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专刊《朗读者》第二期(下)

梧桐

朗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字里行间徜徉,是与美好心灵的邂逅,每一次朗读都是生命的升华。 <div>  雨后春行,心韵成章……<div><br></div></div> 1.【朗读者】:宋鸣洋(38班)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在开国大典上奏响。从那一刻起,这激昂的旋律响彻祖国大地,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对于这首歌,许多人只知道它由聂耳、田汉创作,却不知道它曾作为电影主题曲,也不知道它由何人命名,更不知晓它如何脱颖而出,成为国歌……<br> 一个民族的精神歌咏<br> “九·一八事变”后,我国东北三省沦陷。为了支援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上海电通影片公司决定拍摄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剧作家田汉接受委托,写出一个文学性的故事脚本,讲述了知识分子如何由象牙塔走向民族救亡战场,题名《凤凰的再生》。然而,就在电影筹拍、主题曲歌词还未创作之时,田汉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身在监狱,田汉眼望牢房的铁窗,日寇铁蹄践踏我国土地的惨象和东北抗日义勇军舍生忘死英勇战斗的情景,不时在他脑中闪过。就这样,文思喷涌而出,歌词被写在一张烟盒纸上,经过一双双忠实可靠的手传到党组织负责人夏衍那里。<br> 夏衍接手脚本和歌词后,将《凤凰的再生》改写成电影剧本,并更名为《风云儿女》,而年轻的音乐家聂耳主动请缨为主题歌作曲,很快完成了曲谱初稿。田汉被捕后,聂耳亦成为反动当局的目标,于是他按照党组织的安排离开上海,并于1935年4月取道日本赴苏联。在日本,聂耳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曲谱,又将曲谱定稿寄回国内。但仅仅几个月后,聂耳在日本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那昂扬振奋的旋律也成了他生命的绝唱。<br> 《风云儿女》拍摄完成,田汉尚未对主题曲命名,而聂耳从日本寄回的乐谱上也仅标注曲式为“进行曲”。最终,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朱庆澜挥笔在“进行曲”前加上了“义勇军”三个字。1935年5月,《风云儿女》在上海首映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激励四万万同胞奋勇抗战的号角。在著名的台儿庄大捷中,美国合众社战地记者爱泼斯坦目睹中国官兵端起步枪、挥舞着大刀,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冒着敌军炮火向前冲锋的壮烈情景。<br>  新中国成立前夕,确立新中国国歌被提上议程,并面向全国征集方案。最后,国歌筹备小组共收到应征歌曲632首,歌词694首。但慎重讨论后,审核人员认为应征稿都还不成熟而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br>  转眼,几十年时光逝去,其间也有人提议更换国歌或者修改歌词,但最终都被否决。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唱响中外历久弥新,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 2.【朗读者】:王馨梓(38班) 文化苦旅(余秋雨)<br> 我在好些年以前,写过不少史论专著。那是一种很跟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br> 我想,不少人都会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br> 苏东坡曾把自己的年龄重叠称为“老夫聊发少年狂”。