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文/金铃子图片/网络</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散文《不老的年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皓月当空,繁星闪烁,窗外对面的大楼只有零星的窗户亮起了灯。我此时睡意全无,白天的情景一一在脑海中像电影般闪现。赶紧摸出手机,还不太熟练地打起了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月二十玉号,天寒地冻,冷风刺骨。我和几个老年大学的同学几经辗转打听,终于找到了位于长春城西的“双峰老年公寓”。因为在这里住着我们现代文班学员,德高望重的前辈,颜杰。很长时间了,大家就想去看看生活在老年公寓的颜杰是什么样的情况,家有儿女,为什么还会去老年公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家拎着大包小包的礼物,经门卫的指引,转过一栋楼房,向后面走去。看得出来,这里的环境还不错,如果不是在这样寒冷的冬季,这个院子里也会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我们一边走着,一边打量着,小声议论着,心里充满了好奇的感觉。不远,走进一栋红砖结构的楼房。一条不太长的,也不是很宽的走廊,好像是来到了旅店一般,又不像医院。走廊的两侧是一个又一个的房间。有的房间开着门,有的关着。我们仔细的一个一个房间查找着。忽然,我一回头,看到了坐在马桶上的颜杰,嘴里正在小声地叨咕着什么,因为卫生间的门是开着的。</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家鱼贯式走进房间,“颜姨”小叶扑上去和颜杰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颜杰楞了一下,继而认出了我们。“快进屋,快进屋。”老人热情地说着,侧过身子,手拄着拐杖,显得有些激动。这是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单人的朝阳房间。一张单人床,两个椅子;两个桌子上放着两台平板电脑;一个饭盘里盛着四菜一饭,还有一小碗小米粥。伙食还不错,屋子里还算干净,大家在心里想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快坐下,快坐下,这么冷的天,大老远的,还来看我,真麻烦你们了,这太偏僻,不好找吧?看,还拿着这么多的东西,下次来多带几本书就行了。”大家挤着坐在了床的边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颜姨,你还好吗?大家听说你来老年公寓了,早就想来看你,看来这里还不错,过得惯吗?想不想家呀?你有什么心里话就说出来。”大家七嘴八舌地问候着。 老太太看看这个,看看那个,脸色因为激动而泛起了红润,嘴唇颤抖着,好像是见到了阔别已久的亲人似的,眼睛涌出了泪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说实话,我怎么能不想家呀,可是家回不去呀,现在房子还闲着呢,可是我自己不能做饭呀,儿女又很忙,整天让姑爷给我做饭,伺候我,我心里不得劲呀!这不是,感冒都好几天了,每天都拿药盯着呢。说心里话,这的饭菜都不错,每顿还有粥,不愿意去食堂打饭,加一百给送到房间里,还挺方便的。还有打扫卫生的,屋里也不冷。尽管这样,哪有家好呀,在家里吃点水饭,小咸菜都是香的,实惠呀。这里再好不是家呀,一点也没有亲情的感觉。看看,在这里住着的都是些什么人呀?几乎全是神志不清的,流口水的,脑血栓后遗症,一走一颤微的。像我这样拄着拐能走,智力健全的人没几个,像我这样能打电脑,写个文章的就能没有了。出来进去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更别说支上桌,打几圈小麻将了。我也想回家呀,可是女儿总说,在这多好呀,就住着呗”。老人好不容易见到亲人了,把憋了不知是多长时间的苦水一股脑地倒了出来,说的大家热泪盈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大哥眼含着泪水,激动地板着颜杰的肩膀,“我就是想让你说说心里话,都这么大的年纪了,以前是为家庭,为儿女活着,那么的不容易。现在也得为自己活着了。好好地活着,今年九月份学校就搬新校舍了,你还上不上课了?去吧,大家也很想你呀,在学校的心情好,你的病也会好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去,天暖和了,我就回家,可是家已经不成样子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没事的,颜姨,我们大家去给你收拾屋子,收拾好了,再接你回去,和我们一起去上课,好不好?”我们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好,好,太好了,我又能去上课了。”老人颤抖着嘴唇,近乎是哽咽着说出来几个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颜杰前辈1935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巴彦县一个雇农家庭,她6岁理家、背着弟弟、伺候有病的妈妈。12岁时为有口饭吃,被送去当了童养媳。正当她在苦难中挣扎时,巴彦解放了。她感谢共产党使自己脱离了苦海,还将其送进学校读书;感谢多年来一直将其视如己出的准公公婆婆。所以在宣传新婚姻法时,她欣然选择了这个她从情感上已经离不开的家。1958年,他与十多年来名不副实的“丈夫”终于走到一起,这时,颜杰已从师范学校毕业,出落成一位人民教师,而丈夫王庆则已成为帅气十足的空军军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军人的妻子,漂泊、长夜、担心、家务、子女、公婆都是必须承担的,早年照顾弟弟妹妹,婆婆去世后,又照顾公公的日常生活。晚年公公卧病在床,不能自理。吃,便都由她照顾。后来自己的丈夫又患病卧床多年。她同时照顾两个病人,洗衣做饭,端屎端尿,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先后送走了两个病人,她,也病倒了。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这个倔强,坚强的女性。可能也正是这些,让颜杰有了对生活那么深刻的理解和积淀。</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2年,她在《红小兵》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红领巾》。日前,笔者有幸在她的收藏夹中看到了这首仅有几行,却曾经令她兴奋不已的小诗。很快,颜杰的创作就进入了高峰阶段,在其收藏夹中,仅1972到2002年间,她就在《夕阳红》、《吉林日报》、《长春日报》、《长春晚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近300篇。上世纪90年代,颜杰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她的文学创作之路却仿佛扬起了新的风帆。2004年,她将多年来发表的作品精挑细选,结集出版了随笔散文集《岁月留痕》。接下来又发表了长篇小说《疾风劲草》(2005年)、诗集《岁月拾贝》(2009年与丈夫王庆合著)、中短篇小说集《磨砺》(2011年)。翻开颜杰的作品,读者会看到党、祖国一直是她讴歌的主旋,然而这些硬邦邦的词汇,又都是通过火热的生活、圣洁的爱情、奋斗的成功或失落、亲人的悲欢离合来表达的,进而让读者在一幅幅刚与柔的构图中、在大爱与小爱的参差之间去领会、去汲取力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已经82岁耄耋之年的颜杰,虽然是病魔缠身,但是顽强的她,依旧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公寓的电脑没有网络,她就用文档打字,存到优盘里,等女儿来了再拿去打印。她要用手中的笔来书写人生。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喜怒哀乐,祖国的巨大变化,山川的秀丽风光,风土人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在她的笔下涓涓流淌着,述说着。这就是一个老人的情怀,”莫道桑榆晚,朝霞尚满天。“还在盼望着有朝一日,重返老年大学的课堂,聆听老师的教诲。这种襟怀,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令人竖然起敬。</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老年公寓走了出来,大家的心情都有些沉重。是呀,中国已经逐步地迈入了老龄化的社会。现在各地都在建敬老院,养老院。而且品味是越来越高,条件是越来越好。但是有一条,居住的条件再好,但是享受不到亲情的温馨和幸福。那种几世同堂的天伦之乐,是用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是社会养老?还是家庭养老?这个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怎么去认识,去实施,去尽孝道?严冬即将过去,春天还会远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4月21日于长春西城家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