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张之洞故居

隋乐勤

2025年4月20日,早餐,阿涛来接我,问今天去什么地方?我说去张之洞故居。阿涛问车上精灵“伊娃”,她马上告诉了地址。我们于是到达了北京西城区地安门大街,什刹海街道办事处辖区的白米斜街。这里没有高楼大厦,街名始称于明代,清代是正黄旗地界。街口墙上标牌有街道简介,注明清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故居就在此。地上也有一个铜制的标牌。 我喜欢游览名人故居,这次来京也将游览张之洞故居列入必游之处。张之洞是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在教育方面创办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等新式学堂;工业方面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推动我国近代工业发展;政治方面参与清末新政,提出诸多改革主张。其故居承载着特定历史记忆,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值得认真加以保护。 夫人和儿子在前面寻找,我在后面还喜欢拍摄老北京街道。白米斜街较窄,不到5米。这里是黄金地段,有的民居已改为店铺。 没走多远就看到了这个普通的院门,墙上有个不醒目的牌子“张之洞故居”。进门之后左拐是小巷,右侧第一户院门较大,红色大门紧闭。只好继续向前寻找,过了一个月亮门,右拐是个更窄的小巷,也就两米宽,都是拥挤而又秀珍的老房住户。儿子一直快速走到巷子尽头,也没发现张之洞故居。 我们返回到那个红门宅院那里,其对面一户红立柱、古代窗棂式门窗,开着一扇门,二层门挂着布帘,里面有人说话。我说:“请问,张之洞是这个院子吗?”走出两位老人,和蔼可亲,不知怎么称呼好。我问男的高寿?他说“93”。我好惊讶,竟然比我大10岁,我以为比我小。他老伴笑着说:“我85”。我说:“我老伴82,你们身体真好。” 我看他门上挂着“光荣之家”的牌子。他说参加过抗美援朝,从衣兜拿出手机给我看入朝作战70年纪念章。他是工程兵部队的。我看他的气质像是军官,他只说是国资委退休的。 我说可以进你们屋看一看吗?他爽快地说“可以啊”。进去是客厅,左侧是卧室,前面是厨房,后面有个小院,旁边还有个门,可能是他家的。好地段,这么宽绰的老房子,主人一定不一般。 我拍了一张客厅里的照片,下面挂着“福”字和金虎图案,还装饰着中国结和小葫芦,洋溢着喜庆祥和氛围,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浓浓的家庭温情。 我话题转向张之洞故居,他介绍说:张之洞故居是在富家花园基础上修建的三进院落,文革中遭到一定破坏,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对这旧居破坏也较重,后建起了民居,私搭乱建了许多民房,现已成为某单位家属宿舍,现在遗存紧邻什刹海的一排二层绣楼,曾当过老干部活动中心,现在关门也无人去了。 <div> 他说:张之洞故居虽处于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内,受整体性保护,但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仅被市文物局列为“未被核定为文化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力度不够,很多原有建筑遭到破坏和改建,实在可惜,可叹。</div><div><br></div><div> 寻访张之洞故居<br> <br>锈锁咬住门环的叹息,<br>叩问声沉入深巷褶皱里。<br>邻家老人为我拨开历史迷雾,<br>透过百年看清历史的墨迹。<br> <br>那些振臂点燃的工业星火,<br>那些学堂钟声里生长的新绿。<br>在私搭乱建的夹缝中蜷缩,<br>地震的裂痕爬满记忆的墙体。<br> <br>老干部活动室的门牌,<br>已成褪色的休止符。<br>什刹海的风掠过屋檐,<br>卷走最后一片历史的瓦砾。<br> <br>我站在被压缩的时空之外,<br>感叹文物局的名单漏写。<br>这位洋务先驱的故居,<br>被滥建挤压岁月蚕食。<br><br>滥建民居挤压的沉默院落,<br>当年的文化信息在呻吟。<br>像本揉皱的线装书,<br>期待重新装订岁月的残页。<br> 2025年4月20日<br><br><br> 访张之洞故居不遇<br> 明 安<br>慕名寻故宅,信步入京门。<br>劫历尘烟散,时移市井存。<br>长街迷旧迹,耆老话深恩。<br>不见当年影,风怀励后昆。<br> 2025年4月20<br><br></div> <div>微信评论选</div><div>张万智:</div><div> 图文并茂的抒怀,值得欣赏。老弟,我很欣赏你的作品。走吧,拍吧,珍惜这余下的珍贵时光。</div><div>张 力:</div><div> 老师好!宝刀不老,青春永驻。你是鹤岗的徐霞客。</div><div>张晓波:</div><div> 尊敬的隋老师:您的作品真是令人赞叹不已。您的才华犹如一把锋利的宝刀,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锐气不减。同时,您的创作活力也仿佛青春永驻,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