你看他右手牵猎狗,左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其实细说起来,他自称“老夫”那年才三十八岁,因此他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br> 我们这些人,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了呢?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br> 我在这种困惑中站起身来,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了书房的门。走惯了远路的三毛唱道:“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有人能告诉我,我悄悄出发了。<br>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历史文化长期熏染的结果,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常常像傻瓜一样木然伫立着,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br>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地方,用先辈同样的黑眼珠打量着差不多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感觉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正是贮存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币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为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br> 我就这样边走边想,边想边走,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远方旅舍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的所在,把刚刚写下的那点东西寄走。走一程寄一篇,这便成了《收获》上的那个专栏,以及眼下这本书。<br>  <i>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br> 泰戈尔《采果集》</i><br>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3.【朗读者】:孙浩竣(38班) 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br> 却说那七衣仙女自受了大圣的定身法术,一周天方能解脱。各提花篮,回奏王母,说道:“齐天大圣使术法困住我等,故此来迟。"王母问道:“汝等摘了多少蟠桃?"仙女道:“只有两篮小桃,三篮中桃。至后面,大桃半个也无,想都是大圣偷吃了。及正寻间,不期大圣走将出来行凶拷打,又问设宴请谁。我等把上会事说了一遍,他就定住我等,不知去向。直到如今,才得醒解回来。”<br> 王母闻言,即去见玉帝,备陈前事。说不了,又见那造酒的一班人,同仙官等来奏:“不知什么人,搅乱了‘蟠桃大会’,偷吃了玉液琼浆,其八珍百味,亦俱偷吃了。”又有四个大天师来奏上:“太上道祖来了。"玉帝即同王母出迎。老君朝礼毕,道:“老道宫中,炼了些‘九转金丹’伺候陛下做‘丹元大会’,不期被贼偷去,特启陛下知之。"玉帝见奏,悚惧。少时,又有齐天府仙吏叩头道:“孙大圣不守执事,自昨日出游,至今未转,更不知去向。"玉帝又添疑思。只见那赤脚大仙又俯囟上奏道:“臣蒙王母诏昨日赴会,偶遇齐天大圣,对臣言万岁有旨,着他邀臣等先赴通明殿演礼,方去赴会。臣依他言语,即返至通明殿外,不见万岁龙车凤辇,又急来此俟候。"玉帝越发大惊道:“这厮假传旨意,赚哄贤卿,快着纠察灵官缉访这厮踪迹!”