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老妈离世即将百日的时候,终于可以平静下来,写一篇纪念老妈的文章,抒发对老妈的怀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 老妈生于1930年12月24日,卒于2025年1月14日,终年95岁。经常在失眠的夜晚,回忆老妈从得病到去世的过程,老妈虽然95岁了,可是除了气管不太好,偶尔咳嗽。没有什么大病。2024年十月一后,身体大不如前,行动不太方便,嗜睡。吃饭还可以,肉也吃,但是最喜欢的还是吃鱼。24年12月31日下午,老妈在座位上没站稳,摔了一跤,我们在牡丹江的哥、嫂、大姐、三姐夫、我和勇哥都赶回家里,五妹的同学,红旗医院骨科李主任来家里,看后说:好像是股骨颈骨折,建议去医院治疗。我们就打120,把老妈送到红旗医院骨科,拍片、CT检查等,确诊是股骨颈骨折。入院后,由于打了止痛药,又吃了止痛药,还可以,只是换纸尿裤的时候,喊疼。1月2号医生准备给老妈做手术,打钢钉。由于老妈脊柱弯曲,不能局麻,必须全麻,考虑老妈的心肺功能欠佳,全麻后有可能有危险,严重了可能要住在ICU。老哥和我们商量后,跟医生说:我们不做手术,不打止痛针,在医院观察一天,看看回家行不行,老妈从摔坏了后,就吃的很少,吞咽困难。一说回家她很高兴。我让医生在骨折处做了记号,准备回家找中医骨科治疗。</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3号早出院,120车只接不送,又是在李主任的帮助下,车是送到家大门口,人得自己往楼上抬,侄女婿、三姐夫、大宝是主力,侄女和保姆帮忙,虽然是三楼,抬到房间的时候,大宝的汗都顺脸淌。回到家老妈的心情好了许多,吃饭比在医院好,但是中医贴膏药、吃大药丸很拒绝。我和保姆值夜班,白天是大姐、嫂子和哥,三姐夫负责做中午饭。1月7日保姆有事回家,五妹和五妹夫回来接班,家里的力量又加强了,侄子、侄女也每天买奶奶爱吃的水果、各种糕点来看奶奶。看着老妈日渐消瘦、精神也不好,我就把老妈生病的事情分别通知了二姐和老妹,二姐、二姐夫从哈尔滨,老妹、妹夫也从海口都回来了,伺候老妈好几天,除了在三亚的三姐,其余的儿女都在老妈的身边,陪老妈走完最后一程,穿着自己做的寿衣,在2025年1月14号下午5点左右,安详的离开了我们。远在各地的外孙、外孙女(最小在上海的除外)分别从秦皇岛、北京、大连、哈尔滨乘坐飞机、高铁赶回,老舅、老姨、姑姑、姑父、侄男外女纷纷从各地赶来,送老妈最后一程。老妈生前跟我说过,羡慕我老爹去世的时候,儿孙满堂都来送行,这次大家也了却她的心愿(如果是疫情期间,也是不可能的),给她的一生完美的画上了句号。</p> <p class="ql-block"> 老妈的一生是勤劳、智慧、乐于助人、善解人意,智商和情商极高的人。她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把最好的东西给别人而不是留给自己。妈妈是七兄妹中的老大,在她和大舅很小的时候,随姥姥、姥爷闯关东来到了林口县下面的农村,投奔亲戚,寄人篱下的生活吃了许多苦。和老爸结婚后,又是大儿媳,从刁翎搬到林口,爷爷奶奶就一直在我们家,爷爷去世的早,老妈几十年如一日做到了没有怨言的抚养奶奶,对奶奶很孝顺,家里有好吃的,先可奶奶,家里来客人了,奶奶坐上座。老家农村的亲戚经常空着手来看奶奶,我们都有想法,可是老妈说,既然来看奶奶的,就要好好的招待,她没有时间做饭,我们这些女儿都练就了会做菜的本领。听老妈说:62年生我的时候,大舅妈送来了一只大公鸡,老爸买了几斤肉,刚经历了60年自然灾害,老妈把这些东西都冻起来,等春节外地的姑姑、叔叔回来再吃。而她只是喝点小米粥,吃了点鸡蛋。</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家的亲戚多,再加上邻居和朋友,求老妈做衣服的很多,老妈都是有求必应,我们看快过年了,老妈忙着给别人做衣服,我们的还迟迟不动,急的怕穿不上,但是在大年三十的早上,睁开眼睛,看到自己的新衣服做出来了,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鸡肉和大米饭,甭提多高兴了。每年正月十五之后老妈才上班,从年三十到十五这段时间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有老妈的陪伴,还有每天给我们做好吃的饭菜,其中老妈做的大碴子带豆的干饭,甭提多好吃了,至今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老妈心地善良,邻居有个李大奶,是个山东人,她有两个儿子,没有女儿,儿媳对她不好,她经常来我家,我老妈给她洗头,煮鸡蛋吃,不是女儿胜似女儿,一直坚持十多年,直至她回到老家。邻居中还有一个郎大娘,无儿无女,郎大娘后期去了铁岭河敬老院,老妈让勇哥去看过一次,后来她病重,老妈又让勇哥把大娘寄存在老妈家的现金和衣物,送到大娘的手里。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老妈正是用这种人格魅力,感染、熏陶了身边的人。