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浑源永安寺</p><p class="ql-block">浑源永安寺,俗称大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东北鼓楼北巷,始建于金代,后遭火毁。元延祐二年(1315年),重建浑源永安寺。明、清之际,浑源永安寺屡有修葺。</p><p class="ql-block">永安寺,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和传法正宗殿,两侧东西配殿有观音殿、伽蓝殿、达摩殿、雷神殿及关帝殿。</p><p class="ql-block">永安寺还是黑神话:悟空在山西27处取景地之一。</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浑源永安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浑源永安寺大殿正面的“庄严”二字是由月溪法师于1342年所写。月溪法师是当时的寺院住持,他在1315年至1342年间主持重建了永安寺。这两个字苍劲有力,透露出一种庄严之美。</p> <p class="ql-block">传法正宗殿建于元代,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平面长方形,前设月台、石阶,采用传统的木骨与斗栱相结合的建筑手法,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殿顶中部以黄色琉璃瓦覆盖。</p> <p class="ql-block">传法正宗之殿前檐下正中悬挂“传法正宗之殿”牌匾,是元初书僧雪庵和尚的手笔。</p> <p class="ql-block">殿内明间梁架间有雕的天宫楼阁和天花藻井。</p> <p class="ql-block">传法正宗殿四壁满布明代壁画,壁画分为135组895尊人物,面积为186.912平方米。后壁绘十大明王三教仙佛鬼神,体量高大(平均高3.245米),是明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应县净土寺,又名北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东北隅,始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主殿大雄宝殿,是金代建筑的杰出代表。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藻井、天宫楼阁等金代工艺美术品闻名,与应县木塔并称“应县三宝”之一。 </p><p class="ql-block">净土寺最初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家庙,后毁坏。金天会二年(1124年)僧人善祥奉敕重建,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再次重修大雄宝殿,明代及清代多次修葺,但仍保留金代原貌。</p><p class="ql-block">寺院原规模宏大,有五进大殿,后因明洪武八年缩城及1968年拆除,仅存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单檐歇山顶,平面方形,斗拱疏朗,侧角升起显著,体现金代木构建筑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藻井与天宫楼阁:殿内九格藻井以木质雕刻,中央为双层天宫楼阁,四周环绕金龙、彩凤,工艺繁复,被誉为“国宝一绝”,是研究金代小木作艺术的珍贵实物。</p><p class="ql-block">壁画与石狮:清代壁画描绘佛教故事,技法具民间画风;寺内一对辽代“披头散发”石狮,造型独特,与应县木塔、藻井并称“应县三宝”。</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曾考察净土寺,对其藻井艺术给予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净土寺以金代建筑原貌和藻井工艺为核心价值,兼具历史、艺术与宗教意义,是山西古建中不可忽视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朔州崇福寺,古名林衙院,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东大街北侧。占地面积23400平方米。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监造。崇福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其主要建筑位于寺院中轴线上,在平面轴线上沿南北纵向延伸,是一座殿阁群居的古寺庙。崇福寺虽历经朝代更迭,但仍保留有传统建筑的记忆以及历朝历代建筑的传统工艺,不仅延续了建筑历史文脉,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建筑科技水平以及当时的生活文化水平。</p> <p class="ql-block">朔州崇福寺三大绝观</p><p class="ql-block">崇福寺作为金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其主殿弥陀殿以“金代五绝”闻名,综合权威性较高的搜索结果,以下为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绝观:</p><p class="ql-block">1. 金代原物琉璃脊饰</p><p class="ql-block">琉璃武士:弥陀殿正脊两侧的琉璃武士高达1.5米,为辽金时期最高大的脊刹琉璃武士,造型魁梧威严,姿态刚健有力,是古代琉璃人物塑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鸱吻与脊兽:正脊鸱吻高3.2米,垂兽、戗兽造型奇特(非龙非虎),且全部为金代原物,琉璃工艺精湛,色彩绚丽。</p><p class="ql-block">2. 金代最大华册式牌匾</p><p class="ql-block">弥陀殿竖匾:高4.2米,宽2.7米,每个字径0.9米,制作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华册式牌匾,书法遒劲,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3. 藤条镂空背光与彩塑</p><p class="ql-block">西方三圣塑像:主佛阿弥陀佛高8米,两侧为观音与大势至菩萨,塑像庄严,背光屏以藤条编织外覆泥塑,最厚仅6厘米,高14米,镂空雕刻减轻重量,阳光照射时形成“佛光普照”奇观。</p> <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三交六椀是古代建筑门窗装修最复杂的图案,但在山西省朔州市崇福寺弥陀殿这座金代大殿,还有更复杂的门窗装修图案,就是六交十二椀。比我们常说的三交六椀整整多了一倍,复杂程度更高,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朔州文昌阁,位于山西省朔州市老城东、南、西、北大街交汇处,旧称“阁儿墩”。