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陕西,古隶雍梁之域,秦巴南耸,朔漠北横,关河设阻,泾渭络通,《禹贡》称"上上之田"。炎黄诞焉,周秦立国,汉唐置都,中枢天下几千年。历史沧桑如云烟过眼应时散尽,厚土沃壤中的文明存迹、文化印痕,让古今之人每每寻问。</p><p class="ql-block">遗金弃石,先贤据以稽古事,后儒因之兴礼教。以古代人类活动留下的物质遗存,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为己任的中国考古学,发韌于民族存亡之际,驰骋于国运转盛之时,在陕深耕近百年。累代相继的考古学家栉风沐雨、步履山川以明察古迹,铲剔刷拂、细理泥土使无数遗珍得见。山野洞穴犹存击石逐猎之迹,泾渭汉丹频现农耕聚落彩陶之美。琢玉雕石于北国崇台见六畜兴旺,冶铸鼎彝于礼仪之邦庆五谷丰登。剑戟并锄锤成就一统基业,长安通西域凿空丝绸之路。金银珠宝万国衣冠广传盛世功业,精瓷善器釉色青白以利普罗民生。科技协力众学科加盟,为考古添翼收获盈饶,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p><p class="ql-block">追溯文明源流,铸就国史新篇。触摸周秦汉唐昔日辉煌,构筑中华文化自信根基。</p><p class="ql-block">考古识中国,华章看陕西!</p> <p class="ql-block">壁画是指绘制在墙壁上的画,通常有岩石壁画、建筑壁画、墓葬壁画等,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线条和色彩构成的史书。陕西省境内出早可到新器时代龙山时期,最晚可至清代,既有来自宫阙垣墙的建筑壁画,也有深埋于地下的墓葬壁画。古代壁画实物不会经过流传、复制和篡改,因此成为我们了解当时人们思想意识和艺术水准的重要依据。通过缜密的考古发掘工作和精细的文物保护技术,考古工作者们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壁画的原貌,从中提取了大量信息,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历史、思想和艺术,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科学资料。</p> <p class="ql-block">石峁壁画是目前陕西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壁画,也是全国发现同期数量最多的壁画。出土于外城东门址和皇城台的重要建筑部位,以白灰打底,用毛刷绘出红、黄、绿等颜色的几何图案,采用了压印起稿、炭黑勾边的绘制工艺,线条流畅,画幅饱满,代表了石峁王国绘画工艺的最高水准。</p> <p class="ql-block">距今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秦汉之际,是壁画艺术发展的初期。多数壁画绘制于宫室、城墙的建筑表面,只有少数连同残垣断壁幸存。到了西汉晚期,形同房屋的墓室流行起来,壁画艺术延伸至地下空间,成为考古发现古代壁画的主流。</p><p class="ql-block">陕西已知最早的壁画实物,出土于约4000年前的神木石峁遗址。在外城东门内瓮城内侧的晚期地面上,发现了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100多块。这些壁画出土时均已残碎,保存较好者尺寸一般在10~30厘米。</p> <p class="ql-block">2003年发掘,该墓是一座带有斜坡墓道的土洞墓,时代推断为西汉晚期及新莽前后。</p><p class="ql-block">该墓壁画保存完整,墓室后壁上部为墓主夫妇并坐图,下部有庭院图、农耕图、狩猎图。墓室东壁下部为车马出行图。墓室口部左右壁为放牧图。墓室西壁下部为墓主人升仙图和西王母饮乐图。墓室顶部为星宿图,有月亮、二十八星宿、仙人游天、风伯、雷公、雨师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面对相同的天区,不同的民族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宗教意识和风俗习惯等,创造出不同的"星象"和神话故事,"星象"本身的文化内涵大于科学内涵。现今国际通用的星座名称,如小熊、大熊、天龙、猎犬、牧夫、武仙等,主要出自古希腊的神话传说。