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喜洲古镇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处,东临洱海,西枕苍山,是白族聚居的城镇,保存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大理古城南门出发,约半小时到喜洲古镇。先乘电瓶车看了严家民居、杨氏白族扎染坊、一颗树、喜秀坊、喜洲客厅、天工坊等,车把我们送到转角楼处离开,开始自由活动。</p><p class="ql-block"> 先在转角楼拍照,沿市坪街到麦田,正碰上小火车开进麦田!再在四方街参观严家大院,出大院走市上街经正义门出喜洲古镇,打车回大理古城,在古镇游玩4.5小时。</p> <p class="ql-block">⭕️ 导览图等</p> <p class="ql-block">绕镇一周乘坐的车及景点</p><p class="ql-block"> 两人 60元,逛8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 喜洲古镇</p><p class="ql-block">一、景区大门</p><p class="ql-block"> 大门右侧停车场有不少收费电瓶车。</p> <p class="ql-block">二、严家民居</p><p class="ql-block">1 严家民居所在小巷</p> <p class="ql-block">2 严家民居</p><p class="ql-block"> 严家民居建筑布局上融合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六合同春)”、“走马串角楼”、“五凤楼”等典型的白族民居布局结构。</p><p class="ql-block"> 虽是新建的(20余年历史),但整座民居富丽堂皇,古朴和谐,均衡对称,美观大方,充分展现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堪称白族民居建筑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门票20元/人。</p><p class="ql-block">1)大门及停车场等</p><p class="ql-block">图1 大门是一座有厦三滴水大门,在其大门两边,用大理石镶在墙壁上刻有意寓深远的楹联:苍山蕴宝,靠赖有志者开拓;洱海藏珠,全凭勤劳人采撷。</p> <p class="ql-block">2)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3)创意亭</p><p class="ql-block"> 2006年11月严家民居在云南省首届文化产业“双十”评选活动中,荣获“十大杰出企业(项目)最具人气奖”和“十大杰出企业家(创意人)最具人气奖”两个奖项,为了纪念这一殊荣,特在严家民居停车场建造创意亭。由白族学者杨政业为创意亭撰写对联:</p><p class="ql-block">汇风花雪月为神韵三道茶最佳创意名天下,集古镇精华表典雅四合院奇美英姿誉海隅。</p> <p class="ql-block">4)侯庐</p><p class="ql-block"> 严家民居“三坊一照壁”的大门是一座泥塑彩绘与木雕彩绘三滴水大门,门头上还有一块白色大理石上面书“侯庐”,侯是严家主人的名,庐是草房的意思,从“侯庐”可以看出历代严家人谦虚、谦和的个性。在“三坊一照壁”的厦大门上亦刻了这样的楹联:</p><p class="ql-block">不周松柏经寒岁;得意芝兰趁早春。</p> <p class="ql-block">5)侯民居</p><p class="ql-block">图1-3 侯民居大理石雕门楼属仿西式拱门。飞禽走兽、八仙道具,入卦阵图等,象征着吉祥安康。石雕工艺精巧,雕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八仙道具,入卦阵图等,象征着吉祥安康。</p><p class="ql-block"> “侯民居”,夫妇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象征家中女人能顶半边天之意。</p> <p class="ql-block">6)三坊一照壁</p><p class="ql-block"> 是严家民居建筑的典型庭院建筑形式之一,它是由三坊房子和一面照壁围建而成,中间为大天井。每坊房子两层为三间,中间的一间为堂屋是接待客人或议事之用。两边的厢房一般为卧室,照壁对面的一坊房子为主房,一般为长者居住。</p><p class="ql-block">图2 院东照壁的中央镶有大理石山水画,周围塑有“渔樵耕读"泥塑图案;两侧有大型泥塑图画和不同字体的书法诗词,充分展示了喜洲白族民间丰富的、精美的彩绘艺术。</p> <p class="ql-block">7)四合五天井</p><p class="ql-block"> 是严家民居建筑的另一种典型建筑形式,所谓“四合”就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各有一坊房子围建而成,称为“四合”。