</p><p class="ql-block">现存建筑为二层楼阁式,覆盖青绿色琉璃瓦,总高30米(含10米方形砖券台基),十字重檐歇山顶,四端立盘龙琉璃鸱吻,四面设门并环绕明廊。</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曾“高百尺有余,重檐飞角”,四门通衢,分别悬挂“镇朔”(北)、“朝阳”(东)、“迎熏”(南)、“来爽”(西)匾额。</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在原鼓楼基础上始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建。</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拆除,后于原址按原风格重建,保留了明代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文昌阁是朔州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其建筑艺术融合了明清风格,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作为古城“守望者”,它见证了朔州的沧桑变迁,至今仍是当地标志性景观和文脉载体。</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2千米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五台山南台西麓)。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p><p class="ql-block">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p><p class="ql-block">佛光寺东大殿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其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的发现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p><p class="ql-block">佛光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名刹。“佛光寺”这个寺名屡见于各种史书记载。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发动灭佛运动(唐武宗灭佛),佛教界称为称会昌法难,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后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建。</p><p class="ql-block">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佛光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9年06月26日,包括佛光寺在内的五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p><p class="ql-block">山西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群,位于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其主殿大佛殿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因地处偏远避过唐武宗灭佛运动,保存了完整唐代木构技术与彩塑艺术,197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南禅寺大佛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与进深均三开间,平面近正方形。檐下斗拱用材硕大,柱头微向内倾形成侧角,梁架采用通长四椽袱贯穿南北,屋顶坡度舒缓,出檐深远达3.96米。整座建筑无天花板遮挡,十二根檐柱直接承重,结构力学与美学完美结合,展现出唐代木构建筑的典型特征。殿内西平梁留有唐代墨书题记,成为断代核心证据。</p><p class="ql-block">大佛殿现存14尊唐代泥质彩塑,原作应为17尊,后遭盗窃破坏。中央佛坛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文殊、普贤菩萨分别乘狮、象,胁侍菩萨与天王像衣纹流畅。塑像面容丰润,姿态自然,眉目传神,与敦煌莫高窟唐代造像风格一致,反映了盛唐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p><p class="ql-block">寺院现存明清山门与配殿,但整体格局完整,1996年起作为独立文保单位对外开放,是研究早期佛教建筑形制、唐代营造法式的重要物质标本。</p> <p class="ql-block">双林寺,原名中都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作为“一城两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林寺则以彩塑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p><p class="ql-block">双林寺占地面积约为一万五千平方米,内分东西两大部分。双林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尚可辨认。“武平二年”(571年)乃北齐年号,既是重修,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即使从北齐算起,中都寺也已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春秋了。</p><p class="ql-block">双林寺坐北朝南,寺的外围是一圈高大的夯土包砖墙。寺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有十座殿堂、三进院落。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天王殿组成前院;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组成中院;娘娘殿、贞义祠组成后院。东部主要是禅院和经房。</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5日至19日,</p><p class="ql-block">地点:山西浑源,应县,朔州,忻州,晋中。</p><p class="ql-block">拍摄:胡琳花开,秋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