</p> <p class="ql-block">车马出行图</p><p class="ql-block">新莽﹣东汉(公元9-220年)</p><p class="ql-block">2003年定边郝滩四十里铺东汉墓群</p><p class="ql-block">图像位于墓室东壁,是汉代常见的壁画题材,多用来表现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或仕途经历。画面形象简约而极具张力,马嘴喷张、鬃毛竖立、前蹄高举,一位绿衣女主人安坐车中,身旁一黑衣男子驾车前行,有三只鸿雁在天空一字排开飞翔。壁画底色以青绿色(经检测分析为绿土)为衬托,车舆和马匹的鬃毛都以黑色表现,搭配白、红、蓝等颜料绘制不同内容,整体上呈现热烈愉悦的装饰氛围。从车轮的表现手法上来看,战国至汉初的车轮往往仅见一轮,西汉中期始见两轮,而这幅画面上里侧一轮微高并微前于外轮,体现出汉代绘画空间中"透视"意识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自西汉开始,墓室中出现壁画,且一经发现就以非常成熟的面貌示人,说明墓室壁画可能来源于建筑壁画。此后,墓室壁画成为考古发现壁画的主流。陕西迄今发现的汉代壁画墓最早的为西汉晚期。汉代壁画的内容丰富,有星宿天象、神仙鬼怪、劳动场景、百戏杂技、车马出行、门吏侍从、孝子贤妇等。陕西两汉时期壁画墓主要见于关中和陕北,后者多描绘神话故事和仙人图,画面充满神奇的想象。</p><p class="ql-block">2000年11月至2001年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旬邑县博物馆联合发掘。墓葬为砖室墓。考古人员根据钱币推断墓葬年代为汉献帝时期(190~220)。在题记中,墓主自称"邪王"。"邪"通"幽",《后汉书·郡国志》记"栒邑,有豳乡",是周人祖先公刘的故地。壁画分布在前室四壁顶部以及后室墙壁和东西侧室,展现了大量具有生活气息的人物画,人物旁多有题记。</p><p class="ql-block">邠王力士图</p> <p class="ql-block">亭长女儿图 </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2000年旬邑百子村东汉墓</p><p class="ql-block">图像位于墓室东边侧室墓壁,图为"亭长"的女儿站于树下。"亭长"另绘于墓门内侧的甬道,束额皂衣、佩剑持盾,左右把守着墓葬大门。此类画像在汉墓中经常见到,有学者将这一题材和镇墓文中的"魂门亭长"联系起来。</p> <p class="ql-block">邪王与郭将军宴饮图 </p><p class="ql-block">Mural of Bin Wang and General Guo enjoying a feast</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2000年旬邑百子村东汉墓</p><p class="ql-block">图像位于墓室后室西壁,顶部饰朱红帷幔,间饰组绶。第1人墨书"口口将军",戴进贤冠,着黑衣,腰悬印绥;第2人墨书"郭口将军",戴进贤冠,着红衣,腰悬印绥,2人对坐宴饮。其后躬立的第3~6人,头前分别题"小史""将军门下走"。第7人头部前方墨书"画师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自画像。第8人身前墨书"诸口使""口邪王"。车马出行位于后室西壁最北端的下部,马首向南,驾双辕,车舆有翻板扣合于轮上,车舆中间有一华盖柄,御手坐于后舆,戴冠,冠后墨书"邪王御吏"。</p> <p class="ql-block">夫人宴饮图(局部)</p><p class="ql-block">Mural of ladies enjoying a feast (part)</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2000年旬邑百子村东汉墓</p><p class="ql-block">图像位于墓室后室东壁,顶部饰朱红帷幔,间饰组绶,共11人,壁画展示的是第1~9人。除侍女外,皆坐于塌上。人物身份依次与西壁宴饮图对应,包括邪王夫人、郭姓将军的夫人及孩子、小史夫人乃至画师工夫人等。在郭夫人及孩子画像上部有长篇朱书题记。</p> <p class="ql-block">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p><p class="ql-block">1987年发掘,为西汉晚期墓葬。壁画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代表天空,下部代表山川。最精彩和珍贵部分是绘于墓室券顶的一幅彩色四神、二十八宿星图,残存91颗星。绘画反映的主题思想是升天。