在四个角落每两坊房子相交处各有一个“小天井”,加上中间的“大天井”共有五个天井,合起来就叫“四合五天井”。</p> <p class="ql-block">8)走马串角楼</p><p class="ql-block"> 是白族民居典型建筑"一进二院”楼层建筑的特殊结构形式,它是以走廊过道串通两院楼层的全部房间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走马串角楼”上下楼梯按排巧妙,走廊过道纵横交错,四角圆形窗台,可以观看全院景色,建筑特色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二十年历史展</p> <p class="ql-block">9)叠锦楼</p><p class="ql-block"> 后院二楼取名“叠锦楼”,为白族的“五凤楼”格局。此楼在建筑上大胆创新,将白族最精髓的庭院设计完美的搬到了二楼。</p><p class="ql-block"> “五凤楼”是严家民居后院的建筑,传统的白族民居建筑只有三间房,即中间为堂屋两边为厢房供老人和新婚夫妇居住,而“五凤楼”有五间房,除中间的堂屋外,每边各有两间厢房供家中未出嫁的闺女居住,“五凤楼”以木雕的精美著称,集中了白族建筑中的木雕精华。</p><p class="ql-block">图6 大理石雕踏福地板 </p> <p class="ql-block">图3 六角砖厦台彩绘 </p> <p class="ql-block">图1-3 叠锦楼长廓</p><p class="ql-block">图4 连接“叠锦楼”的木雕长廓</p> <p class="ql-block">10)其他</p><p class="ql-block">图1 后院楼梯</p><p class="ql-block">图2 饭厅(后院一楼)</p><p class="ql-block">图3 后院</p> <p class="ql-block">走道,可通三坊一照壁、开立园</p><p class="ql-block">图1 后院的“开立圆”大门,是一座泥塑彩绘三滴水大门,门头上塑有“二龙抢宝”泥塑图案,栩栩如生。“开立圆”是用严学侯先生的三个儿女的名字组成而取的。充分展示白族工匠的高超手艺,大门上也写有这样楹联:</p><p class="ql-block">创业维艰先辈备尝辛苦,</p><p class="ql-block">守成不易子孙倍加奋发。</p><p class="ql-block">这副对联的用意就是告诫后人创业艰辛、守业不易,要倍加勤俭持家。</p><p class="ql-block">图3-5 后院南大门,是一座木雕彩绘三滴水大门,大门为全木质雕成的,全用红椿木和楸木制作,雕刻精湛,飞檐斗拱,气势非凡。门上的写有一副对联,其反映着主人为人思想信条:</p><p class="ql-block">孝娣友恭天伦乐,</p><p class="ql-block">谦和雍睦到处春。</p> <p class="ql-block">三、染坊</p><p class="ql-block">1 去染坊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2 杨氏白族扎染坊</p> <p class="ql-block">碰上游客刚染了件T恤衫,89元。</p> <p class="ql-block">染坊路边</p> <p class="ql-block">四、去有风的地方—大青树</p><p class="ql-block"> 它孤独地伫立在古镇外围翔龙村的旷野上,独木成林,近300岁,一直默默无闻。</p><p class="ql-block"> 直到2023年初,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热播。第二集刘亦菲饰演的许红豆刚来大理,在古镇里走走转转,想念闺蜜,在一棵大树下落泪,这场戏的取景地就是这大青树。几百年来默默无闻的大青树一下子成了“许红豆孤独落泪的温柔大树”而被追捧,游人纷至沓来,成为喜洲有名的打卡点。</p><p class="ql-block"> 导航喜洲禾田里可至。</p> <p class="ql-block">五、喜绣坊</p><p class="ql-block">1 路上</p> <p class="ql-block">2 喜绣坊</p><p class="ql-block"> 位于染衣巷26号,原喜洲商帮八中家“成昌”商号创始人尹靖成宅。</p><p class="ql-block"> 染衣巷在明清时期是一条颇负盛名的巷子。古巷清幽、院落深深,所以有许多作坊隐藏其中,尤以尹家的作坊最负盛名。因成昌号创史人尹靖成的商帮贸易主要以重庆、成都一带黄丝制品及茶叶而富极一时,吸引大量的蜀地绣娘进入喜洲,带来了精美的蜀绣工艺。</p><p class="ql-block"> 现院子里有几匾雪白的蚕茧,坊内陈列着众多精美的刺绣作品。</p> <p class="ql-block">六、喜洲客厅(杨焕南宅)</p><p class="ql-block"> 位于大界巷,始建于公元1800年(清嘉庆5年),由两座连通的四合院组成,房屋主体建构为木结构,上下共两层,一进两院,前院形成“四合五天井”式样,后院有一照壁,又形成“三坊一照壁”式样。院子内所铺青石板均为200多年前原始材料,各堂屋内均保留了原始的木质楼梯。