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在这最美人间四月天,我们四位几十年前的老同事,于4月13日上午在虹桥火车站集合,向隐匿于江南大地的璀璨明珠——丽水出发,赴一场与美的约会。</b></p> <p class="ql-block"><b>从高楼林立的上海,驶向青山绿水,车窗外仿佛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充满着魅力。十几年没坐火车出游了,感觉真好!</b></p> <p class="ql-block"><b>车程两个半小时,直抵缙云。到东方怡景大酒店办理入住后,正值午餐,我们即到附近次坞阿生手工打面缙云店(淡淡事先做好功课的网红店)吃了全家福面,面量大,且有劲,河鲜、肉类品种较多,口感鲜美。</b></p> <p class="ql-block"><b>我光盘,哈哈哈</b></p> <p class="ql-block"><b>候餐时,热心的小叶找到百米外缙云老字号步峰烧饼店购买当地名点——烧饼。该店是现做现卖的,小叶录下了全过程……缙云烧饼名不虚传,集薄、脆、酥、鲜为一体,趁热吃更是味道绝了!就是肉多梅干菜少了点。</b></p> <p class="ql-block"><b>餐后,我们租车前往河阳古民居村。村落位于好溪西岸,“水北为阳”,因村庄在好溪之北(即“阳”面),且处于山之南(山南亦为阳),所以取名为河阳。</b></p> <p class="ql-block"><b>河阳古民居以宗祠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分布,体现了家族聚居的特点。各个家族支脉的住宅相对集中,又彼此联系紧密,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b></p> <p class="ql-block"><b>河阳村也是一个朱姓聚居的古村落,有着悠久的家族历史。河阳古民居群见证了朱氏家族数百年的繁衍发展,家族的族谱、家训等文化遗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b></p> <p class="ql-block"><b>河阳古民居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融合了徽派建筑的婉约和浙江本土建筑的特色。建筑多为四合院式,白墙黑瓦,飞檐翘角,木雕砖雕精美典雅。</b></p><p class="ql-block"><b>马头墙是其显著的建筑特征之一,高低错落,不仅具有防火的实用功能,还增加了建筑的美感。马头墙的造型多样,有简单的阶梯状,也有较为复杂的曲线造型。</b></p> <p class="ql-block"><b>我们漫步在古民居群中,欣赏古建筑的风貌,感受历史的韵味。穿梭于各个四合院之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明清时期。</b></p> <p class="ql-block"><b>看到有个摄制组在古村拍片,外国人学做缙云烧饼,有趣!</b></p> <p class="ql-block"><b>河阳古民居以“一溪两坑”为骨架,村落布局呈“五纵四横”格局。众多古民居沿溪坑而建,既方便了生活取水,又体现了传统的风水观念。</b></p> <p class="ql-block"><b>直到傍晚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河阳古民居</b></p> <p class="ql-block"><b>第二天,通过携程网包车游览的司导梁师傅一早便在酒店门口迎候我们。他开来的是全新的红旗牌轿车,牌照还是临时的。我们首乘,因车身长且高,所以坐着感觉宽敞舒适。</b></p> <p class="ql-block"><b>今天游览仙都风景区。第一站是鼎湖峰景区,刚进景区,我们便被好溪边浓密漂亮的绿荫所吸引。</b></p> <p class="ql-block"><b>熟知景区有老农牵牛的经典节目,一看到这样叮步桥我们便走到溪水边,多希望这一幕能出现啊😂。</b></p> <p class="ql-block"><b>鼎湖峰拔地而起,状如春笋,直刺云天,气势磅礴。</b></p> <p class="ql-block"><b>美景带给我们好心情</b></p> <p class="ql-block"><b>黄帝祠宇,又称缙云堂或玉虚宫。该庙始建于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年),最初为江南群众朝圣问祖的场所,后因黄帝曾在此铸鼎炼丹、跨龙升天的传说而闻名。</b></p><p class="ql-block"><b>黄帝祠宇坐东南朝西北,与陕西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被列为“天下第一祠宇”。每年清明节和重阳节,这里会举行隆重的黄帝祭祀活动,2011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庙宇建筑古朴典雅,气势恢宏。