</p> <p class="ql-block">十六国时期,政治动荡、民生凋敝,迄今未在陕西地区发现该时期的壁画墓。至北朝时期,关中和陕北相对稳定,墓葬壁画逐渐复苏。经过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壁画内容脱离了两汉时期的升仙题材,以写实性的内容取而代之,宗教色彩和胡风是北朝壁画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七人物图 </p><p class="ql-block">北朝(386-581年)</p><p class="ql-block">2011年靖边八大梁墓地M1</p><p class="ql-block">2011年陕西省靖边县统万城周边发现北朝壁画墓,墓葬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胡风因素。仿石窟的墓门、墓室内的仿木结构以及精美的壁画都独具特色。壁画不仅有大量的宗教因素,还出现了胡人的形象,更为特别的是出现了塔的图像,在北朝时代的壁画墓中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图像位于墓室北壁。画面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东、西两端的简约山林轮廓及奔跑的鹿和蹲踞的虎等动物。第二部分为东端山林动物内侧的门吏。手执环首仪刀下端,刀首伸至右肩外,垂系细穗。第三部分为门吏至西端山林之间的部分,主要表现胡僧礼拜舍利塔的场面。该部分画面西侧为一棵大树,树西侧画面以舍利塔为中心,正面中下部为拱门,门两侧偏上部分别有一个纵长方形龛。塔两侧上部为二飞天,侧身相对而飞。塔下部为一侧身而跪的胡人形象和六名立姿僧人。七人身后有一面西侧身吐舌而蹲的虎与一条侧身面西行走的龙。龙与东侧飞天之间有一组相对而立的动物,似鼠。六名立姿僧人下面可见体量较大的纵向细长茎莲花与桃形火焰纹摩尼宝珠图案,但大部被淤层覆盖,难以辨识。</p> <p class="ql-block">隋至初唐墓葬壁画通过刻画斗拱、柱子等成套的影作木构建筑,在墓室中模拟出贵族府邸内外的格局,在墓道、天井、过洞区域绘制车马出行、仪卫、列戟,彰显墓主的威仪,在象征内院的甬道、墓室中绘制男女侍从、属吏等听候差遣。被允许使用壁画装饰墓葬的人群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画面内容与布局基本遵循同一格调。</p> <p class="ql-block">仪仗队列图 </p><p class="ql-block">Mural of honor guards in queue</p><p class="ql-block">隋(581-618年)</p><p class="ql-block">2005年潼关税村隋墓</p><p class="ql-block">图像位于墓道东壁,是其中的第二组人物。潼关税村壁画以墓道东、西壁绘制的仪仗队列图为佳,布局基本对称,两壁各绘有46人、鞍马1匹、列戟1架。人物皆为男性,服装整齐、神态各异。基本采用单线白描,只填黑、红两色,线条流畅、技法纯熟。迄今为止,代表隋代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填补了北齐与唐墓壁画之间的缺环,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p> <p class="ql-block">携婴饲鸟侍女图 </p><p class="ql-block">Mural of maids with a child feeding bird</p><p class="ql-block">唐 景龙二年(708)</p><p class="ql-block">1988年西安长安区少陵原韦浩墓</p><p class="ql-block">韦浩是唐中宗韦后之弟,葬于景龙二年(708)。墓葬全长41.5米,由长斜坡墓道、1过洞、1天井、4壁龛、2甬道、2墓室组成。墓葬壁画从前到后依次为青龙、白虎、狩猎出行、侍臣、房屋、天象、高士、男女侍者等。</p><p class="ql-block">图像位于墓室后室东壁,壁画有四人,画面残缺不全。左边侍女仅留下部分红色长袍,腰系带,挂小囊,左手提袋。中为持扇侍女和饲鸟侍女,一孩童绕于持扇侍女膝下。上有飞鸟前行,下有花草点缀,这一生动图景当是唐代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唐 景云元年(710)</p><p class="ql-block">1995年富平南陵村唐节愍太子墓</p><p class="ql-block">节愍太子李重俊是唐中宗第三子,因起兵反抗韦、武集团失败被杀。