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精品佳作,品艺术人生——杨春莹中国画欣赏

凤凰涅槃

<p class="ql-block">一、墨色纵横处,山河尽入怀‌</p><p class="ql-block">推开杨春莹先生的艺术之门,仿佛踏入一场与天地对话的幽梦。他的中国画作品,以长卷铺陈山河,以墨色晕染岁月,一笔一画间皆是生命的震颤与历史的回响。在《魂兮马牙雪山》中,他以侧锋皴擦出雪山的冷峻,又以淡墨轻扫云雾的缥缈,墨分五色间,雪域的苍茫与圣洁跃然纸上。画面留白处,似有风声呼啸而过,呼应了国画“计白当黑”的哲学——虚空之处,恰是想象栖息的净土,亦是画家对天地敬畏的无声告白‌。</p><p class="ql-block">杨春莹的西部题材创作,如《西部岁月》《沧桑》,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捕捉,更是对人文精神的凝练。他用浓墨勾勒藏民的脊梁,以枯笔皴擦出岁月的裂纹,画面中的每一道笔触都仿佛在诉说高原民族的坚韧与信仰。这种以笔墨为语言、以山河为诗行的表达,让人想起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画中人的步履虽沉重,却始终向着信仰的远方延伸‌。</p> <p class="ql-block">二、丹青照青史,碧血染黄沙‌</p><p class="ql-block">若说山水画是杨春莹对自然的礼赞,那么他的军事历史题材作品则是为民族精神铸就的丰碑。《丹心照青史·碧血染黄沙》一作,以悲怆的笔调再现了抗战烽烟中的血色记忆。画面中,战士的铠甲以焦墨皴擦出斑驳质感,硝烟以淡墨泼洒出混沌之态,而远处的一抹残阳如血,既是战争的残酷见证,亦是对英雄气节的诗意升华。这幅被张学良纪念馆收藏的佳作,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下和平的叩问——画家以笔为刀,剖开了时光的痂痕,让观者在震撼中反思“遗忘”与“铭记”的辩证‌。</p><p class="ql-block">在《海峡月》中,杨春莹则以更含蓄的笔法寄托家国情怀。画面中,一轮明月悬于海峡之上,墨色晕染的浪涛暗涌,而两岸的礁石以枯笔勾勒,似分离又似守望。题诗“游子心中月,天涯共此明”,将地理的隔阂升华为文化的共鸣,让人想起钱锺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所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杨春莹的作品,正是以诗画相融的智慧,将个体命运与民族记忆编织成跨越时空的艺术经纬。</p> <p class="ql-block">三、速写即心印,生活即道场‌</p><p class="ql-block">“速写是画家的分镜头脚本,亦是心性的修行。”杨春莹在《速记生活·写出情怀》中如是说。他的速写集里,《抗旱水车》以简练线条捕捉劳作的韵律,《老屋》以顿挫笔法凝固时光的皱褶。这些看似随意的记录,实则是艺术家对生活最虔诚的凝视。速写中的水车吱呀声、老屋梁木的沉香,最终化作《秋声》中的满纸金黄——写意画里摇曳的稻穗,既是对农耕文明的致敬,亦是对“艺术源于生活”这一命题的生动诠释‌。</p><p class="ql-block">这种从生活细微处汲取灵感的创作理念,在杨春莹的《摇篮,梦想方舟》等诗文中同样熠熠生辉。他的散文《关东画风之我见》,以质朴文字剖析黑土地的艺术基因;诗歌《燕归来》则用“衔泥补旧巢,翅影剪春烟”的意象,将游子归乡之情与自然节律相糅合。这种诗画互文的表达,恰如《墨韵间的人生叩问》所言:“人生如墨色交织,浓淡皆需用心丈量。”杨春莹的艺术实践,正是以生活为砚台,研磨出既接地气又通灵性的艺术真味‌。</p> <p class="ql-block">四、传统为根脉,创新为枝叶‌</p><p class="ql-block">在杨春莹的笔墨中,传统技法与当代意识始终交织共生。《云恋瑶池》一作,他以工笔重彩描绘瑶池仙境的瑰丽,却在云纹处理上融入抽象水墨的流动性;《紫砂女》则用写意笔法勾勒茶女的柔美身姿,又以紫砂壶上的铭文暗合“诗书画印”一体的古典美学。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尝试,让人联想到钱锺书对南宗画与神韵派诗的辨析——杨春莹并未囿于传统的“高品正宗”之争,而是以开放姿态探索中国画的现代性表达‌。</p><p class="ql-block">他的学术论文《大众美术机制新探》,更从理论层面构建了艺术与时代的对话桥梁。文中提出“让水墨走出画廊,融入市井烟火”,这一观点在《晨》等作品中得到实践:画面中晨雾弥漫的集市,商贩的扁担与顾客的布衣皆以简笔呈现,而远处的一缕朝阳以朱砂点染,象征着艺术对日常生活的照亮。这种“大巧若拙”的创作哲学,既是对关东画派质朴风格的传承,亦是对“艺术为人民”命题的当代回应‌。</p> <p class="ql-block">五、艺术即人生,人生即修行‌</p><p class="ql-block">赏杨春莹之画,读杨春莹之文,终会悟得:艺术于他,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生命的修行。在《游子心中月》中,他以残月喻离散,却以群星喻希望;在《秋声》里,萧瑟的枯枝旁总有新芽萌发。这种“于绝望处见生机”的智慧,与其说是艺术手法,不如说是人生境界的显影。正如他在《大众美术机制新探》中所写:“画家当如老农,耕耘时敬畏天地,收获时感恩时光。”</p> <p class="ql-block">站在2025年的春光里回望,杨春莹的艺术人生恰似一幅未完成的长卷:既有《魂兮马牙雪山》的冷峻深沉,也有《燕归来》的温润灵动;既有历史题材的厚重,也有生活速写的轻盈。他的作品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艺术从不凌空虚蹈,而是在扎根大地的同时仰望星空——正如黄宾虹所言:“浑厚华滋,民族之性。”杨春莹以笔墨为舟楫,载着我们穿越艺术的长河,在传统与现代、个体与家国的交汇处,寻得一片安顿心灵的净土‌。</p> <p class="ql-block">六、结语‌</p><p class="ql-block">杨春莹的中国画与诗文,是墨色与诗心的交响,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更是艺术与人生的互证。他的作品教会我们:赏画如读史,需在留白处听见无声的惊雷;品艺如修行,当于笔墨间悟得生命的圆融。或许正如那幅《海峡月》中的题诗——“还欠清风二两愁”,艺术的真谛,从来不在完满的答案,而在永恒的追寻。</p> <p class="ql-block">(文/凤凰涅槃</p><p class="ql-block">图/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