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子笄礼仪式(回顾)

终南紫光•频道

笄礼,是指汉民族女孩的成人礼。俗称“上头”、“上头礼”。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要行礼。 仪式前,笄者向轩辕黄帝像敬香,并向父母请安。在赞礼官主持及众宾见证下笄礼正式开场。 笄,即盘头用的簪子。所谓笄礼,即是将头发绾成一个髻,以簪插定发髻。<br><br>冠礼和笄礼在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故《礼记·冠义》云:“冠者,礼之始也。”冠礼和笄礼最大的意义,就是其教化功能。 赞礼官宣布笄礼仪式开礼 在古代,无论男女,幼年时的头发都是自然披散的,最多也只是扎成两束垂在脑后,称“总角”。成年之后,头发就要精心收拾,男子加冠,女子加笄。 笄礼仪式聆讯环节 在汉族女子已不专门举行成年礼的今天,一些少数民族却保留着形式不同的女子成年礼,如藏族的“上头”,瑶族的“包头帕”“牛达礼”,彝族的“换裙礼”,纳西、普米族的“穿裙子礼”,等等。 中华女子笄礼图组回顾 <div>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像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在举礼的程序等问题上大体和冠礼相同。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另行强调明确。<br></div><div><br></div><div>《朱子家礼·笄礼》“女子许嫁,即可行笄礼。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笄礼由母亲担任主人。笄礼前三日戒宾,前一日宿宾,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div> 向笄者传授女红 笄礼,对于当今中国人,成人礼的概念其实很模糊,华夏先祖对于冠礼非常重视,所谓“冠者礼之始也”,《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绝非偶然。<br><br>笄,即簪子。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 笄礼礼成,笄者双亲与笄者相拥,喜极而泣。 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笄者拜谢父母,谢众宾。 <div>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br></div><div><br></div><div>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div> 仪式结束后的文艺节目环节(川剧《变脸》) 行礼年龄:《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考虑到时代发展、笄礼意义的调整,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要读书,完成学业,所以,这个时间放在高中毕业18岁为宜。<div><br>行礼日期: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这是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节日。所以,建议在这一天进行笄礼,不仅是传统礼仪的事,同时对民族节日复兴也有重要的意义。<div><br></div><div><br></div></div> <div><b>本场笄礼人物:</b></div><div><br></div>笄者母亲:童女士(外企高管)<div>笄者父亲:王先生(政府公务员)</div><div><br></div><div>笄者:王玮璇</div><div><br></div><div>典礼顾问(司仪):赵晁艺</div><div><br></div><div>华服制作:姜姗秀</div><div><br></div><div>典礼场地:中国·西安 钟楼饭店</div><div><br></div><div>典礼日期:辛卯年(2012)四月二十三日(母亲节)</div><div><br></div><div>承办机构:姜姗秀中国华服非遗艺术会馆</div><div><br></div><div>……</div><div><br></div> 文章作者:大 利<br>图片编辑:惟 莲<br>文字编辑:大 利<br><br>2025年 04月 21日 20:07 于古都西安<br><br>文章系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图片除署名及注明出处外,均由作者提供。)<br><br>欢迎在评论区点赞留言并转发分享,您的赞赏与支持是我创作与前进的动力。感谢您的关注支持!<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