景云元年(710)唐睿宗为其昭雪并陪葬定陵。陵园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50米,设有门阙、角楼,墓塚呈覆斗形,高约26米,墓前立石狮、石人等。地下部分全长54米,由长斜坡墓道、3过洞、4天井、前后砖室组成。从墓道至墓室原绘满壁画,现保留有山石风景、持戟仪卫、阙楼及部分打马球场面,并有东宫府吏、内官、侍从等人物画,甬道顶部绘满仙鹤、凤凰、孔雀等,是继章怀、懿德太子墓发现以来保存最好、最精彩的墓葬壁画。</p><p class="ql-block">图像位于第二过洞东壁。右侧第1人是此墓中保存最好的人物,眉眼秀丽,衣着华美。梳高髻,髻上簪花形金钿并绕以银珠络。人物面如满月,阔扫眉,凤眼丹唇,鼻梁秀巧微翘,神态从容矜持。上着鹅黄窄袖衫,花帔帛,下系大红长裙,裙裾微飘,覆于如意云头高履上。双手拥帔帛于腹前。第2人阔眉细眼,丰唇秀鼻,圆胖的脸庞微微仰起,抱臂于胸前。发型服饰同上,只衣色较第一位沉郁。第3人噗头袍服装束,人物面庞略方,阔眉凤眼,上翘的嘴角微含笑意。第4、5人皆着女扮男装的噗头袍服,半侧身恭立。前一位噗头两带及肩,赭红梅花圆领袍,条纹裤,黄色线鞋。细眼丹唇,稚嫩而秀丽。后一位托持凤头流小壶,噗头垂带反结于前,上着大红翻领袍,下着黄色条纹裤,赭色线鞋。方脸黛眉,颧骨微凸,看似年岁稍长。二人年龄虽异,但身份同为东宫中带幔头的侍女﹣-"裹头内人"。</p> <p class="ql-block">舞女图 </p><p class="ql-block">Mural of female dancer</p><p class="ql-block">唐 永昌元年(689)</p><p class="ql-block">1995年高陵马家湾村李晦夫妇墓</p><p class="ql-block">李晦为皇室贵胄,生前身居高位,深得高宗信任,葬于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墓葬残长46.3米,由长斜坡墓道、7个天井、6个过洞、3条甬道、呈"品"字形排列的3个墓室和墓上封土组成。现存的壁画内容有牵马图、列戟图、内侍图、侍女图、舞女图等。</p><p class="ql-block">图像位于西侧室东壁中部。舞女梳小髻,细眉凤目,肩部斜搭一绿色帔帛,上身着红色窄袖长衫,外套桔黄半臂,下系白色长裙。身体微倾,腰肢轻扭,双臂上举,慢甩小袖,从右腰部上搭于左肩的长帔帛随风轻拂,给人以舞兴正酣之感。</p> <p class="ql-block">盛唐壁画墓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初唐的内容与布局,过洞、天井、甬道大部分仍使用影作木构表现廊房与成组侍从,但画面比较生动、贴近生活,带有趣味性。宫廷模式的画面内容仍然延续,但趋于衰落,更多的表现生活场景、墓主生前喜好及世俗情趣。一些官员、富绅悄然僭越,也在墓葬中施以壁画,但画幅尺寸较小,地仗层制作较薄。</p> <p class="ql-block">文吏进谒图 </p><p class="ql-block">Mural of civil officials paying a call</p><p class="ql-block">唐 开元十二年(724) </p><p class="ql-block">1995年渭南蒲城惠庄太子墓</p><p class="ql-block">惠庄太子李搞是唐睿宗次子,开元十二年(724)病逝,陪葬唐睿宗桥陵。陵园内有城墙、角楼、门阙等遗迹。封土底部平面近似长方形,周长128米,高约7.5米。墓葬由长斜坡墓道、3过洞、3天井、甬道和墓室构成,在每一天井的东西壁上各有一壁龛。墓道两壁绘有车马、骑从、山水松石,北壁绘阙楼,第一过洞绘文吏进谒图、第二过洞绘列戟图、过洞口部两侧绘男侍图,各天井均绘建筑、仪卫,甬道两侧各绘一组内侍人物。</p><p class="ql-block">图像位于第一过洞西壁。文吏进谒图共由六人组成,本次展出壁画实物只有四人。第1人圆脸粗眉,双眼炯炯有神,直视前方,朱唇微启,络腮大胡,双手持笏于胸前,表情肃穆;头戴武弁(笼冠)大冠,冠下施介情,冠前附玉蝉,冠顶有缨,应为貂饰,缨缕系于颌下;上身内着白纱曲领单衣,外罩绯色圆领宽袖大袍,腰系大带,蔽膝掩足,足穿黑鳥,长绅曳地,若有所思,作行走状。第2人紧随前者,颧骨微凸,浓眉朱唇,嘴略启,蓄长须,头戴大冠并加貂饰,冠前不附玉蝉,插笄,服饰、服色同前者,双手执笏,拱于胸前。第3人回首与第4人交谈,一副随和之态。第4人似一老臣,匆匆前行。前四人较紧凑、集中,其后又尾随两人。