</p> <p class="ql-block"> 老妈的七个子女,包括儿媳、女婿,及家里的晚辈们,都非常敬重老妈,称她是家里的总书记。老妈放大每个人的优点,忽略缺点。用教育学的观点就是赏识教育。哪个儿女回来,她会穿上这个儿女买的衣服,让你心里暖暖的,下次还买。比如我在老妈家,老姨来电话了,老妈就会说:我现在身体好,什么也不缺,老四两口子可孝顺了,什么都往家里买,还经常带我们出去玩。玩完就去饭店吃饭。听完之后,心里美呗,还得反思:我要做得更好。</p> <p class="ql-block"> 从老妈搬来牡丹江的26年的时光里,我先是中午到老妈家蹭饭,吃老妈做的可口饭菜。后来老爸、老妈身体不如以前,请钟点工做饭、打扫卫生。2016年老爸去世了,对老妈的打击很大,差点没缓过来,逐步改成全天请住家保姆。我受老妈的关注最多,感受的母爱最深。有两件事一辈子也忘不掉,一件是有一年我要过生日,头一天老妈问我吃什么馅的饺子,我知道老妈喜欢酸菜馅的,我就说吃酸菜馅的吧,可是等我生日当天中午回去的时候,吃的是韭菜、虾仁、肉的三鲜馅,我生日是在冬天,老爸和老妈在冰天雪地里去超市买的韭菜,说我爱吃的是三鲜馅的饺子。还有一次是我们学校组织初三的老师去哈尔滨玩,住两天。临出发老妈给我准备的水果、鲜奶、糕点,快五十岁的我就像去幼儿园的孩子,带了一大堆好吃的,我回来还没有吃完,给同事们羡慕坏了。在陪伴老妈的日子里,最难熬的就是在2021年疫情期间的端午节,老妈发烧住院,只能是我一个人去陪护,首先要在发热门诊做核酸、拍CT。我一个人在CT室把老妈肩推手扛弄上床做CT,然后让老妈靠在墙角,我也坐CT。做完CT在留观室观察了一天,才住进第一医院的呼吸内科。当时送饭的只能送到一楼门口,再由医院的工作人员把饭送入病房,一开始按肺炎打点滴,后来老妈又说腹部疼痛,会诊后确诊是急性阑尾炎,好在在我学生家长王主任的帮助下,没有做手术,打了进口消炎针,病情稍稳定,老妈就要出院,没办法让老哥也住进病房陪护,老妈这才安心了,后来五妹怕我顶不住,替我和老哥护理老妈,住了大约二十多天的院,出院之后,姐姐们放我假,我们就去了大连,回来时老妈基本好了,躲过一劫。</p> <p class="ql-block"> 老妈和老爸在林口老家住的时间长,除了哥哥外,我们姐六个都是在林口出生、上学。我和老五、老六是考学出去的。在林口的那些年,大姐、二姐、三姐每天都要回去看看父母,特别是大姐夫下海后,老爸、老妈借了好多光。父母离开林口,三个姐姐是百般不舍。当时只有我和哥家在牡丹江,父母身体还很好,陆陆续续大姐、二姐也在牡丹江买了房子,为了照顾父母方便,买在附近的小区,三姐也在几年前在牡丹江买了房子。大家齐心合力为了父母都是做的自己应该做的一切。哥、嫂、大姐已经七十多岁了,冬天穿着防滑鞋,拽着楼梯扶手(老妈家是外楼梯),为老妈送水果、鸡蛋、各种吃喝。二姐、二姐夫是家里的救援队,保姆休假,及时替换。三姐、三姐夫除了在三亚过冬的其余时间,也经常送吃送喝。老五也有空就回来看老妈,每次回来都请在牡丹江的哥、姐吃饭,感激哥、姐在家照顾老妈的辛苦。老妹住的远,逢年过节都给邮钱。哥家的大侄女、大侄儿家在牡丹江,爷爷奶奶也借了不少光,孙子是羊排整扇往家买,各种高级的点心、水果是孙女特供。外地的外孙子、外孙女过生日、过年都给姥姥红包,邮来各种高档水果。这是一个温暖有爱的大家庭,每个人都是做自己该做的事,从不计较、攀比,是一个美丽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 虽然父母已不在,但是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永存!我们要继承他们的优良品质,过好自己的生活,保重身体。孩子们也要家庭、事业兼顾。让我们的家族枝繁叶茂,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老妈我爱你!想念你!本文只是个人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p> <p class="ql-block">和儿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儿媳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闺女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大孙女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孙子、孙女、重孙女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外孙、重外孙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外孙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外孙女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重外孙子们的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