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古镇 黄河褶皱里的时光琥珀

梅子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r>李白笔下的黄河,气势磅礴,令人心潮澎湃。对黄河的向往和“九曲黄河第一镇”的憧憬,很早便有前往碛口古镇的计划,2025年谷雨时节,四人相约,驱车280多公里前往“九曲黄河第一镇”,一朝成行、心情极为雀跃…… 从临汾出发,枣林下高速,大概再有40分钟的路程即到达碛口古镇。<br> 碛口的牌坊,很气派哦! 到达游客中心,五一前出行,人还是比较少的。 刚进古镇,这位大爷的睡态吸引了我,拉近镜头,顿时让我想起了爷爷,他也曾半晌午晒太阳,他也曾椅子旁放有大茶缸,乘大爷迷迷糊糊想事情的时候,我按下了快门键。 停下车,许多本地导游一拥而上,我们选择了一位并不十分热情“约导”但很礼貌的女孩子,我们说明来意和顾虑后,走进了一家她推荐的饭庄用午餐,她还热情的为我们找了临近黄河边的天成店民宿,很亲民的价格。 这道菜叫“三片豆腐”,在料汁的混合下,满口的豆香味儿,好吃。 黄河大鲤鱼是必吃的一道菜,鱼肉鲜嫩肥美,碰杯小酌几口,放下筷子,扭头就能眺望到黄河水伴随正午的太阳时急时缓地流淌模样,春天的风拂过脸颊,悠闲的拿起筷子,一顿便餐又增添了几分口感。 最后,吃一碗西红柿鸡蛋荞面擦尖,小幸福满满。 吃过午饭,导游建议我们先去黄河边看一幅画,这幅画诉说了黄河的历史和年轮,是岁月蘸黄河水描绘的一副水蚀写意画卷。怀着好奇和欣喜,我们沿着黄河向上游出发。 大约一个小时路程,看到了少有的清澈黄河,顺着木梯往下走,我们离母亲河越来越近。 虽然是初夏,但午后的阳光还是很烈,眼镜、帽子安排上。 背靠陕西,脚踏黄河,面朝古镇,这样的场景,四个人的相约,风景、心情、小确幸,我想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吧。 刚到黄河边,奇形怪状的石头成了我们拍照打卡最佳地,沿着河岸往前走,一路上留下了我们的各种赞叹和笑声。 这就是黄河画廊,它位于山西省临县,是黄河在吕梁境内的一段景观,全长292公里,流经兴县、临县、柳林、石楼四个县,形成大量天然水蚀浮雕,尤其在临县和兴县一带最为集中,被称为“百里画廊”。 黄河画廊延绵近60公里,发育于临县碛口镇至克虎镇之间,是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化学沉积和盐风化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黄河东岸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这里的地貌特征丰富多样,包括石槽、石龛、石窟等,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石刻群落,被誉为世界唯一的水蚀浮雕景观带。 景区内还有许多拍照的好地方,如“龙腾虎跃”“凤凰展翅”等经典景点,我们深度体验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勇攀高峰,话说导游的拍照技术还是很高的。 我们也被抖音带入到各种拍照模式。 (^-^)V 从黄河画廊出来,怀着崇敬的心情,驱车1个小时来到了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转战陕北后在碛口镇高家塔登岸,东渡黄河。 纪念地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碑上镌刻着“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几个大字,站在纪念碑前,当年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东渡黄河的壮观场景便充满脑海。 渡口处,载有小客车的渡轮从陕西方向缓缓开来。 离开渡口,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导游带我们到了第二个景点——李家村,一个保留着古老山西黄土高坡窑洞特色的古村落。 李家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中的建筑多为窑洞式民居,依七十度山坡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从山底至山顶,最多处有十一层,形成了壮观的“立体村落”,被誉为“黄土高坡上的布达拉宫”。 著名画家吴冠中被其美景所震撼,先后两次来此居住采风,其中的一幅写生画,在香港拍卖2700万元! 李家山也和张家界、黄土高原一起被‌吴老誉为“一生中的三大发现”…… 街道用条石砌棱,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心卷洞,送出村外。 在李家山层层叠叠的窑洞院落间穿行,你可以看到穿着羊皮袄、抽烟袋的当地人,可以和当地人学“山曲”…… 更为奇特的是有些下层房屋的屋顶便是其上一层的院子,下层房屋的烟囱便成了上层居民院子唯一的“景观”。 殷实人家门窗处的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随处可见,类似于门楣上"忠信""慎独"等的砖雕家训依旧清晰。 漂亮的门环(俗称响器)图案。 阳光晒在脸上的感觉真舒服。 村里也有人住着“一炷香”独门独窗的土窑洞。 村子里的大叔大妈。 村子里,我偶遇了抖音网红“牛牛妈”,一位淳朴善良勤劳的农民妇女形象,抖音中做了一手好饭,总是儿子喊“妈,吃甚呀”开场,教大家做山西的各种面食和美味。从她戴的草帽和穿的花布衫配合游客们拍照,就知道她已经成为当地的知名网红了。 周周转转,下午五点,我们才走进此行的主要景点——碛口古镇 远处,黄河如一条亮色的丝带,蜿蜒流淌;近处,古朴的民居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古镇的街道并不宽阔,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已经被岁月磨得光滑发亮。