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

黎明之光

<p class="ql-block">  烟花三月,我终于踏上了扬州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走出火车站,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宛如“运河帆影”的现代化建筑,屋顶波浪般的设计仿佛在诉说着京杭大运河千年的水韵,而两侧扬帆起航的挑檐则让人联想到扬州作为运河之都的辉煌历史。这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这座城市的灵魂相遇。</p> <p class="ql-block">我乘坐公交车直奔大明寺。这里始建于南朝,历史悠久,栖灵塔高耸入云,成为寺内的重要标志。站在塔下,我抬头仰望,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游客们或漫步或驻足,感受着这片土地上的宁静与庄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更是让这里成为扬州的象征之一,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也将此地列为必游胜景。</p> <p class="ql-block">在大明寺内,我品尝了这里的素斋。淮扬菜的精致与佛教素食的清净理念在这里完美融合,每一道菜都仿佛在讲述着一段故事。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摆在桌上,浓郁的汤汁上点缀着新鲜的香菜与黄瓜丝,旁边的小碟装满了凉拌蔬菜,让人食欲大增。这种清淡鲜香的风味,正是扬州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p> <p class="ql-block">  在扬州瘦西湖畔,观音山禅寺静谧而庄严地矗立着。这里不仅是游人驻足的地方,更是心灵得以栖息的净土。禅寺与瘦西湖相映成趣,湖光山色间弥漫着淡淡的佛韵,仿佛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岁月的宁静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  瘦西湖中的二十四桥,其来历悠久且充满诗意。我一直以为二十四桥是二十四座桥,其实就是指这这么多人踩在脚下的这座桥,这二十四桥不仅象征着古代扬州的繁华,更与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紧密相连。而在这片诗意盎然的土地上,观音山禅寺如同一位智者,静静守护着这一方水土,见证着历史的流转与文化的积淀。</p> <p class="ql-block">离开大明寺后,我前往了何园。这座被誉为“晚清第一园”的园林,由清代光绪年间湖北汉黄德道道台何芷舠建造,历时十三年完工。园内集南北园林精华于一体,既有北方园林的雄伟气势,又不失南方园林的精致细腻。漫步其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幅画卷之中,感受着历史与自然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东关街是我此行的另一站。这条古街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气息,城楼古色古香,门口悬挂的红色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我沿着石板路缓缓前行,两旁的传统店铺林立,行人穿梭其间,热闹非凡。在这里,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年代,感受到了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当然,来到扬州,怎能不去看看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扬州段的古运河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站在河边,我看到了那座刻有古运河帆船图案的世界遗产标志,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这条河流的辉煌过往。北至茱萸湾,南至高旻寺,全长约十八千米的运河段,见证了扬州的兴衰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在扬州的最后一天,我来到了四望亭。这座古老的建筑位于街道中央,周围绿植与鲜花装饰的小广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我站在亭下,感受着这里的宁静与美好,背景中的现代建筑物与传统塔楼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提醒着我们,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汇融合。</p> <p class="ql-block">  东圈门街是我离开扬州前的最后一站。这条古色古香的老街区,两排传统风格的店铺沿路而建,屋檐下挂着红色灯笼点缀其间。我漫步在石板路上,感受着这里的宁静与美好,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让我尽情享受着这片刻的安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东圈门街穿过城楼,一直向前走到尽头处拐弯看到墙上挂了许多壁画。一段不长的街道显得非常宁静,几个临街的门紧闭着,一个牌子上醒目的写着,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江泽民故居。</p> <p class="ql-block">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场与历史、文化、自然的对话。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扬州的独特魅力,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与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