</p> <p class="ql-block">女吏图</p><p class="ql-block">唐 天宝元年(742)</p><p class="ql-block">2000年蒲城三合村唐惠陵</p><p class="ql-block">墓葬全长59米,地上有覆斗形封土,边长60米,高14米,地下由斜坡墓道、3过洞、7天井、6壁龛、甬道和墓室六部分组成,是目前考古发掘的盛唐时期最高等级墓葬。墓主李宪为睿宗之子,因将皇太子位让与李隆基,薨后追封让皇帝,葬于天宝元年(742)。</p><p class="ql-block">图像位于第一天井西壁,画面中3人分前后面南而立,南端第1人高1.7米,头梳披发单髻,面如满月,凤目桃腮,上着白色交领小糯衫,下系红色高腰曳地长裙,足穿白色高头履,肩裹白色披帛,双手拢袖内拱于胸前,双腕处搭垂淡绿色素面丝帛,长及足面,神情十分恭谦。第2人高1.64米,体态丰腴,梳披发单髻,柳眉秀目,粉面涂脂,唇色鲜红,身着小糯衫,下系高腰曳地长裙,足穿高头履,肩搭披帛,袖拢双手拱于胸前。第3人居画面北端,女着男装,拱手面南侍立,残高1.7米,头部画面己残,身着团领开衩长袍,足蹬翘首小靴,腰束带,左侧似挂攀囊,双手含袖内拱于胸腹间,可辨出衣着服饰皆为黄色,可惜大部分已脱落。</p> <p class="ql-block">卧狮图 </p><p class="ql-block">Mural of a crouching lion</p><p class="ql-block">唐开元二十六年(738)</p><p class="ql-block">1994年富平李道坚墓</p><p class="ql-block">李道坚为唐高祖李渊的曾孙,祖父为唐高祖的第十九子鲁王李灵夔,其父为范阳郡王李蔼。曾先后任多州别驾、刺史、采访处置使等地方职务,在朝中任卫尉少卿、左千牛卫将军、宗正卿等职务,还曾担任都督、招讨使、军使等统军职务。开元二十六年在宗正卿职位上去世,享年54岁。李道坚墓为一座长斜坡墓道5天井单室砖墓,其外有围沟,属献陵陪葬墓。</p><p class="ql-block">图像位于墓室南壁最西端,卧狮双目圆睁,回首长啸,气势非凡。绘画线条粗细有秩、劲健有力。</p> <p class="ql-block">中晚唐时期,墓室规模和结构进一步缩减,代表墓主身份的仪仗图、列戟图不再重要,无法体现墓主的尊卑差别。多数墓葬不再绘制影作木构建筑,或仅用红色条框象征。壁画中流行完整的四神图像,出现了十二生肖图,屏风画此时也普遍运用,内容多为花鸟、侍女。</p> <p class="ql-block">出行仪仗图(数字复原)</p><p class="ql-block">Mural of honor guards in procession </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2022年西安浐灞生态区白杨寨墓地M1373</p><p class="ql-block">该墓为竖穴墓道单室穹窿顶砖室墓,整体平面近"刀"形,水平总长14.06米。墓葬顶部已被破坏,仅存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墓道为竖穴土圻结构,甬道为砖砌甬道,砖券拱顶,墓室为先挖土扩,再用条砖垒砌。墓主应为刘弘规家族成员,年代为晚唐至唐末期。刘弘规为唐宪宗时期"权宦",拥立新君、蓄养假子,家族成员深刻影响了晚唐时期政治变迁。</p><p class="ql-block">墓道两壁绘有祥云、青龙、白虎。甬道两壁以壁龛为界,南侧绘开路童子、八人抬担、牛车、骑马者等出行仪仗。北侧绘侍女。墓室东壁为乐舞图、杂戏图,人物均站立,乐器有笛子、拍板、大鼓、铜钹等。墓室北壁仅残存东部备茶图,可见一桌,桌上有海棠盏、盏托、四曲长杯等。东侧一侍女持执壶立于火炉旁,其下为一拂秣犬。墓室西壁残存一角,可见帷帐,内为山石竹笋。</p> <p class="ql-block">陕西古代壁画的集大成者,非隋唐壁画莫属。以关中京畿地区为分布核心,隋唐壁画墓具有明确的等级之分,是统治阶级对社会生活进行制度安排的一环。墓主通常是皇室宗亲、达官显贵,深邃的墓道和规模庞大的墓室为画师创作提供了空间,壁画题材多为墓主所属阶层现实生活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宋代墓葬壁画更趋现实,通常以墓主为中心,绘制大量生活化的场景,同时又加入具有宗教色彩的故事或经史人物。壁画绘制技艺进一步提升,用笔妥帖而有变化,色彩热烈明快。地仗层较薄或简化,往往仅涂白灰面。元代墓葬壁画承袭宋代,仍以墓主为核心进行创作,也有一些因墓主人身份加入草原文化因素,呈现出别样的生活情致。</p> <p class="ql-block">2018年发掘,位于神木市店塔镇。墓葬均为台阶(竖穴)墓道单砖室墓。圆形墓扩内砌筑多边形仿木构穹窿顶砖室,再以壁画装饰各壁面。