院落古朴、素雅、温馨,采光良好,是喜洲古建筑群清朝时期保存较完好的代表性白族院落之一。</p> <p class="ql-block">七、天工坊</p><p class="ql-block">1 路上</p><p class="ql-block">图5-6 杨贵贤院</p><p class="ql-block">图8 东安门</p> <p class="ql-block">图1 赵国成宅</p> <p class="ql-block">2 天工坊</p><p class="ql-block"> 位于市坪街124号,是一个集传统工艺和艺术于一体的独特景点,是游客体验白族传统工艺的重要场所。天工坊内部布局精美,展示了白族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过程,如楠木手工雕刻等。</p> <p class="ql-block">二层及所见</p> <p class="ql-block">八、转角楼</p><p class="ql-block"> 位于市坪街119号,是1945年由喜洲城北村村民杨如轩建造的旧宅,融合白族传统建筑与西式结构特点,设计为外圆内方的院落,外层为商铺,内层为住宅,兼具商业与居住用途。现为喜洲古镇地标性历史建筑,因“转角遇到爱”的浪漫寓意成为网红景点。</p> <p class="ql-block">九、麦田</p><p class="ql-block">图5 图中的建筑为喜林苑(杨品相宅)</p><p class="ql-block"> 位于喜洲城北村5号,原为喜洲商帮八中家之一杨品相先生家宅,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建于1947年,占地1800多平米。南北两院均采用“三坊一照壁”白族典型建筑制式,2008年作为精品酒店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十、市坪街</p> <p class="ql-block">十一、四方街</p><p class="ql-block"> 在云南“街”就是集市的通俗表达,人们常常把赴集市交易购物,叫“赶街”。</p><p class="ql-block"> 四方街是滇西古城镇中特有的兼具集市、贸易和休闲交往等多种功能用途的“中心广场”,往往是一个地方最具特色的历史街区。</p><p class="ql-block"> 四方街是喜洲古镇的象征,位于喜洲四条最主要街道市上街、富春里、市坪街和市户街的交汇点,是一块东西长约五十米左右,南北宽约二三十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不规整长方形的场地,是整个古镇的中心和枢纽。</p><p class="ql-block"> 喜洲古镇的民居建筑群是围绕四方街这个中心布置和扩展的。四方街中心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题名坊”,原来是将各朝代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当地人的名字都刻在石牌坊上,意在启迪后学,开导社会风气,鼓励当地青年读书成才。现在的“题名坊”把近现代喜洲商帮四大家、八中家和十二小家创业者的名字刻在石牌坊上,用一个个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和永昌祥、锡庆祥、鸿兴源、复春和等活生生的商业传奇,诉说着古镇往昔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麦田与四方街</p> <p class="ql-block">十二、严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严家大院位于四方街,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从清末起建至民初竣工,建筑面积3066平方米,是典型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的建筑风格,大院由南北走向布局。1936年又在东南角的后花园建起洋楼一幢,并建有防空地下室。严家大院由中式四进院与一座洋楼构成。</p><p class="ql-block"> 严家大院的大门“大夫第”是典型的殿阁式造型,二门“司马第”却采用了法式建筑的三角形和巴洛克式建筑的弧形门拱。可见严家走南闯北把西方的文化点滴带回了喜洲。</p><p class="ql-block"> 在明清时代的制度五品以上的官衔可称“大夫”也可称“司马”。严子珍于清朝例授“同知衔”,因此有资格称“大夫”和“司马”。</p><p class="ql-block"> 严家大院1987年被云南省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门票25元/人。