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寻幽探秘之星】 白塔擎天昭一统 河西铸鼎定山河——访凉州白塔寺

李恒森

<p class="ql-block">美篇名:李恒森</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3638248</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选自网络,向作者致谢</p> <p class="ql-block">武威(凉州),这座曾与长安、扬州齐名的大唐文化名城,如今依然保留着东晋凉国四朝的深厚底蕴。时光荏苒,尽管明清时代的凉州已无昔日之繁华,但那驰骋沙场的马踏飞燕,依旧在斜阳下熠熠生辉,仿佛诉说着汉代的辉煌。此外,东晋的天梯山石窟、唐代的大钟、西夏的西夏碑以及明代的文庙,都共同见证了凉州会盟这一历史性时刻。回溯七百余年,我们仿佛能目睹那场改变藏区命运、重塑中华版图的“双向奔赴”在凉州古寺中缓缓展开。</p> <p class="ql-block">进河西走廊,沿着连霍高速驱车向南。当腾格里沙漠的黄沙渐渐淡去,武威城南20公里处,一片洁白的塔群刺破苍穹——这座被时光淬炼的白塔寺,不仅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更是一座镌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的立体史书。</p> <p class="ql-block">穿过新建的山门,迎面便是气势恢宏的塔林遗址。一百零八座白塔的地基整齐排列,虽只剩残垣断壁,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庄严气象。据碑文记载,这些佛塔按藏传佛教曼陀罗坛城格局分布,主塔居中,象征宇宙中心须弥山,四周小塔环绕,构成完整的宗教宇宙图景。修复后的白塔群已重现大部轮廓,覆钵式塔身洁白如雪,十三天相轮直指苍穹,每座塔身上的金刚杵浮雕都在诉说着佛法的庄严。指尖抚过塔基处裸露的糯米灰浆与阿嘎土混合物,汉藏工艺交融的智慧触感,顺着掌心漫延开来。</p> <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板路走向主塔,35米高的萨班灵骨塔巍然耸立。这座典型的藏式覆钵塔通体洁白,象征着佛法的圣洁与纯净。塔顶的鎏金宝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十三层相轮层层叠叠,暗合佛教"十三天"的宇宙观。绕塔而行,斑驳的夯土墙面留有岁月啃噬的痕迹,部分区域可见修复时新旧材料的拼接纹路,仿佛历史在此处打了个结。酥油灯长明不熄,经幡随风翻动,似乎仍在诉说着1251年萨班·贡噶坚赞在此弘法圆寂的传奇故事。据史料记载,阔端为纪念这位智者,特命工匠以藏地最高规格修建灵骨塔,寺院初名"幻化寺"(藏名夏珠巴第寺),后因白色塔身渐被称为"白塔寺"。</p> <p class="ql-block">走进凉州会盟纪念馆,泛黄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展厅采用沉浸式布展,复原的雪山场景与动态沙盘相结合,重现了1247年那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会盟。年逾六旬的萨迦班智达,怀着对雪域众生的悲悯,率领侄儿八思巴踏上东行之路。他们翻越海拔五千米的唐古拉山,穿越荒无人烟的柴达木盆地,高寒缺氧的环境中,随行人员半数倒毙于途。历经三年跋涉,终于在凉州与蒙古汗国西路军统帅阔端会面。这场被称为"凉州会盟"的和平谈判,以超越时代的政治智慧,实现了西藏归附元朝,奠定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复原件《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尤为引人注目。泛黄的纸页上,萨班以睿智的笔触晓谕吐蕃各地首领:"蒙古之军队,多至无法胜数,宇内当已悉为其有。""各地官员仍可依旧职任之"。这份充满政治智慧的文告,不仅确立了元朝对西藏的有效管辖,更开创了"因俗而治"的治理典范,比欧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早了四百年。玻璃展柜中,都兰遗址出土的八思巴文铜牌与扁都口元代冰道模型遥相呼应,诉说着当年"三十里一驿站"的文明脉络,那些商队驼铃、僧侣脚印,共同编织成横跨高原与平原的文化纽带。</p> <p class="ql-block">转过展厅,一幅巨幅《凉州会盟图》壁画重现了当年的历史场景:萨班身着绛红袈裟,手持法铃,神态安详;阔端身着蒙古质孙服,双手抱拳,神情庄重。两位历史巨人的目光交汇,仿佛跨越时空,诉说着民族团结的永恒主题。壁画采用矿物颜料绘制,历经岁月仍色泽鲜艳,细节处可见藏族画师对祥云纹样的精妙处理,以及汉族匠人对人物衣褶的细腻刻画。电子沙盘动态展示了当年会盟的地理环境,从高耸的祁连山到广袤的河西走廊,每一处地形都见证了这次伟大的历史会面,讲解员特别提到,选择凉州作为会盟地,正是看中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战略位置。</p> <p class="ql-block">漫步至大经堂,藏汉合璧的建筑风格令人赞叹。飞檐翘角的汉式屋顶下,是精美的藏式雕花门窗;经堂内,唐卡壁画与汉地彩塑交相辉映。阳光透过格窗洒在酥油花供桌上,光影摇曳间,仿佛能听见七百年前的诵经声在此回荡。这里曾是佛经翻译的重要场所,文献记载显示,萨班在此设立译经院,组织藏、汉、回鹘学者共同翻译《般若经》等经典,藏文的严谨、汉文的典雅在此碰撞融合,诞生出独特的译经体,对后世宗教文化传播产生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在凉州会盟纪念碑前,"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碑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碑文详细记载了会盟的历史意义:这不仅是一次政治上的成功谈判,更是一次伟大的文化融合。萨班在此传播藏传佛教,培养僧才;阔端则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碑身侧面刻有八思巴文与汉文对照的盟约条款,其中"寺庙永不征税,僧人豁免兵役"等内容,至今仍为研究古代民族政策的重要史料。周边展板以时间轴形式,梳理了从元朝宣政院到清代驻藏大臣,再到现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脉络,清晰展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历程。</p> <p class="ql-block">站在寺院高处远眺,祁连山的雪峰与白塔群交相辉映。历史的风掠过塔林,似乎传来了当年商队的驼铃声、僧侣的诵经声和各族人民的欢笑声。工作人员介绍,每年藏历四月萨班圆寂纪念日,来自青海、西藏的信徒都会长途跋涉至此,绕塔诵经、敬献哈达,而当地汉族、蒙古族民众也自发参与,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交流景观。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正是白塔寺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象征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白塔群披上一层金色的光辉。这座历经战乱焚毁、地震破坏,又在新时代重获新生的古寺,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文明交融的密码。从元末的战火纷飞,到明清的局部修复,再到1927年古浪地震的重创,直至1992年启动的系统性修缮工程,白塔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如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重要节点,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启示者:唯有民族团结、文化交融,才能铸就中华民族的辉煌。当我离开时,回望那片洁白的塔林,仿佛看到了萨班与阔端跨越时空的会心一笑——他们播下的团结种子,早已在这片土地上长成参天大树,继续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指引着我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路上坚定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