M7墓室壁画保存最为完整且绘制细腻。根据出土墓志可知,该墓为北宋元丰五年(1082)"宋故内殿承制阁门衹侯都尉麟州俄儿族巡检"高世忠及妻室的合葬墓。</p><p class="ql-block">M7墓道两壁及甬道壁面为裸壁,未作壁画。墓室周壁及穹隆顶壁面均涂抹麦草泥地仗层与白灰层,除穹窿顶下部壁面有留白外,其余壁面皆绘制壁画,彩涂倚柱、额、枋、斗棋、椽等仿木构件。</p><p class="ql-block">侍女图 </p><p class="ql-block">Mural of maids</p><p class="ql-block">北宋 元丰五年(1082)</p><p class="ql-block">2018年神木店塔镇高氏家族墓M7</p><p class="ql-block">图像位于墓室东壁,整幅壁画色彩明丽,三位女性皆立于画面左半边,体态纤细,装饰简洁,梳高髻,用鲜花作为发饰。妆式较为淡雅,仅在面颊、唇部涂朱,眉形修剪较为细长。整体形象秀美清雅,体态轻柔。</p> <p class="ql-block">杂剧图 (数字复原)</p><p class="ql-block">Mural of Zaju </p><p class="ql-block">宋(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2009年韩城盘乐村壁画墓M218</p><p class="ql-block">图像位于墓室西壁。杂剧图共17人,分为乐队和演员两部分,完整再现了北宋杂剧的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角色。中间四人,围绕一把椅子进行戏剧动作。右方三人,一人戴簪花展脚噗头,身着广袖圆领黄袍,秉笏静立,其神情显示未进入剧情。最右方两位头戴团冠、身穿彩裙外罩、对襟旋袄、双手持笙的女乐手,应即《武林旧事》所谓的"笙色"。画面左方九人,显系乐队成员。由左向右排列:六人为筚叶色,皆手持筚巢,头戴簪花展脚噗头,分别身着红色或黄色圆领广袖宽衫,束带,内有衬领斜着耸起。大鼓色一名,戴簪花无脚噗头,身着灰色团领宽衫,腰系黑色罗巾,双袖半卷起,两小臂大部裸露,双手击鼓。拍板色一名,头戴簪花展脚噗头,着红色团领宽衫,右手扶拍板置于右肩,左臂下垂,左手笼袖内,静立。杖鼓色一名,头戴簪花展脚噗头,身着黄色团领宽衫,腰系黑色罗巾,双袖半卷起,两小臂大部裸露,双手敛于胸前,静立。杂剧演出的壁画场面,揭开了北宋杂剧演出是否有乐队伴奏的谜底。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最完整、最生动的宋代戏剧绘画资料,史料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壁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社会的窗口。这种独特艺术形式蕴含的内容,大到社会意识形态、礼仪制度、风尚习俗,小到个体的生平经历、衣着器用、情趣品味,可谓包罗万象。它凝结了古人瑰丽的想象、细致的观察和高超的技艺,承载了来自数个世纪前乃至更久的艺术文化信息,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胜过千言万语,是无可替代的宝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壁画实验室保护修复是考古现场保护性揭取工作的延续。保护材料的筛选和支撑体系的设计是壁画实验室保护修复的关键。针对以往保护材料和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经反复试验研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轻型蜂窝板材+丙烯酸类粘合剂"的保护方法,在全国得以广泛应用,并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欢歌笑语不夜城</p> <p class="ql-block">兴教寺始建于唐。唐麟德元年(公元644年)玄奘大师圆寂于铜川玉华宫,始葬白鹿塬,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诏令迁葬今址。玄奘大师弟子窥基、圆测之灵骨亦安奉于此,寺因塔而建。唐肃宗题塔额"兴教"而被命名为"兴教寺"。</p><p class="ql-block">法相宗,又称唯识宗。由唐三藏玄奘大师尊印度大乘佛学瑜伽学说,以《瑜伽师地论》为本所创立。该宗以佛教义学见长,剖析事物的相对真实与绝对真实性,强调心外无独立之境。玄奘大师从分析法相入手,以表达"万法唯识"、"唯识真性"为宗旨,著《成唯识论》而创立法相宗被尊为初祖,故兴教寺亦为中国汉传佛教法相宗(唯识宗)祖庭之一。