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圌东郭氏南陔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郭廉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圌东江左郭家堂,刻桷丹楹气势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沧海桑田风雨历,悲看断壁万重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探访小大港郭氏宗亲南陔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郭春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老宅荒芜绽野芳,明清建筑岁悠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今时杂树穿书屋,昔日笙歌绕画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难觅庭前青石路,留存顶上马头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虫声切切藏蛇鼠,院影斑斑漏日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触目残垣呈破败,凝眸旧照显辉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丛生草木闻啼鸟,讲解宗亲恨断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宝塔擎天烟渺渺,圌山枕水色苍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家风振越培人杰,祖训聆铭育凤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携手怀情修谱牒,吟诗执笔写华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溯源原是同根脉,催发后昆齐奋翔。</b></p> <p class="ql-block"><b> 99间半”是一个特有的称谓,它是老百姓对一些官宦、豪富们上规模的住宅的一种俗称。据说在古代,除皇宫、官府、寺庙以外,不允许私人住宅超过100间,所以无论再大的官、再富的商人,也只能建99间半的住宅。昨天,记者得知,镇江新区大路镇正在拆迁的郭家村,竟发现了两座“99间半”老宅。庆幸的是,这两座老宅都被及时发现,并暂予保留。</b></p><p class="ql-block"><b> 99间半占地约4000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这两座建筑位于镇江市大路镇郭家村47号,在圌山和兴港东路的南边,离兴港东路约一公里。通往郭家村的是一条小路,即使是其他住宅大多已拆迁,这两座房子也不起眼,等到走进建筑内,记者才感觉到它们的气势。上午8点多钟,记者和文化保护志愿者马阿林来到郭家村,81岁高龄的房主郭铮已在此等候,将记者引入建筑内参观。</b></p> <p class="ql-block"><b> 记者看到,这座建筑为三进五开间,体量巨大,且保存完好。不过,虽被称为“99间半”,但实际只有四五十间。郭铮介绍,这座建筑占地有2000平方米,之前一直住着人,所以保存比较好,但遗憾的是,部分砖雕等精美装饰在“文革”期间被毁。这座建筑的大门并不显眼,是普通木门,宽度只有2米左右,但进门后,庭院便豁然开朗,精致精美。郭老先后将记者带到各个厅和房间观看,虽然当年的盛况不再,但还能感觉到昔日的繁华。</b></p><p class="ql-block"><b> 在这座建筑的西边几米远处,还有一座风格相当的建筑,只不过在体量上稍小。两处建筑加起来,约有4000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竹苞松茂”释义 语出《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苞:茂盛。意为松竹繁茂。比喻家门兴盛,也用于祝人新屋落成。</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雕刻精美令人赞叹</b></p><p class="ql-block"><b> 除了青砖、小瓦、马头墙等典型的建筑风格外,最让人赞叹的要属精美的砖雕。进入进中间的院落,回头抬头往门楼上看去,可见“竹苞松茂”几个砖字,虽然已有部分损毁,但仍依稀可辨。门楼上其他部位则是精美的花草和人物砖雕。</b></p><p class="ql-block"><b> “本来还有两副石马,可惜被人偷走了。”郭老痛心地说。记者注意到,在两边厢房外的墙上,还分别镶嵌着一块约2平方米大小的梅花形砖雕组,一块完整未被破坏的组雕不久前被盗,在另一块已局部损毁的组雕上,有山、水、亭和人物图案,雕刻细腻而精致。郭老说,水代表长江,而亭子和山则代表圌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老宅是新四军干部居留处</b></p><p class="ql-block"><b> 郭铮说,他原名叫李建华,父母出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在他2岁时,托付给了大路本地的郭长贵收养,郭长贵当时是新四军的交通员,在大路街上以开店为名进行地下工作。后来郭长贵年纪大了,又由陆九皋收养他,并把他从扬中接回大路,在小港村上学。那时的“99间半”是新四军干部聚集居住的地方,陈毅、谭震林、叶飞等新四军领导经常在此过往,而管文蔚、赵文豹等人在此留守,至今还有很多革命斗争故事在当地流传。</b></p><p class="ql-block"><b> 记者翻阅郭老提供的相关资料,虽然有新四军在当地活动的记载,但没有提及郭家村这两座老建筑。郭老解释,这可能是出于秘密工作或者居住地对于新四军历史并不重要的原因,所以没有留下史料。而房子的主人是他养父郭长贵,养父已于上世纪80年代过世,他现在是这座老宅的主人。现在,这个村庄正面临拆迁,他不愿看到这座古建筑面临厄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建筑群在镇江少见</b></p><p class="ql-block"><b> 这所保存完好的古宅有多少年的历史?郭老自称有500多年,但根据文化保护志愿者马阿林的经验,这不像是明代建筑,倒是与清代的建筑风格相似。不过,这并不影响它的文化价值。马阿林说,他经常往来于镇江“东乡”一片寻找历史文化遗存,像这样的“99间半”并不多见,而两座相同风格、规模相当、体量庞大的“99间半”并存,更是少有。</b></p><p class="ql-block"><b>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镇江新区大路镇政府,大路镇文化站站长徐明福告诉记者,郭铮所反映的老建筑地处郭家村,属于拆迁开发范围,政府最初对老建筑的情况并不了解,当郭铮得知要拆迁时,将老宅的情况向政府部门反映过,镇政府非常重视,让他调查了解情况。他到现场调查了解后,认为从建筑风格和规模来说,这两座建筑在大路都不多见。目前新区经社发局批准,将这两座老建筑暂予保留。至于它的年代和历史文化价值暂时还不清楚,还有待考证。</b></p><p class="ql-block"><b> 对于郭铮所说的老建筑是新四军领导居留处,徐明福表示并未听说,有关史料上并未看到记载,也没有听到当地群众的传说。他认为,这样体量庞大的建筑,且相对隐蔽,新四军将此作为居留处是有可能的,但这一切都有待考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摘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