</b></p> <p class="ql-block"><b>坐缆车到山顶</b></p> <p class="ql-block"><b>雾气较重看不清山下的景色</b></p> <p class="ql-block"><b>出索道时,看到索道管理人员帮我们拍的照片,知道他们是电脑合成,但是我们拍不出这个效果,就花20元钱买了。</b></p> <p class="ql-block"><b>根据司导梁师傅规划的路线,回程过了鼎湖峰往右走,可以直接到朱潭山游玩。因为不熟悉,我们走了一些弯路。</b></p> <p class="ql-block"><b>沿途移步即景,山清水秀,花红柳绿,一道道横跨溪水上的独人可走的叮步桥,上游有倒影,下游是哗哗流淌的激流,身着各色服装的人走在桥上更显灵动,漂亮极了!</b></p><p class="ql-block"><b>看多了这样的桥,才知道老农牵牛的景观在朱潭山。</b></p> <p class="ql-block"><b>走着走着,来到了鼎湖峰的峰脚下,这么高大的鼎湖峰,它的脚下竟然是凹进去的!支撑它巨大的身体靠的是比它直径还小的面积的底,真是难以想象它是怎么做到千年不倒的,神奇极了!</b></p> <p class="ql-block"><b>走过红枫林</b></p> <p class="ql-block"><b>来到了一大片油菜花地。油菜花刚刚过了嫩黄的开花季节,开始结籽。所以它的颜色是黄绿相间,煞是好看!</b></p> <p class="ql-block"><b>回头看看,背景中的鼎湖峰清晰可见。大片的场景啊!</b></p> <p class="ql-block"><b>穿过油菜花地,迎接我们的是好溪边的绿树林。一片绿意盎然,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条路虽然很长(约三公里),但经历了红枫林、黄绿相间的油菜花地、绿树林,一路美景,赏心悦目,带给我们的却是好心情!</b></p> <p class="ql-block"><b>终于,我们来到了朱潭山,著名的农夫牵老牛的打卡地。因为周末和节假日才有此节目,我们就自己上桥走走过把瘾吧,哈哈!</b></p> <p class="ql-block"><b>淡淡拍的这张照片非常好,我们在溪水那边拍激流,他在这边拍倒影,这倒是农夫牵牛的标准拍摄点哦,背景是鼎湖峰,赞👍!我把它作为封面了。</b></p> <p class="ql-block"><b>岩宕书房是一处独特的文化地标,由废弃的采石场改造而成,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设计。</b></p><p class="ql-block"><b>岩宕书房所在的采石场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曾是缙云凝灰岩开采的重要场所。设计师通过生态活化利用,将高耸的岩壁和错落的平台改造为石窟式书房,保留了开采遗迹的粗犷质感,同时赋予其现代美学。书房净高38米,深度约50米,顶部完全开放,形成露天空间,阳光透过石缝洒落时呈现丁达尔效应,光影效果极具震撼力。</b></p><p class="ql-block"><b>我们到这里是下午,正是拍摄光影效果最佳的时候。</b></p> <p class="ql-block"><b>这是岩宕书房的顶,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岩壁也光芒四射,非常漂亮!</b></p> <p class="ql-block"><b>小叶拍这张照片拍得太好了,简直可以投稿参加摄影比赛。我非常喜欢。</b></p> <p class="ql-block"><b>游览完岩宕书房,走到下一个景点的途中,景色也是秀丽怡人。</b></p> <p class="ql-block"><b>山左边是仙女照镜,右边是五老峰。</b></p> <p class="ql-block"><b>蓓蓓走到路基下面去拍照,那里有小桥流水,各色野花竞相开放,非常漂亮。但陌生的环境我们没敢下去。</b></p> <p class="ql-block"><b>倪翁洞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都摩崖石刻的精华所在。它由大小三个相连的天然石洞组成,洞高约2丈,洞口分东北、东南两处,洞内正中有楷书“初阳谷”三字摩崖石刻。</b></p><p class="ql-block"><b>相传春秋时期范蠡的老师计倪(倪翁)因嫉俗遁世隐居于此,唐代县令李阳冰为其题名“倪翁洞”。洞口巨石上的“倪翁洞”三字为唐代篆书大家李阳冰所题,是仙都最珍贵的文物之一,其篆法被誉为“笔虎”,与李斯并称“小篆二李”。</b></p> <p class="ql-block"><b>洞中“初阳谷”三字为楷书,其中“初”字缺一点,传说需在清晨第一缕阳光射入时才能补全,持续时间极短。</b></p><p class="ql-block"><b>洞内外现存唐、宋、元、明、清至现代文人历代摩崖石刻题刻60余处。