<br> 灵官领旨,即出殿遍访,尽得其详细。回奏道:"搅乱天宫者,乃齐天大圣也。"又将前事尽诉一番。玉帝大恼。即差四大天王,协同李天王并哪吒太子,点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东西星斗、南北二神、五岳四渎、普天星相,共十万天兵,布一十八架天罗地网下界,去花果山围困,定捉获那厮处治。众神即时兴师,离了天宫。这一去,但见那黄风成滚遮天暗,紫雾腾腾罩地昏。只为妖猴欺上帝,致众圣降凡尘。四大天王,五方揭谛四大天王权总制,五方揭谛调多兵。李托塔中军掌号,恶哪吒前部先锋。罗星为头检点,计都星随后峥嵘。太阴星精神抖擞,太阳星照耀分明。五行星能豪杰,九曜星最喜相争。元辰星子午卯酉,一个个都是大力天丁。五瘟五岳东西摆,六丁六甲左右行。四龙神分上下,二十八宿密层层。角亢氐房为总领,奎娄胃昴惯翻腾。斗牛女虚危室壁,心尾箕星个个能,井鬼柳星张翼轸,抡枪舞剑显威灵。停云降雾临凡世,花果山前扎下营。<br> 诗曰:天产猴王变化多,偷丹偷酒乐山窝。只因搅乱蟠桃会,十万天兵布网罗。<br> 当时李天王传了令,着众天兵扎了营,把那花果山围得水泄不通。上下布了十八架天罗地网,先差九曜星出战。九曜即提兵径至洞外,只见那洞外大小群猴跳跃玩耍。星官厉声高叫道"那小妖!你那大圣在那里?我等乃上界差调的天神,到此降你这造反的大圣。教他快快来归降:若道半个'不'字,教汝等一概遭诛!"那小妖慌忙传入道:"大圣,祸事了!祸事了!外面有九个凶神,口称上界差来的天神,收降大圣。”<br> 那大圣正与七十二洞妖王,并四健将分饮仙酒,一闻此报,公然不理道:“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说不了,一起小妖又跳来道:"那九个凶神,恶言泼语,在门前骂战哩!大圣笑道:"莫睬他。"诗酒且图今日乐,功名休问几时成。""说犹未了,又一起小妖来报:“爷爷!那九个凶神已把门打破,杀进来也!"大圣怒道:“这泼毛神,老大无礼!本待不与他计较如何上门来欺我?"即命独角鬼王,领率七十二洞妖王出阵,老孙领四健将随后。那鬼王疾率妖兵,出门迎敌,却被九曜恶星一齐掩杀,抵住在铁板桥头,莫能得出。正嚷间,大圣到了叫一声:“开路!“掣开铁棒,幌一幌,碗来粗细,丈二长短,丢开架子,打将出来。九曜星那个敢抵,一时打退。那九曜星立住阵势道:"你这不知死活的弼马温!你犯了十恶之罪,先偷桃,后偷酒,搅乱了蟠桃大会,又窃了老君仙丹,又将御酒偷来此处享乐,你罪上加罪,岂不知之?"大圣笑道:“这几桩事,实有,实有!但如今你怎么?"九曜星道:“吾奉玉帝金旨,率众到此收降你 快早皈依!免教这些生灵纳命。不然,就平了此山,掀翻了此洞也!"大圣大怒道:“量你这些毛神也!"大圣大怒道:“量你这些毛神,有何法力,敢出浪言。不要走,请吃老孙一棒!"这九曜星一齐踊跃。那美猴王不惧分毫,抡起金箍棒,左遮右挡,把那九曜星战得筋疲力软,一个个倒拖器械,败阵而走,急入中军帐下,对托塔天王道:“那猴王果十分骁勇!我等战他不过,败阵来了。<br>  李天王即调四大天王与二十八宿,一路出师来斗。大圣也公然不惧,调出独角鬼王、七十二洞妖王与四个健将,就于洞门外列成阵势。你看这场混战,好惊人也:寒风飒飒,怪雾阴阴。那壁厢旌旗飞彩,这壁厢戈生辉。滚滚盔明,层层甲亮。滚滚盔明映太阳,如撞天的银磬,层层甲亮砌岩崖,似压地的冰山。大捍刀,飞云掣电,楮白枪,度雾穿云。方天戟,虎眼鞭,麻林摆列;青铜剑,四明铲,密树排阵。弯弓硬驽雕翎箭,短棍蛇矛挟了魂。大圣一条如意棒,翻来覆去战天神。杀得那空中无鸟过,山内虎狼奔;扬砂走石乾坤黑,拨土飞尘宇宙昏。只听兵兵扑扑惊天地,煞煞威威振鬼神。<br>  这一场自辰时布阵,混杀到日落西山。那独角鬼王与七十二洞妖怪,尽被众天神捉拿去了,只走了四健将与那群猴,深藏在水帘洞底。这大圣一条棒,抵住了四大天神与李托塔、哪吒太子俱在半空中,——杀够多时,大圣见天色将晚,即拔毫毛一把,丢在口中,嚼碎了,喷将出去叫声:“变!"就变了千百个大圣,都使的是金箍棒,打退了哪吒太子,战败了五个天王。 4.【朗读者】:丁宇(37班) 文化苦旅(余秋雨)<br> 杭州实在是太幸运了,居然在这座城市成为南宋国都之前,还迎来过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苏东坡。<br> 苏东坡两度为官杭州。