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高大的门楼,精美的砖雕,无不彰显着昔日的辉煌。 古镇里,到处卖枣醋,还有苹果醋、沙棘醋等、有的店铺还有小酿酒房,浓郁的枣味儿和醉人的酒,抿上一小口,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漫步在古镇的街道上,恍惚间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年代。 <p class="ql-block">形状各异的花布枕头,撞色的图案有浓浓的山西特色和风土人情。</p> 豆钱子,一种谷物被器皿修饰后的食物,可煮在米汤中吃,据说营养价值可观。 喜欢布老虎,还是7、8岁的时候,在邻居奶奶家炕上看到的,爱不释手。 古镇最典型的古迹是黑龙庙,它坐落于碛口古镇的卧虎山之上,占地广阔,高达4800平方米,庙内供奉着龙王、河伯、风伯以及关圣帝,寓意着为过往船只保驾护航,为商贾带来繁荣。 有光影的石阶。 黑龙庙不仅以其特色的建筑吸引游客,更在音响方面展现出了别样的魅力。 在黑龙庙戏台唱戏,黄河西岸的听众也能听得一清二楚,山下居民更是听得分明,被赞誉为“黄河共鸣,湫水助唱”、“山西唱戏陕西听”。 放眼望去,黄河水没有印象中的浩荡和浑浊,略显平静的河面竟然有着几许清澈。 鼓楼一角。 钟楼。 抚摸着黑龙庙山门前的石旗杆,触摸到乾隆年间晋商集资修缮时镌刻的温度,正殿藻井的彩绘虽已褪色,但"神宫听涛"的奇观犹在——黄河浪涌与戏台笙歌在特定角度竟能形成奇妙共鸣。 夕阳西下,黄河水显得更加平静。 据记载:鼎盛时期,每日三百艘商船在此往来装卸,“大量粮、油、皮毛、盐碱、药材等杂物,自陕、甘、绥、蒙等地源源运载而来。棉布、绸缎、茶叶、陶瓷、烟酒、火柴、粉条等物品,自太原、汾州等地由陆运驮至碛口,转销于大西北……” 来个合照,九曲黄河第一镇。 碛口位于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湫水河携来了大量泥沙,挤占黄河水道,黄河河床在碛口由400米猛缩为80米,行船便更不可能,往来客商不得不将满船的货物卸在碛口岸边,再花费高昂的代价雇佣驮队通过陆路进行转运。 这是有名的拴马桩。 我在碛口很想你。 碛口西接陕甘宁和内外蒙,东连太原晋中和京津冀,是当时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汇枢纽,在古镇码头斑驳的拴船石上,深浅不一的勒痕如同天然的年轮,回忆着辉煌的往昔。 在碛口行船,危险重重,黄河上的艄公谈碛则色变,有民谚云:“碛上的浪头洞里的风,蝎子的尾巴后娘的心”。之前拖货的骆驼现在成了载客的工具了。 碛口的得名是因为黄河在这里有一段险滩,这里水位落差有十米左右,水流湍急乱石嶙峋,当地人把这种特殊的地段叫做碛。 傍晚时分,四人入座黄河岸边小饭庄,要一锅羊头汤,来一盘枣糕,再吃一碗大烩菜,美哉! 黄河岸边的夜景很美! 吃完晚饭,岸边遛弯,这是碛口客栈,碛口古镇为数不多的靠山窑洞民宿。 对岸的陕西码头放起了烟花,一时间打破了黄河边空旷又幽静的夜空。 走进黄河民宿,一曲“兰花花”唱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我和艳林也跟着音乐舞了一段。 晚安,碛口。 第二天清晨,郜又出去跑步了,说要感受一下碛口的清晨之美。民宿的大妈给我们做了早餐,按照今天的出行计划,我们要驱车到80公里外的北武当山。 这是碛口的清晨,安静又俊美。 古镇大爷的穿着,别有一番黄土高原的味道。 这是我们住的民宿巷子口,这颗大树刚刚翻青,喜欢这抹淡淡的绿色。 清晨的太阳照亮了院子,射进了窑洞。 我们住的民宿——天成店,大叔大妈服务很热情,民宿内的陈设也很干净,价格138元,亲民价。 早餐,南瓜小米粥、炒土豆丝、鸡蛋和花卷,夏还让大姐外加了个炒鸡蛋,院子里人、餐、阳光、窑洞和冒着热气的米汤锅,真想停留在此刻。 这就是我们的第三站——北武当山,距离碛口古镇80多公里。 买票进山了。 北武当山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境内,地处吕梁山脉中段。 它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主峰海拔高达 1985 米,四周峰峦起伏,连绵不绝。 远远望去,北武当山犹如一座拔地而起的巨大屏风,屹立在黄土高原之上。 爬累了,休息一会儿。 春天,桃花开了。 北武当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道教文化紧密相连。据史料记载,北武当山的道教活动可追溯到唐贞观年间,距今已有 1300 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北武当山逐渐成为道教信众心目中的圣地,历代都有道士在此修行、传道。 20多年前,我们曾到过北武当山,那时候都是年轻小姑娘、小伙子,20多年过去了,爬山的时候不断能回忆起当时的开心和喜悦。 沿着登山步道蜿蜒而上,两侧的奇峰怪石令人目不暇接。这些石头形态各异,有的如利剑直插云霄,有的似骏马奔腾,有的像乌龟爬行。 继续向上攀登,便来到了 “天梯”。天梯共有 145 级台阶,坡度极陡,犹如一架云梯直插云霄。 山上植被丰富多样,以松树、柏树等针叶林为主,还有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交织其中。 这就是山门了,20多年前曾经在这里留下了青春的合照,时光一晃,又见武当山。 玄天上帝庙供奉着道教尊神真武大帝,庙宇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庄严肃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七月十五,北武当山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 偶遇爬山的小狗,它身上的葫芦是什么装备? 留个影吧,也许能找回当年的样子。 下山了,回望2000多个台阶,似乎爬山的影子就在昨天。 山脚下吃了吕梁的特色美食——炒恶,口感类似于凉粉,弹弹滑滑的。 回家的路上,郜开车,路过了同事的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