</b></p><p class="ql-block"><b>倪翁洞集自然奇观、历史遗迹与书法艺术于一体,是仙都景区最具文化底蕴的景点之一,被誉为“半部缙云文化史”。</b></p> <p class="ql-block"><b>路边曾飬甫的题字“仙都”。曾养甫(1898—196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土木工程专家和政治人物,被誉为“中国土木水利(交通)建设之父”。1927年后,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副委员长、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等职。</b></p> <p class="ql-block"><b>独峰书院是仙都的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是南宋理学家朱熹讲学的纪念地。其历史可追溯至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因公务途经缙云,在此停留并传道讲学,留下了“碧涧修筠似故山”的诗句。后人为纪念他,于宝庆三年(1227年)在伏虎岩下创建礼殿,咸淳七年(1271年)由进士潜说友扩建并定名“独峰书院”。</b></p><p class="ql-block"><b>独峰书院承载着朱熹讲学的历史记忆,历经多次重建与功能转型,至今仍是缙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b></p><p class="ql-block"><b>书院自创建后,历经多次兴衰。明初因官学兴起而衰落,明代一度改为“仙都草堂”。清代重建后,成为缙云文脉高地,培养出众多贤达,被誉为“二百余年贤达迭出而科名之盛甲于浙东”。如果古书院保留至今,它绝对是全国名列前茅的书院。</b></p> <p class="ql-block"><b>精心拍照,手机里的构图不错哟哈哈。</b></p> <p class="ql-block"><b>淡淡在这里谈笑风生,风趣幽默,引得我们哈哈大笑,旅途就是这样趣味横生……</b></p> <p class="ql-block"><b>云关,俗称“合掌洞”,南侧面有明代“云关”摩崖印记。</b></p> <p class="ql-block"><b>仙都觀</b></p> <p class="ql-block"><b>仙都觀左边的梯云洞和招隐洞</b></p> <p class="ql-block"><b>蓓蓓真是摄影高手!</b></p> <p class="ql-block"><b>去往小赤壁的路上</b></p> <p class="ql-block"><b>大肚岩</b></p> <p class="ql-block"><b>小赤壁,绝壁临溪而立,岩石因风化作用呈现红白相间、形似火烧的独特纹理而得名。</b></p> <p class="ql-block"><b>小赤壁上方峭壁上横亘的天然栈道"龙耕路",相传为巨龙助汉武帝刘秀逃生形成,地质学上称为"侧蚀槽",是火山岩地貌的典型代表。它现在是诸多电视剧的拍摄地,比如电视剧《庆余年》中的悬空庙、栈道就是在此拍摄的。</b></p> <p class="ql-block"><b>蓓蓓一路忙着拍视频,我们的镜头里出现的大多数是背影,这张正面照,蓓蓓笑了😄,好看!</b></p> <p class="ql-block"><b>傍晚我们叫车去处州城府晚餐。我们从南门进,穿过街市,从唯一保存下来的一段古城墙上过河,来到北门。这是蓓蓓(我们这次旅程的主力摄影)在古城墙上拍的夜景,漂亮吧?!</b></p> <p class="ql-block"><b>处州府城与应星楼是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b></p><p class="ql-block"><b>处州府始于隋开皇九年(589年),现存城墙建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历经多次修缮,现仅存南明门等部分遗迹。</b></p><p class="ql-block"><b>应星楼是南宋时期以星象文化为主题的仿宋塔楼,楼高45.9米,共九层,2009年重建。楼前广场上的华表也是关于二十四节气和星象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夜晚灯光璀璨迷人,楼前池塘里硕大的锦鲤鱼时而跃出水面,扑腾扑腾,引得游客一阵阵欢呼惊叫,给宁静的夜晚带来了欢乐。</b></p> <p class="ql-block"><b>缙云仙都风景区一天的游览,内容丰富,美不胜收。难怪以往的文人墨客都喜欢生活在这里,人间的仙都啊!在美景中我不知不觉地走了1.9万步,这是历史之最了。而两个“年轻”的同伴,她们走的路、爬的山比我多得多,真是由衷的佩服!</b></p><p class="ql-block"><b>这是我们在缙云的旅游记录,松阳县、云和县的游程请看续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