第一次是三十多岁时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五十多岁时任杭州知州。与白居易一样,他到这座城市里来的时候也没有显出旷世诗人的模样,而是变成了一位彻彻底底的水利工程师——甚至,比白居易还彻底。<br> 他不想在杭州结诗社,开笔会,建创作基地,办文学评奖。他甚至不想在杭州写诗,偶尔写了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寻常的比喻,算不得成功之作。他仅仅是随口吟过,根本不会放在心上他那忧郁的眼神,捕捉到了西湖的重大危机。如果一定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这位美女已经病入膏育,来日无多。<br> 诗人的职责是描写美女将死时的凄艳,而苏东坡则想救她。因此他宁肯不做诗人,也要做个真正的男人。<br> 他发现,第一次来杭州做通判时,西湖已经被葑草藻荇堙塞了十分之三;而当第二次来做知州时,已经被堙塞了一半;从趋势看,再过二十年,西湖将全然枯竭,不复存在。<br> 没有了西湖,杭州也将不复存在。这是因为,如果湖水枯竭,西湖与运河的水资源平衡将会失去,咸潮必将顺着钱塘江倒灌,咸潮带来的泥沙将会淤塞运河,而供给城市用水的“六井”也必将归于无用,市受不了咸水之苦又必将逃散……那么,杭州也就成了一座废城。<br> 不仅杭州成为一座废城,杭州周围农田也将无从灌溉,而淡水养业、酿酒业、手工业等也都将一一沦丧。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地,也就会随之消失。<br> 面对这么恐怖的前景,再潇洒的苏东坡也潇洒不起来了。他上奏朝廷,多方筹集工程款项,制定周密的行动方案,开始了大规模的抢救工程。他的方案包括这样几个方面:<br>第一,湖中堙塞之处已被人围垦成田的,下令全部废田还湖;<br>第二,深挖西湖湖底,规定中心部位不准养殖菱藕,以免湖底淤积;<br>第三,用挖出的大量葑泥筑一道跨湖长堤,堤中建造六座石桥使湖水流通,这就是“苏堤”;<br>第四,在西湖和运河之间建造堰闸,做到潮不入湖;<br>第五,征用千名民工疏浚运河,保证漕运畅通;<br>第六,把连通西湖和“六井”的输水竹管更换成石槽瓦筒结构,使输水系统长久不坏,并新建二井。<br> 这些事情,仅仅做一件就已经兴师动众,现在要把它们加在一起同时推进,简直把整个杭州城忙翻了。<br> 杭州人谁都知道,这位总指挥叫苏东坡;但谁都忘了,这个苏东坡就是那个以诗文惊世的苏东坡!<br> 苏东坡之后的杭州和西湖,容光焕发,仿佛只等着做国都了。至于真的做了国都,我就不想多说了,已有不少文字记载,无非是极度的繁华、极度的丰富、极度的奢侈,又加上极度的文雅。杭州由此被撑出了极度气韵,西湖随之也极度妩媚。<br> 宋代虽然边患重重,但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却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峰文化、科技、商业、民生,都让人叹为观止。这一切,都浓浓稠稠地集中在杭州了,杭州怎能不精彩?<br> 然而,这种精彩也容易给人造成误会,以为这一切都是天造地设本来就应该这样。很少有人想到,全部精彩都维系在一条十分脆弱的生态茎脉上,就像一条摇摆于污泥间的荷枝,支撑着田田的荷叶、灿烂的荷花。为了救护这条时时有可能折断的生态茎脉,曾经有多少人赤脚苦斗在污泥塘里。<br><br> 先有生态而后有文化,这个道理,一直被杭州雄辩地演绎着。雄辩到什么程度?那就是:连最伟大的诗人来到这里也无心写诗,而是立即成了生态救护者。<br> 杭州当然也有密集的文化,但我早就发现,什么文化一到杭州就立即变成了一种景观化、生态化的存在。且不说灵隐寺、六和塔、葛岭孤山如何把深奥的佛教、道教转化成了山水美景,更让我欢喜的是,连一些民间故事也被杭州铺陈为动人的景观。<br> 最惊人的当然是《白蛇传》里的白娘娘。杭州居然用一池清清亮亮的湖水,用一座宜雨宜雪的断桥,用一座坍而又建的雷峰塔,来侍奉她她并不包含太多我们平常所说的那种“文化”。她甚至连人也不是,却愿意认认真真做一个人。她是妖,也是仙,因此什么事情都难不着她但当她只想做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时,那就难了。