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整理旧物时,一张泛着青灰色调的照片从相册里滑落:2004年7月的鸭绿江边,我穿着浅蓝色衬衫站在游船护栏旁,对岸的朝鲜民居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江风掀起衣角的褶皱里,藏着一段被时光浸润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鸭绿江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一、从历史的褶皱里启程</p><p class="ql-block">旅程始于沈阳故宫的红墙碧瓦。7月的北方日头正盛,鎏金的鸱吻在飞檐上投下细碎的影,讲解员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满族崛起的故事。午后乘车赴丹东,五个小时的车程在颠簸中掠过辽东丘陵的绿意,直到傍晚时分,鸭绿江的粼粼波光才漫进车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沈阳故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沈阳抗美援朝纪念馆展厅</span></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冻成冰碴的炒面、布满弹孔的钢盔、泛黄的战地家书,忽然让“保家卫国”四个字有了具体的温度。夜游鸭绿江时,船行至江心,对岸新义州的灯火零星如散落的萤火,导游低声说:“那些亮灯的地方是医院和学校。”江风带来潮湿的水汽,混着岸边朝鲜民歌的隐约旋律,那一刻,历史与现实在江面的倒影里轻轻摇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平壤火车站</span></p> <p class="ql-block">二、平壤:凝固的时光琥珀</p><p class="ql-block">跨过鸭绿江大桥的清晨,朝鲜的土地在车轮下铺展开来。公路两侧是整齐的农田,戴草帽的农民在梯田里弯腰劳作,偶尔有载着学生的卡车驶过,孩子们隔着车窗向我们挥手,白衬衫在绿色背景里格外鲜亮。</p><p class="ql-block">万景台的梧桐大道通向金日成的诞生地,青瓦白墙的小屋前,讲解员用中文讲述着“领袖小时候在井边读书”的故事,语气里带着近乎虔诚的温柔。万寿台的金日成铜像前,我们按要求整理衣冠,献上鲜花。阳光穿过云层,在铜像的肩章上折射出细碎的光,台阶下的朝鲜民众排成小队,依次鞠躬致敬,有人轻轻抚摸铜像基座,像是在触碰一段活着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日成主席诞生地一万景台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最难忘怀的是平壤地铁。深达百米的站台如地下宫殿,马赛克壁画描绘着革命史诗,花岗岩立柱映着暖黄色的灯光。列车进站时带着工业时代的轰鸣,车窗上的雾气被迅速吹散,穿制服的女司机在驾驶室里挺直脊背,仿佛在守护某种庄重的仪式。当列车在黑暗中穿行,我忽然想起丹东导游说的话:“这里的地铁不仅是交通,更是防空洞,是朝鲜人心中的钢铁长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平壤地铁平均深度100米,最深处达200米</span></p> <p class="ql-block">三、开城与妙香山:历史与自然的双重馈赠</p><p class="ql-block">开城的停战谈判会场保留着1953年的模样:长桌两侧的座椅间距精确到厘米,褪色的地毯上还留着当年皮鞋踏过的痕迹。板门店的军事分界线前,荷枪的士兵身姿笔挺,金属护栏在烈日下泛着冷光。当我们被提醒“不许越过水泥线”时,对面朝鲜士兵的目光平静如镜,却让空气里浮动着某种微妙的紧张——那是一道看得见的裂痕,将半岛分成两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开城停战谈判会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三八线留影,对面楼房为韩方一侧</span></p> <p class="ql-block">转身走进高丽博物馆,古老的青瓷与佛经手稿却在诉说另一段历史。讲解员指着展柜里的《高丽大藏经》复刻本,眼中泛起自豪的光:“这是我们民族的智慧。”午后的妙香山细雨初霁,普贤寺的飞檐挂着水珠,银杏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国际友谊博览馆里,各国赠送的礼物琳琅满目,中国的景泰蓝花瓶与非洲的木雕比邻而居,仿佛在无声见证着“同志加兄弟”的情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妙香山普贤寺</span></p> <p class="ql-block">四、少年的歌声与黄昏的凯旋门</p><p class="ql-block">在平壤国际学校的礼堂,我们遇见了一群会说中文的孩子。他们穿着民族服饰,用清澈的嗓音演唱《卖花姑娘》、《阿里郎》等中国游客熟悉的歌曲,姑娘们的手指在钢琴键上跳跃时,窗外的阳光正为他们的发梢镀上金边。当少年儿童们用中文演唱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所有观众不一而同起立鼓掌,齐声同唱,坐在一边的朝鲜老师也悄悄抹了抹眼角——那一瞬间,语言的隔阂被歌声融化,只留下纯粹的感动在空气里流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少年儿童用中文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span></p> <p class="ql-block">旅程的最后一站是凯旋门。这座比巴黎凯旋门更高的建筑,用1.05万多块花岗岩砌成,每一道浮雕都在讲述抗日胜利的故事。暮色中的凯旋门投下长长的影子,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注视着平壤街头渐渐亮起的灯火。我们乘车离开时,恰逢晚高峰,自行车流在路灯下汇成银色的河,偶尔有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地驶过,恍惚间,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平壤凯旋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学生们在大同江边广场举行集会</span></p> <p class="ql-block">五、归途:记忆在时光里发酵</p><p class="ql-block">第七天清晨,当火车开进鸭绿江畔,我望着窗外蜿蜒的江面,忽然想起在羊角岛酒店的夜晚:推开窗就能看见大同江的夜景,对岸的建筑群在灯光里勾勒出整齐的轮廓,偶尔有巡逻艇的光束划过水面,惊起细碎的浪花。那些天里,我们见过穿着白球鞋晨跑的学生、在少年宫练习钢琴的少女、在地铁里捧着书本阅读的老人——他们构成的朝鲜,不是新闻里的剪影,而是带着温度的生活切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同江畔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朝鲜建党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二十年后的今天,照片里的色彩已有些黯淡,但鸭绿江边的晨雾、少年宫的歌声、凯旋门下的暮色,却在记忆中愈发清晰。这段旅程教会我:历史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年份与事件,而是藏在每个普通人的目光里、笑容里、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就像此刻握在手中的老照片,虽然边角已微微卷起,但照片里那个望向对岸的自己,永远定格在2004年夏天的风里,定格在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编织的时光经纬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与朝鲜人民军女战士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合上相册,窗外的蝉鸣声忽然与记忆中的朝鲜夏日重叠。有些旅程,从来不是简单的行走,而是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与世界的连接。就像鸭绿江水,始终在中朝之间静静流淌,带走岁月,却留下永不褪色的倒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