</p><p class="ql-block">1961年,兴教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2014年,兴教寺塔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玄奘塔建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坐北朝南,平面方形,砖砌仿木结构楼阁式五层砖塔,高21米。底层南面龛室内置玄奘泥塑像。底层北面刻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篆刻的《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 一层南壁嵌有"唐三藏塔"砖铭。</p><p class="ql-block">寺内所存玄奘大师灵塔,塔身通体用青砖砌成,做四角锥体,高二十一米,共五级,平面呈正方形,底层边长各五米。塔面做仿木结构,用砖砌做扁柱、栏额及斗拱,均分作三间。塔檐叠涩砌出,檐下均饰两层菱角牙子,檐角缀风铃。 塔底层北壁镶有唐文宗开成四年刻的《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记述了玄奘大师的生平。玄奘大师灵塔造型庄重稳固,装饰简洁明快,是中国历代高僧塔中,最为壮观者,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p><p class="ql-block">位。</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兴教寺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3年4月9日 长安兴教寺被列为中国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兴教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窥基塔始建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太和三年(公元829年)重建。平面方形,砖砌仿木结构楼阁式三层砖塔,高6.76米。底层龛室内置窥基泥塑像。底层西面嵌"大慈恩寺大法师基公塔铭并序"碑,二层东壁嵌有"基师塔"砖铭,</p> <p class="ql-block">关于本宗之传承,于佛陀入灭后九百年,印度有弥勒出世,说《瑜伽师地论》;无著禀承其说,著《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世亲亦出《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更有所阐明;不久无著亦造论注释《摄大乘论》,又有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辨、胜友、最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相继制论以注释世亲之《唯识三十颂》,瑜伽宗风遂披靡全印。</p><p class="ql-block">唐代玄奘法师入印,师事护法之门人戒贤论师,具禀本宗之奥秘。返唐后,翻传本宗经论,弘宣法相唯识之玄旨。受教者颇多,以窥基、神、嘉尚、普光、神泰、法宝、玄应、玄范、辨机、彦惊、圆测等为著名。其中,神防著《唯识文义记》;玄应著《唯识开发》;圆测作《解深密经疏》、《成唯识论疏》等,门人有道证,著有《唯识论要集》,新罗僧太贤从其学,制《唯识论古迹记》,世称海东瑜伽之祖;而窥基绍承玄奘之嫡统,住长安大慈恩寺,盛张教纲,世称慈恩大师,著有《瑜伽师地论略纂》、《成唯识论述记》及《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乘法苑义林章》等,集本宗之大成。门人惠沼著《成唯识论了义灯》,破斥圆测等之邪义,其下复有道邑、智周、义忠等。智周作《成唯识论演秘》,发扬《成唯识论述记》之幽旨,并注解其难义。此外,《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成唯识论了义灯》、《成唯识论演秘》,合称为唯识三疏。日本之智凤、智雄、智鸾、玄防等皆出智周之门,均有所承学。其后,以禅及华严等宗勃兴,本宗教势顿衰,宋代以后稍见复兴之迹。至明代,智旭制《成唯识论心要》,明昱作《成唯识论俗诠》,通润作《成唯识论集解》,广承作《成唯识论音义》等。民国以后,欧阳竟无(1872~1944)大倡本宗,创办支那内学院、法相大学,分本宗为无著法相学与世亲唯识学。