色衫裤,各执青赤、黑、白四色织物镶成的长方形小旗一面,旗竿长达丈余,上饰羽状形纹,舞蹈时,随鼓声将旗举起交叉上搠,同时,嗨地附和吆喝,旋舞方向与击舞者相背。外层舞者两人,赤脚,一饰雷公,一饰电母,雷公背土饰有翅勝,手执鉴锤,电母手执圆镜,相向从左向右旋舞。此外,另有副手一名,手执火炬,紧随雷公身后,不时向火炬喷油或撒硫磺硝,火焰腾空而起,以象征雷火,民间俗称“油火” 。这种舞蹈阵容和动作设计,充满了神秘的仪式感,与巫舞的祭祀风格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打油鼓的表演场合与变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打油鼓原在每年端午节表演,用以收瘟摄毒。民国年间,湘潭马家河等一些沿江的小集镇,端午时表演这种舞蹈,不过已成为庆贺龙舟竞赛获胜的活动。约在清康熙末年,始出现于迎神赛会,其中以“老诸会”和“城隍会”最盛,少则十余鼓,多达二十余鼓。解放后,由于迎神赛会停办,这种古老的民间舞蹈不再见于民间。其表演场合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民间的信仰和祭祀活动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从古籍记载看巫与打油鼓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舞姿与巫舞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禹步的沿用:打油鼓舞者全用“禹步”起舞,这一特征与夏商以来的巫舞一脉相承。如前文所述,禹步成为巫舞特征是因为巫祝尊奉治水后的夏禹为能征服精灵鬼怪的圣人,模仿其走路姿态以借助其法力。在打油鼓中沿用禹步,表明其与古代巫舞在舞姿上的传承关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与巫相关的动作:击鼓舞人挥动鼓槌所表现出来的“洗脸”“照镜”“梳头”“理鬓”“贴花”“点硃”等动作,是女巫在娱神前修饰容貌以表示心意虔诚的艺术形象;“开弓”动作则表示使用弓矢去制服精灵鬼怪,这些动作都与巫的活动密切相关。《楚辞·九歌·东君》1.中的“组瑟兮交鼓”句,其中的“交鼓”指的相对击鼓,是巫舞传统舞姿之一。湘潭的打油鼓自清末以来,也时有两人对击的情况,尽管与传统的打法有些差异,但始终未失“交鼓”传统,进一步证明了其与巫舞在舞姿方面的渊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舞具与巫文化的契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鼓在巫舞中的重要地位:古代巫祝以歌乐鼓舞迎神,“鼓”是其中重要乐器之一。在《楚辞·九歌》中有多处记载,2.如“扬袍兮拊鼓”(见《东皇太一》),“组瑟兮交鼓”(见《东君》),“援玉袍兮击鸣鼓”(见《国殇》)等,都表明了鼓在巫舞中的重要性。《文选·舞赋》中也有“形态和,神意协,从容得,志不劫。于是蹑节鼓陈,舒意自广……”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鼓在巫舞中的地位。湘潭的打油鼓不仅以鼓为道具,且以鼓为核心,鼓在舞蹈中的重要地位与古代巫舞中鼓的重要性相契合,证实了它与古代巫舞的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鼓的装饰与巫官文化:击鼓舞者的服饰及鼓身和鼓面所刻画的斧和盾及豹形状图,都体现了“巫官文化”的传承。击鼓舞者袒胸露腹的艺术形象,与鼓身上刻划的斧和盾连贯起来,是“刑天干戚舞”形象在“油鼓”中的体现,蕴含着南方各氏族子系对祖先炎帝神农氏和他的巨属的景仰怀念之情。鼓面画的豹形状图,在湘潭民间的“太崴”抵马中有这种图象,名叫“天狗”,民间信其可以御凶,这也是“油鼓”与巫文化相关联的一个体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神话传说与巫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巫祝以舞降神时,常取材于民间神话大肆渲染,以宣扬神灵显佑和自身通神之法力。湘潭打油鼓的舞蹈中揉杂了古代神话,其中“鼓”的突出作用和“雷公”“电母”形象的出现,与“夔皮鼓”神话有关。《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 ,郭璞注:“雷兽即雷神也,人面龙身,鼓其腹者。橛,犹击也。”打油鼓中突出“鼓”的地位,宣扬“鼓”的神威,出现“雷公”“电母”宣扬神灵显佑,与这一神话传说相呼应。旧时人民因饱受苦难,对神话产生憧憬,认为鼓为夔皮所制,夔乃神兽,能调节风雨,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鼓可声威天下,震慑精灵鬼怪;雷神正直,电母相助,能洞察善恶,轰劈奸妖,因而乐于打“油鼓”以祈福禳灾。这种信念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诉求,也体现了巫文化对打油鼓的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结论</p><p class="ql-block"> 通过对巫文化和打油鼓的深入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从起源上看,打油鼓很可能源于我国古代的巫风,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时代或更久远。其舞姿、舞具和装饰等方面,都与古代巫舞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打油鼓中沿用的禹步、与巫相关的动作以及“交鼓”传统,都表明它对巫舞舞姿的传承;鼓在舞蹈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鼓身和鼓面的装饰所体现的“巫官文化”,证明了舞具与巫文化的契合;而舞蹈中揉杂的古代神话,如“夔皮鼓”神话,以及人们借此表达的祈福禳灾的信念,体现了巫文化对打油鼓内容的深刻影响 。</p><p class="ql-block"> 尽管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湘潭民间早已不信打油鼓有神奇功能,但它作为一种独特风格的古代传统舞蹈,是民族文化的珍品。我们应当重视和抢救这一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加工整理,使其得以保存和发扬,让后人能够领略到古代巫文化与民间舞蹈融合所产生的独特魅力,传承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基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