</p><p class="ql-block">严家大院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1 大门等</p><p class="ql-block">图1-2 大门</p><p class="ql-block">图3 一号院</p><p class="ql-block">图4 二号院大门</p><p class="ql-block">图5 司马第大门</p> <p class="ql-block">2 二号院(三坊一照壁)</p><p class="ql-block"> 是白族民居的一种建筑形式,即由三方三开间硬山顶的楼房和一堵照壁组合而成。白族民居以西方为主房,南北两方为厢房,照壁设在正对主房东面,为一高两低造形,与穿过北屋东厦的大门形成合院,俗称“三方一照壁”。</p> <p class="ql-block">茶马厅(一、二号院之间)</p><p class="ql-block">喜洲商帮与茶马古道</p><p class="ql-block"> 茶马古道,是指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 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构成的商通 在这条古道上,成千上万辛勤的商队人马,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餐露宿,在山高林密的古道上穿梭往来,将云南思茅、普洱一带产的茶叶运到大理下关加工后,再运至西藏拉萨、印度等地;同时还将境外象牙、宝石、琥珀、翡翠等运销到中国,把中国的黄金,白银和丝绸等运销海外。千余年来,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的友好与往来,带动了西南边贸和农牧业的兴盛繁荣,有力地促进了边疆经济文化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大理,尤其下关,是古商道的交汇点,历来商贾云集,是各种洋货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一度日入货物达上千驮,商人亦纷纷开设商号。当时集中于下关一带的商人主要有四川、临安、迤西(包括喜洲、鹤庆、腾冲、等地商人)等三大商帮。三帮称雄、百货咸集,市场繁荣,形成云南独具特色的商帮文化。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营的喜洲、鹤庆、腾冲三大商帮每帮均由三、四十家大商号组成,以喜洲帮为首,以川销滇茶,缅销川丝为特色,进行大规模的商业贸易。</p><p class="ql-block"> 喜洲是南诏时期的经济重镇,是白族商帮文化的集中地,喜洲商帮理所当然地成为茶马古道上最活跃且规模庞大的商帮之一。喜洲帮以永昌祥号、锡庆样号为代表,上世纪初逐步得到发展壮大,形成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为主,含座商186家、行商200余家的大商业集团。该帮的永昌祥号前身是喜洲白族商人严烈在清咸丰年创立的永兴祥号。1903年,严子珍与人合资在下关成立“永昌祥”商号,这是白族地区产生于清光绪年间的“股份制”企业。永昌祥1912年起,先后在缅甸瓦城、香港、上海等海内外70余处设立分号,员工达3000余人。1945年商务甚至延伸到美国波士顿等。光绪三十四年,该号还在下关创立第一家茶厂,开创了白族地区办厂的先河。当时其总资产达100多亿元。</p><p class="ql-block"> 在积累大量财富的同时,喜洲商帮在喜洲及云南其他一些地方建造了一大批商号用房及住宅。如今,喜洲仍保存着严家大院这样独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且旧貌依然,古色古香,显得特别珍贵。</p><p class="ql-block"> 今天,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马铃声远去了,以严子珍、董澄农为代表的喜洲商帮辉煌创业史也已经成为历史传说。这里以开放式的展览,展出部分马帮遗物和有关喜洲的一些老照片,让我们在身临其境般的感觉中,回味和体验一下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往日情境吧!</p> <p class="ql-block">二楼</p><p class="ql-block">修身堂</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大理地区佛教十分盛行,苍山十九峰峰峰有寺庙,平常百姓家家家有佛堂,老人儿童手不释数珠,初一十五斋戒不断,这一宗教信仰至今仍然经久不衰。严家大院设“修身堂”陈展有石雕、木雕、纸质等不同类型的宗教造(画)像,再现了严氏家族历史上静心打坐、潜心念佛,传承宗教文化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闺房</p><p class="ql-block"> 是特指专供女孩子居住的房间。其形式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规模大小和建筑格局千变万化,一般情况下,闺房位置的选定、内部的装饰设置和使用管理方面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特殊要求。