<br> 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对中国历史的一种诘难。中国历史,历来“两多一少”:一是多妖,以及与此近似的魔、鬼、奸、逆;二是多仙,以及与此近似的神、圣、忠、贤。这两个群落看似界限森严却时时可以转换。<br> 少的是人,与妖与仙都不同的人。因此,白娘娘要站在人和非人的边上郑重告诉世间的人;人是什么。民间故事的这个构想,惊心动魄。<br> 杭州似乎从一开始就知道了这个民间故事的伟大,愿意为它创制个巨大的实景舞台。这个实景舞台永远不会拆卸,年年月月提醒人们为什么人间这么值得留恋。<br> 像《白蛇传》的故事一样,杭州的要义是追求人间之美。人间之美的基础,是生态之美,尤其是自然生态之美。<br>在杭州,如果离开了自然生态之美,什么文化都不成气象。<br>这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主旨,有很大差别。<br><br> 我到杭州的最大享受之一,是找一个微雨的黄昏,最好是晚春季节在苏堤上独自行走。堤边既没有碑文、对联,也没有额、题跋,也就是没有文字污染,没有文本文化对于自然生态的侵凌和傲慢,只让一个人充分地领略水光山色、阴晴寒暑。这是苏东坡安排下的,筑一道长堤让人们有机会摆脱两岸的一切,走一走朝拜自然生态之路。我觉得杭州的后人大致理解了他的这个意图,一直没有把苏堤做坏。<br> 相比之下,现在中国很多地方有点儿做坏了。总是在古代文化中寻找自己这个地方可以傲视别的地方的点点滴滴理由,哪里出过几个进士便大张旗鼓地筑屋刻石。如果出了一个作家,则干脆把家乡的山水全都当作了他作品的插图。大家全然忘了,不管是进士还是作家,他们作为文化人也只是故乡的儿子。在自然生态面前,他们与所有的乡亲一样谦卑和渺小。<br> 近年来杭州的建设者秉承这座城市的传统,不找遥远的古代理由,不提空洞的文化口号,只是埋头疏浚西湖水源,一次次挖淤清污,把西湖的面积重新扩大到马可·波罗见到时的规模。重修完杨公堤,打理好新西湖,又开发了一个大大的西溪湿地,表达出杭州人在生态环境上的痴迷。<br> 这一来,杭州就呈现出了一个贯通千年的人文宣言。这个宣言,曾经由钱镠主导,由白居易、苏东坡参加起草,由白娘娘从旁润饰,又由今天的建设者们接笔续写。<br>宣言的内容,很复杂,又很简单:关于自然,关于生态,关于美丽,关于人间。<br>  我对杭州,现在只剩下一个最小的建议了:找一个合适的角落,建一座马可·波罗的雕像。雕像边上立一块碑,把他最早向世界报告的那些有关杭州的句子,用中文、意大利文和英文镌刻出来。而且,一定要注明年代。<br>  因为这些句子,悄悄地推动过那些远航船队,因此也推动了世界。 5.【朗读者】:倪润晨(38班) 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提出过一个具体的目标,就是为8小时工作制而奋斗,可见当时欧洲工人阶级的工作时长是远远超出的。而今天,我们在形式上已经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甚至有双休日。但我们真的进步了吗?现在的年轻人,过双休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继续工作,把空闲时间也变成工作时间;另一种是不知道该干什么。现在很多人主要的活动就是旅游,最后收获就是拍照,把美好的风光留在手机里。<br> 马克思说,未来的人类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个人。但现在我们不谈精神发展,只谈消费;我们在双休日或是度假的时候,单纯只是在为假期结束后的紧张工作去恢复体力而缺乏精神的发展和提升,最终让闲暇时间也成为资本增殖的新空间。<br> 闲暇不仅仅是为恢复体力,闲暇是我们在工作之外的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重新回到人性的尊严中去,重新获得精神成长的机会。年轻人要怎么在闲暇时间中形成自己的精神成长和创造,这是需要思考的,<br> 年轻一代在自己的生活中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这是一个普遍的病症,用哲学术语来说就是人的异化,人被异化为工具了。