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保健与养生》【换一个角度说养生】(启仁说心智)

启仁思维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天,好朋友刘先生,在交流中提出了一个在当今生活中中老年人如何养生的话题,并提议组织一些专家,研究研究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这个问题,我有高度的兴趣,也愿意参与意见。是的,对于那些晚年仍“壮心不已”的中老年人士来讲,健康就是事业的基础,没有了健康,任何理想、事业都是水泡火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养生、关于保健,这些年来,说的人太多了。太多了,令人眼花潦乱,往往让人不好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这个人研究了半生哲学,独立思考成为了习惯,因此,在重大问题上,是很少听从他人意见的,如果接受了他人的意见,也是经过自己的“思想批判”之后经过“过滤”的意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我这些年对“不生病”的问题研究来讲,我认为,身体上的平衡的关键因素是心理的平衡,不论遇到什么痛苦困惑,不纠结、不生气、不埋怨是身体平衡的关键。而心理平衡的基础是思维方式的融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融通的、积极的思维方式,能够保持心理的长期温定,能够及时扭转心理的波动和焦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时我就在想,中国人养生在“养气”、“练气”方面成就很多,在“营养”、“食疗”方面也有许多方法,但是从来没有人提出过“养意”、“练意”,因为古人担心思考会让人“劳心伤神”影响人的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能不能破一破古人的“文化籓篱”,为身体健康多贡献点“渠道”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人们会把解不开的问题叫做“心结”?这个词实在是太形象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讲,当遇到一时难解的问题时,如果你继续硬想,大脑就会分泌一种叫做“去甲肾上腺素”的体内物质,这种“去甲肾上腺素”的体内物质,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的作用是使血管收缩,封堵脑后穴位,造成气血通道“打结”,使大脑得不到及时的营养补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易经》中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意思是说,气血通畅,则有利于思路通畅。而思路通畅,也有利于气血通畅。</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查了一些资料,资料上说,脑重量仅为体重的2%,但其耗氧量则占全身耗氧量的15%。脑组织不能储存能量,也不能进行糖的无氧酵解,因此,其对氧和血供的要求特别高。缺血缺氧,四分钟即可造成神经元的死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与思维通道这个无形通道相对应的就是____气血通道,这个有形通道。思虑过度、心情纠结、思绪徘徊、思路不通,则会影响气血不通。当气血不通的时候,很难想像思路会通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要想保持思维的灵光状态,就是要让体内的气血通畅起来。很多脑力工作者没有弄懂这个道理,即使在气血不通、头脑发胀的情况下也拼命用脑,其结果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答案来。至于那些性格偏颇、经常愁肠百结的人,为一些小事吃不下、睡不着,思虑过重影响气血通畅,气血不通加重思维不畅,最终结果是身体跟着头脑走,越走越沉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思考、特别是负性思考,忧思沉重,对身体的危害要大于营养不周和劳累过度。为什么当下慢性病形成井喷之势,与当今时代大多数人的煮鹤焚琴、“唯物”盛行,斯文扫地、金钱至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因此说,提高身心素质、改善思维方式,和重新进行“三观”调试有因果式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再回转一下话题,如果工作了一天,某一个问题直到晚上也没有个头绪,而且你也没有办法让自己神清气爽,那么,就停止思考。不要因为过度思虑,损伤了身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经验是,足够的睡眠、适量的运动、正确的按摩和适时的冥想,这些都是疏通气血的好办法。气血畅通,神清气爽,大脑的记忆功能、思维功能、联想功能等等,都会有比较灵光的感觉。气血通,思维就会自然通畅,有时思维也会自动跳跃“三观”障碍,好思路刹那间蹦出来。</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许多靠头脑、靠思维、靠解决问题、靠发明创造吃饭的人,在进行他的脑力劳动时,都有其习惯的思维方式做支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的人经常写书,而且写得很快,几个月,甚至一、两个月就写一本。一般人肯定做不到。他们为什么那么有才华呢?除了他们的先天的聪慧,他们用脑运思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经验的角度讲,思维高手在用脑的时候,不论是解决疑难问题,还是进行科研与创作,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做一个“思维预热”。这就好比运动员做体育运动之前,要做个热身活动一样。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思考复杂问题,事先没有做思维预热,在思考之中,就有可能出现大脑疲劳、头痛和思维中止、卡壳或空白等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思维预热”,就是思考时要注意先易后难,先形象思维再抽象思维,把最简单、最容易想起来的事物和问题拿出来思考。等待大脑进入兴奋状态时再进行难题思考。如果你通过先易后难的预热进入兴奋状态时你会发现,此时此刻你的思维平滑了、流畅了,大脑也渐渐松弛了,不发紧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大脑未经预热就进行复杂的抽象思维,特别是经常这样做,往往容易发生头疼、易感冒及免疫力下降等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思维预热要视工作内容而定,比较小的思考任务进行简单的预热就可以,复杂的问题和项目,你的思维预热就有可能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最好的做法是,每天清晨起床时,先做一个当天的思维预热,每个项目启动前,花足够的时间进行思维预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思维预热”,比如看图识字,情景对话等等。但是许多成年人却不知道、不懂得自己的头脑思维的开发与维护,往往是一咕噜爬起床,急匆匆去上班,赶到办公室就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