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世故之·吃哩癫狗肉

歐土·蓮🌸

<p class="ql-block">  在朋友家喝茶、聊天、打牌,偶见其屋外的洗手池边有一钵五花肉,不知是看上去“品相”不佳、还是朋友是个讲究的人?恰好女主人走近,有人禁不住好奇,问准备煮这一大钵肉啊?红烧、还是做回锅肉?女主人哈哈笑得富态又优雅,还透着三分骄傲,说哪里啊?是煮熟了给大黑吃的啊!说话间,本来在一边安静地趴着的那条可以形容为“人高马大”的大黑狗,或许听见了女主人的一声“大黑”,立马起身,扭着腰、摇着尾巴,像个乖宝宝似的,靠了过来在女主人身边撒欢示爱。那个人狗情未了的特写,幸福看得见一样融化在女主人的笑靥里和大黑龇牙咧嘴的嗷嗷叫唤里,令我等几个耳顺之年的大老爷们,情不自禁地羡慕,甚至唏嘘,说朋友家的狗真幸福啊!比人还优越啊!却有旁人接茬:说他们还是“放养”,一点也没有娇生惯养,比起有些人家当崽一样养狗,已经是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了”;说如今有些人家的狗宠得很,吃的比我们都好!</p> (本图片来自网络,谢谢!) 狗的话题一下子就越扯越远了,无所谓该养与不该养、该富养还是该穷样的纠结了。农二代的我们怎么也忘不了“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贫寒与匮乏,还不用再往前溯的乡村百姓是怎样的饥寒交迫。可想而知,那个年代乡村百姓的家狗是怎样的“贫贱不能移”,故有不失为金句的乡村俗谚哇,关于狗的。耳熟能详的如“狗不嫌家贫”,“狗改不了吃屎”、“狗咬狗骨头”和“狗的脑壳上藏不住屎”等等。所有这些关于狗的乡村俗谚哇,有一个基本含义是设定的,那就是狗再如何忠诚主人,终究还是弱势的化身,不能与主人相提并论。那还是家狗——农户家自己豢养的、无怨无悔为主人看家护院。一旦因为变故、受到意外伤害或疾病而被赶出“家门”成为野狗流浪在外,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有些乡村习俗“死狗冇人褫”,也就是死在外面的狗,不管是暴病而亡还是贫困交加阴郁而死,走过路过的都视而不见。但偏偏有些人,或是癖好,或是贫寒。偶遇死狗如“捡窖”(即捡得价值不菲的财宝)一样。也不管死狗有没有病、有什么病?哪怕着死狗看上去明显毛发脏乱、骨瘦嶙峋,不怕脏地弄回家去褫毛,不怕死地大快朵颐。自小耳濡目染,说“癫狗”(感染了狂犬病毒的疯狗)懂得自我牺牲,在发作之前就会毫无征兆地离家出走,直至抛尸露骨于荒野。流浪的“癫狗”是比“过街老鼠”更令人憎恶,甚至畏惧。不仅是因为“癫狗”会无端地撕咬同类、攻击人类,而且百分之百地传染。可怕的是,就是“癫狗”的肉煮得烂熟了,人吃了都有可能染上狂群病毒而癫掉。<br>   因为吃了这“癫狗肉”而发癫的人,无缘由地、还无差异地攻击他人,与那“癫狗”的“发癫”还有什么两样呢?。例如大家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学习,好端无事的,却突然有个谁发飙,不是说张三偷拆人家的信、就是说李四在背后捣鬼等。于是越描越黑,也就越吵越凶,弄不好就是大打出手。幸好有好多人在场,自有人不愿看到这样的场面失控,也是一种出于道义感和正义感的本能,可以说是奋不顾身的劝架。一边怒怼那信口雌黄的:你是“吃哩癫狗肉”;一边安抚受害者,说他是“吃哩癫狗肉”。<br>  常人是不是“吃了癫狗肉”真的就会如同这癫了的狗那样乱咬人?应该没有谁做过研究或身体力行过,但乡村百姓坚持,一个人如同“癫狗”一样,面目狰狞地谩骂、甚至动手动脚地侵害包括亲戚朋友在内的无辜者,一定是“吃了癫狗肉”。反过来,被认为是“吃了癫狗肉”的男女,则是与“癫狗”一样的“癫公(婆)”了。同时也是劝告,是个正常人,一是劝慰不要计较“吃了癫狗肉”的人如疯狗一般的狂吠;二是善意提醒不要靠近这突然如同“吃了癫狗肉”的男女、哪怕是最亲的亲戚朋友,能远离更好。<br><br><br> 所幸的是,如今城里养的所谓“爱犬”越来越受宠,标志之一就是“打疫苗”,打各种疫苗。而乡村百姓的家狗,也渐渐地改了吃屎的习惯,不是狗的天性被修改了DNA,委实是乡村的孩子也稀缺,与主人一起享用日常的饭菜,也就少了病从口入的机会。总之,“癫狗”不常有了。悲催的是,这世道有些难解难分,冒险吃“癫狗肉”的人基本绝迹了,但那种如同“吃了癫狗肉”的人,还大有人在!<br>  从讨论朋友家的“爱犬”过着养尊处优的幸福生活,得益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竟然引申出狗的世界与人的世故居然有许多不可分割的联系,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味,也显得出我等大老爷们的无所事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