最基本的有三点:一是位置的隐秘性,即一般都要选择院落的靠边位置或者是楼上少有人往来的地方;二是内部设置有极强的装饰性,即要根据女孩子爱美的天性,尽可能把房间布置得亮丽雅致,多姿多彩;三是管理使用的严肃性,最重要的就是外人禁入,家庭中的男性成员无特殊情况也不能随意进入。</p> <p class="ql-block">3 三号院(四合五天井)</p><p class="ql-block"> 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中的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即由三开间四方硬山顶楼房、四个双漏阁、四个小天井和一个大天井组成,俗称“四合五天井”。</p> <p class="ql-block">匾厅</p><p class="ql-block">图1-5 匾额</p><p class="ql-block"> 扁额,又称扁牍,简称匾。相传,匾额的产生缘于中原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精品,是华夏文明的结晶,也是今天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朵耀眼的奇葩。</p><p class="ql-block"> 几千年来,匾额在我国人民的文化演化发展中,与建筑、民俗、文学、艺术、书法相结合,把中国古老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雕刻艺术融为一体,字、印、雕、色四要素相映成趣,是中国文辞之美与工艺之美的集大成者。诗文凝练、书法精湛、寓意深远,是匾额最明显的特点,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表意,都具有极大的文学艺术感染力。匾额悬于宅门则端庄文雅,挂在厅堂则蓬荜生辉,装点名胜则古色古香,描绘风景则山川增色。</p><p class="ql-block"> 通过一块优秀的匾额,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凝练而传神的题词,完美再现书家书法和细致精美图案,因此可以说,匾额,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绘画雕刻艺术的三度审美载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我们今天研究民族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p><p class="ql-block"> 匾额,比较常见的大致有五类:一类是祝寿匾,这类匾额古时数量非常大,如本收藏的“寿荣古稀”、“极婺双辉”等;一类是题字匾,此类匾额大多出自名人书家之手,是座右铭式的带有文学色彩的匾额,古今文人对此皆情有独钟,本堂“山水清音”即属此类;一类为牌坊匾,这一类通常是作为表彰、颂扬受匾者的功绩、品行、声望的,如本所藏“亘古一人”、“乡邦重望”等;另一类是在商业发达地区的字号匾,带有招牌性质,旨在标志记号,本所藏“长春号”“永春号”就属于此类;还有一种叫堂号匾,此类堂号一般都是坊间传名甚广者,如北京的“同仁堂”、下关“大德堂”等等。</p><p class="ql-block">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匾额大都悬挂于厅堂门楣显眼之处,因此,匾额属易损毁文物,目前遗留的古老匾额非常少,今天,有文物价值的老匾额已经很难找到了。本馆精选后在此展出的20余块匾额,大都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作品,是地方有识之士几十年悉心寻访、重金购置的,其内容大都与大理以致云南的历史文化、重大事件和文化名人、民风民俗有关,每件作品都承载和反映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可谓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图6-7 严家大院的主人严子珍在整整一百年前“富可敌国”。这里的钱,堆成山、锈成砣。</p> <p class="ql-block">图1 ,3-6 中堂</p><p class="ql-block"> 中堂之说,起于北宋,原为宰相的别称,因宰相常坐在大堂中间办公而得名。后古代官制渐废,人们就将宰相所坐位置背后的大幅书画作品称之为“中堂”。</p><p class="ql-block"> 中堂书画是竖行书写或绘制的长方形作品,尺幅一般为整张宣纸,四尺、五尺的叫小中堂,六尺、八尺的叫大中堂。内容多为寓意吉祥与美好祝愿的牡丹花画、象征年年有余的莲花锦鲤图、象征健康长寿的松鹤延年图、象征福份永存的流云百福图等等。吉利字画,对提振家居气色,营造富贵气息,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间良好家居的布局方法之一。因此,“中堂”创作者必须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作品应丰富耐看,艺术水准越高,越能提高主人的文化品位和身份。