就像下班时间回复消息,看起来是表明这个员工责任心很强,是一件好事,但这是不可能长久的,因为人需要休息,我们不是一件工具。但现在人被工具化了。一个时代的用词、语言,透露了这个时代的真相。我们以前的单位都有人事部,这个概念是对的,是讨论人的事情。但现在不叫人事部了叫人力资源部,就是把人视作一种资源,而这个资源的质量会被加以评判。<br> 人如果不断地被工具化,被异化,那就意味着他的精神层面被阉割了,因为人是种精神存在。哲学中有一个词叫“modermnity”译成汉语叫现代性。现代性绝不是一个褒义词,它是一种病症,核心就是异化和进步强制,就是我们必须不断地保持进步、提升效率。每个人都被这样的社会价值体系裹挟,用效率去评判自己的生活状况和成长。<br>  我始终觉得,人是需要精神生活的,绘画、作曲或是写小说,创作诗歌……这些能力都和功利没关系,但我们需要这种人文与艺术的美。我以前中学阶段最期待的就是暑假的到来,第一件事情是赶快把暑假作业全完成,然后就可以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捧起来了。将近三个礼拜的时间,我就跟这部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一起,跟他们同悲同喜。这叫闲暇。<br>  闲暇是创造的源泉。在闲暇时间中我们可以发挥想象、直觉、感悟的能力,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有意义,才精彩,我们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 6.【朗读者】:吴承锦(37班) 《说给自己听》是中国台湾作家三毛的散文名篇,收录于作品集《雨季不再来》。文章以诗意的自我对话展开,探讨自我认同、生命责任等永恒命题。开篇经典诗句"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凝练了其精神内核——生命的独立与平衡:"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文中既有对现实困境的直面,如“伤心可以分期摊还”,更强调"燃烧灵魂的是对生命的爱”。三毛通过"坚持自已该做与不该做的都是勇气"的辩证思考,为迷茫者点亮心灯,让每个读者听见灵魂深处的回响。<br> 《在青春的独白中寻找光——致高一学子的成长哲思》<br> 当十七岁的风吹开这本心灵对话录的扉页,我们便踏入了一座用文字砌成的镜宫。这里没有训诫,只有无数面镜子映照出成长的真实褶皱——那些被月考成绩撕裂的夜晚。<br> 还有深夜里与习题册对峙的寂静时刻。作者用钢笔尖蘸着生命的墨汁写道:“所有通向远方的路,都始于与自己的坦城相见。”<br> 或许我们该把视线转向实验室的某个雨夜:爆炸的烧杯让三年心血化为乌有,作者却在满地玻璃碴中发现新的晶体结肉。这让我想起课桌上那些被反复涂改的草稿纸——每道被红笔圈出的错题 都在复刻那个雨夜的启示。知识的疆域从不在标准答案里,而在认知坍塌的废墟深处。就像书中所说“裂痕不是终局,而是光的入场券”。<br> 而此刻的食堂窗边,有人正将独处看成一场沉默的修行,《说给自己听》里藏着这样的洞见:"他人眼中的荒原,可能是你内心的秘密花园。"当你们为合群而勉强加入喧闹时,是否听见书页间的低语?"群体中的孤独比我寂静更刺骨。"那个总在操场观察云朵的男主,上周用气象模型预测了初雪;图书馆泛黄的旧书里,留着暖心的批注:“在孤独中失去的,终将以更完整的形式归来。”<br> 视线掠过走廊的玻璃窗,月考分数在布告栏上跳动如刺眼的探照灯。但真正的光或许藏在被揉皱的草稿纸里。作者讲述的“错误考古学"令人震撼:三十年前算错的公式,竟在人工智能算法中复活成关键参数。书中写道:"每个错误都是被折叠的藏宝图,需要用心跳的频率来解码。<br> 转身望向美术教室的后墙,那个用抛物线诠释《维特鲁威人》的作品仍在发光。这让我想起书中登山者的寓言,执着登顶的人,永远错过了三千米处的千年雪莲。当我们为学习焦虑时,是否遗忘了书中的警告?“知识的容器越满,灵魂的呼吸空间就越小。"真正的学习,是让知识在跨界处发酵,如同晨雾与阳光媾和出彩虹。<br>  最后,让我们的目光停驻在五十岁生日那天的书页:作者收到十七岁日记里未解题的答案——来自女儿的小学作业本。