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任务--读《庄子》有感

曾力

<p class="ql-block">看完一本书,就要写下读后感,这是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工作中我也是要完成一项又一项的,我发现我每天都生活在清单中,一直处于“完成任务”状态之中,这是我熟知的生活。看完《庄子》后,我想我每天对着清单勾待办事项,就代表着我在进步吗?不再允许自己浪费时间是对的吗?给自己标榜一个高效率的自我真的是我要的吗?</p><p class="ql-block">用一个月的时间读《庄子》,实话实说读懂那是不太可能的,当然到了这个年纪也不怎么纠结,想着有人究其一生就研究这本书,一个月的时间浅浅读读,能读完就已不错,读通透对我而言那是奢求。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会反问了,对于自己“完成任务”状态,有了疑问,我是谁?一个机器人,还是一个大工具上的齿轮?</p> <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现在各项技术让我们生活在高节奏中,依靠各种工具我们能快速完成各项事务,我们也乐在其中,韩鹏杰老师讲《庄子》时说,庄子比孔子更关心你,更关心作为一个人的你的生存和幸福,孔子希望我们前赴后继,朝闻道夕死可矣。而庄子看到了战国时的残酷现实,知道理想主义的努力无异于与虎谋皮。他想解决的是如何保命养生、如何在烂泥坑中逍遥自在地生活下去的问题。现在我们当然比战国时期安全的多,但是现代的人幸福感是否比他们多呢?</p><p class="ql-block">读完除了感受会反思反问之外,还有就是哲学这门学科真的不同于其它学科,其它学科随着时间和人们不断的研究,要么精进迭代,要么更新创新,有些甚至颠覆,唯有哲学,这门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的学科,让你觉得亘古不变,几千年前庄子的思想让我这个现代人看来非常时髦,人们最多也就是给他的思想多了注解或备注,在我看来真没有超越。</p> <p class="ql-block">比如我读《人间世》这篇,就被震撼到了,讲人际关系的,提出处世与自处之道,人世间种种利害冲突,都源于求名用智,比如你身边一个朋友,你认为他做的不对,你就要制止他,感动他,非要让人按你的来,好是不好呢,在庄子看来,有大智慧有大道的人,都懂要 “先存诸已,而后存诸人”:得先把自己保护好,先把自己的事做好,你才能够去拯救别人、帮助别人。如果连自已都还没有弄好,你就没必要去忙乎别人的事了。而且在庄子看来,你非要去管别人的事,是因为你想用别人的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也是说明你喜好名声。看到这里,我也会觉得这是不是要人“躺平”,看到后面才明白,庄子在面对人世的坎坷与艰难不是无奈与放弃,而是把它当作心的修行,只有“心斋”,才可使心境达到空明的境界,实现自我救赎,远离灾祸。</p> <p class="ql-block">《人世间》这一篇在我看来特别接地气,通过几个故事,讲清楚了如何处世,如何为人,像叶公子高出使齐国这篇,告诉我们面对自己能力范围外的事情,不要强求,要量力行事,这样会少很多烦恼,道家讲道法自然,讲自然规律,这不是消极,而是对大道也就是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后我学会了,当我再有过不去的坎时,我一定再读一遍《庄子》,把自己无可奈何的事情看成是命定之事的时候,就来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在我们这个竟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里,完成任务是对“成功”的描述,但这种衡量只是有益于经济,对人类真没有益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