太虚与之论诤最多。此外,熊十力(1882~1968)著《新唯识论》,印顺尝与之论诤。</p><p class="ql-block">圆测法师像</p><p class="ql-block">日本方面,孝德天皇白雉四年(653),道昭入唐,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回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而传法,称为南寺传;元正天皇灵龟三年(717),玄防入唐,从智周学法,返国后,以兴福寺为中心而传法,称为北寺传。日本法相宗为奈良时期(710~794)、平安时期(794~1192)最有势力之宗派之一。</p> <p class="ql-block">自2003年4月,由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出资,在兴教寺举办首届水陆法会之后,每年兴教寺都举办水陆道场。</p><p class="ql-block">水陆法会,略称水陆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这种法事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忏》(《即梁皇忏》)和唐代密教冥道无遮大斋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水陆"之名,始见于宋遵式(964-1032)的《施食正名》,谓系"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见《金园集》卷四)。</p><p class="ql-block">明初洪武元年至五年(1368-1372),相继于南京蒋山设广荐法会,即水陆法会。其中以洪武五年(1372)正月所修法会之规模为最大。前后法会均请四方名德与会。如楚石梵琦、季潭宗沏、来复见心、东溟慧日、梦堂昙噩等,均曾应邀赴会说法,参加僧众常达千人。太祖曾命宗作《赞佛乐章》八曲,使太常奏曲歌舞;太祖与群臣均赴会礼佛。法会仪式,具见于宋濂《蒋山寺广荐佛会记》。</p><p class="ql-block">关于水陆道场的仪式,从现存十三世纪时日僧承澄(1205-1282)所辑《阿娑缚抄》卷一百六十六中的《冥道供》一文看(冥道即水陆的异名),其坛场布置、形象配列、法器供物及法事进行等仪式,与今《水陆仪轨》大致相同。宗颐尝谓杨锷祖述旧观,撰《水陆仪》三卷行于蜀中,颇存古法,可能即是采取密教冥道仪轨而写成的。杨锷《水陆仪》原本已失,但据《施食通览》</p><p class="ql-block">其法事内容,在七昼夜之间,主要为结界洒净、遣使发符、请上堂、供上堂、请下堂、供下堂、奉浴、施食、授戒、送圣等。上堂三宝十位圣贤,奉请于午前;下堂圣凡十位神灵,召请于初夜(《水陆仪轨》卷二)。此仪式中的上下堂十位,即依旧制上下堂八位增订而成(《普说水陆缘起》见《水陆仪轨》卷二)。其上堂十位是:十方常住一切诸佛、十方常住一切尊法、十方常住诸菩萨僧等。下堂十位是:十方法界四空四禅六欲诸天天曹圣众、五岳四渎福德诸神等。</p><p class="ql-block">又称"浴佛节"、负,依据不同佛经佛教国家地区,多子,故一般把佛诞</p><p class="ql-block">外坛有六个坛场:大坛二十四人,专门礼拜《梁皇宝忏》。诸经坛七人,讽诵诸经。《法华》坛七人,专诵《妙法莲花经》。净土坛七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华严》坛二人,静阅《大方广佛华严经》。瑜伽坛,亦称施食坛,为夜间施放焰口之用,人数由各坛临时调用。此外监坛一人,共计四十八人。</p><p class="ql-block">内外坛法事一般为七日(内坛亦有五日者,则自第三日起)。其进行程式:第一日三更,外坛洒净,四更内坛结界,五更遣使建旖(施上书"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功德宝"高悬于大雄宝殿左前方的刹竿上)。第二日四更,请上堂,五更奉浴。第三日四更供上堂,五更请赦。午刻斋僧。第四日三更,请下堂,四更奉浴,五更说戒。第五日四更,诵《信心铭》,五更供下堂,午刻斋僧。第六日四更,主法亲祝上下堂,午前放生。第七日五更,普供上下堂,午刻斋僧,未时迎上下堂至外坛,申时送圣,水陆法会即告圆满。法会期间,自第一夜起,每夜于瑜伽坛各放焰口一台,至第六夜则放五方焰口,内坛水陆法师及诸坛僧众均参与法事,为水陆法会仪式的顶点,以后即从事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