时间以这种方式宣告:"所有困顿都是未来顿悟的伏笔。“那些让你们辗转反侧的难题,都将被岁月酿成独特的成长密码。<br>  或许正如作者所言:“每个在孤独中坚守的夜晚,都是青春与末来签下的契约。当晨光降临,你会发现自己掌心的纹路里,早已生长出穿越迷雾的航线。” 7.【朗读者】:温颜诺(38班) <p class="ql-block">  摆脱“好学生心态”,不做“受害者”</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隐秘的豆瓣小组——“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年轻人们分享着自己被“好学生”三个字约束的故事:为了成为上级眼里优秀的员工、父母老师口中懂事的小孩,他们加速内卷、习惯性讨好……而如今,他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决心掀翻桌子:“这一次,再也不想当好学生。”</p><p class="ql-block"> 一个“好学生”回过神来之前,总以为自己就是一切问题本身。他们还极其遵守规则,几乎从不迟到,甚至有“请假羞耻”。一名00后组员就曾发帖称,一次看到新同事在群里找领导,直说“对不起睡过头,要晚到半小时”,她整个人都惊了:“居然还可以这样?”随之,内耗便接踵而来了。要知道,不同于学校里评价标准的单一,答对多少题就能拿多少分,总有一个瞬间,好学生们会发现自己原来的“一招鲜”,已经逐渐失灵。而这种情况下,相比破罐子破摔,好学生却会开始自我怀疑:“怎么不批评别人,就批评我”“一定是我哪里出了问题”“我真是太没用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优秀的人往往很早就开始优秀了:一些好学生,也可能很早就是“好学生心态”的受害者了。比如,一个上班后有“请假羞耻”的打工人,可能上学时就已经拖着不适的身体,即便到了大学、明知下一节是“水课”也不敢“翘”掉,怕被点名。他们抵达过被认可的高位,于是对失败充满了黑色想象,仿佛生活就是在走钢丝,底下是深不可测的谷底,掉下去就会听到“咚”的回音,血肉模糊。他们甚至不全是学霸——从被夸“乖”开始,为了这一声赞许,他们已经把评价自己的权利交到了别人手中。而只有“堕落”过一次、发过一次疯,才会发现这也没什么大不了。</p><p class="ql-block"> “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的宗旨是:去他的三好学生,我给自己颁奖状。这些成员当中,有的人很幸运——改变的契机,是因为遇到了好的朋友或伴侣。例如,有人在高中结识了一个“坏学生”朋友,领着她翘课、坐电动车后座环游学校、拿着相机拍各种不知名的小花,保安看过来后,两个人拉着手边跑边回头。也许,那一刻她才真正觉得: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p><p class="ql-block">当然,还有一大批“受害者”仍在孤军奋战。毕竟,理论、道理只是表层,各人有各人的实际问题,才是水面下的冰山。渴望不被“好学生诅咒”禁锢,他们自我剖析做心理咨询,即便还没摆脱,但看见这么多人跟自己一样困于同一个牢笼,也已经意识到自己不是问题的源头。而这种看见,或许就是治愈的开始。美国作家丹尼尔·平克说“服从让我们能够撑过白天,但投入能让我们撑过晚上。”但愿每个人都能少些单调的白天,多些有趣的夜晚。</p><p class="ql-block"> 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讲,校园里的那套生存法则或许已经不再适用,执着于做“懂事孩子”“优等生”反而更可能让他们陷入窘境。其实,敢于打破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告别习以为常的“舒适圈”,也是一种积极的锻炼,能让我们对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多一点了解,从而增长本领与信心。</p> <p class="ql-block">《朗读者》第二期(下)剪辑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