</p> <p class="ql-block">二楼</p><p class="ql-block">议事厅</p><p class="ql-block"> 本厅系严家主人严子珍先生在世时最为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大凡家族重要事项、商贸重大决策、重要贸易洽谈、股东会议的召开、重要贸易伙伴的接待等等,都在此处进行。据传,严子珍在此谈成的生意达几百宗,成交额过亿元。厅内原摆设的贸易资料箱柜等已毁,而最为珍贵的是,厅室南北壁上存有清末民初云南著名本土人士张友相的壁画22幅,壁画虽历经百余年,仍色彩夺目、栩栩如生,已被拍摄收录入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友相画集》一书。</p> <p class="ql-block">议事厅墙上的画</p> <p class="ql-block">图1-4 书房(三间)</p><p class="ql-block"> 严子珍出身寒苦,幼时读书较少,经商致富后,深感学问于事业之重要,十分重视读书,以求充实提高自己,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后辈儿孙的文化教育。大院建成后专辟此处三间为习读之所,除自己常在此学习研读外,其五位儿子和部分孙辈都曾在此读书习字。原书房用品器物均已散轶无存。唯值得庆幸者,清末民初云南著名本土版画家张友相的真迹书画作品30多幅,至今还存留于书房四壁及天花板上。这些画作目前已与院内其他壁画一起被拍摄编辑为《张友相画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p><p class="ql-block">图5-7 宗堂(三间)</p><p class="ql-block"> 宗堂,即放置祖先牌位的堂室。一般情况下,宗堂都设在客厅和其他显眼的地方,前方需空阔开阳,牌位需靠实墙,不能摇动,不易碰撞,以求稳定可靠。大理白族自古以来就有浓厚的感恩报祖的传统,家家户户或大或小都要设置祖先牌位,逢年过节和家族特殊祭祀日,家长都要率后辈上香祭拜,既是感恩也是祈求先祖保佑。宗堂大小反映的是户主经济状况和社会声望,其感恩报祖的实质是一样的。严家宗堂因其主人地位显赫,家庭富有,故选专用房间作宗堂,原宗堂设置的祖宗牌位和各种相关器物多已毁弃无存。现宗堂内摆设的“天地君亲师”牌位、白族本主造像、水陆神仙画等,都是难得的白族民间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 客房</p><p class="ql-block"> 顾名思义,即是为来访客人准备、用于住宿和休闲的场所。这种客房与现代宾馆饭店的所谓客房的主要区别在于,更具有人性化和亲和力,居住者与房主人之间是基于情感的授受关系,而不是经营和消费关系。旧时,乡下一般人家都不设专供来人居住的客房,而喜洲古镇各商帮大户人家通常都会留有一两间空房,以备客人来家做客时留宿,时称客房。严子珍是远近闻名的富商大户,其在社会上结交甚广,家中常有商界同仁和社会名流往来,自然少不了要设置较为阔绰的专用客房。本客房内收藏的都是民清时期的民间古旧家具和生活用品,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4 憩院(四号院)</p><p class="ql-block">去憩园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四号院</p> <p class="ql-block">5 二楼(走马串角楼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串在一起,分不清是那个院的二楼。</p> <p class="ql-block">二楼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绣楼</p> <p class="ql-block">6 小洋楼等</p><p class="ql-block">图1 金库</p><p class="ql-block"> 金库,是后人对严家当年用以存放银两、细软、古董和字画等贵重物品的处所的俗称。严家当年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加上严子珍一生交际甚广,与各界名流来往频繁,家中除金银财宝无数外,名人手迹、信函和各种珍贵赠品也很多,故严家专门在大院东南角位置建造了“金库”,为一层单间加十余平方露天小院组成,地基均由石条铺设,墙体极厚,且位置隐蔽,安全性能非常好。</p><p class="ql-block">图3-4 小洋楼</p><p class="ql-block"> 建于一九三六年的小洋楼,是严家大院主人当年走南闯北接触了西方文化之后,在自己后花园内建造的西式洋楼,整座楼房的设计、施工人员都是从上海等地聘请,建筑材料都是从香港购买,在经海路、滇越铁路、公路,最后由马帮运至喜洲所建成,俗称“花园五号”。此楼曾接待过军事理论家、第一任驻苏大使杨杰将军,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周钟嶽,著名作家老舍、著名画家徐悲鸿等政要名人。</p><p class="ql-block"> 严家在修建“花园五号”洋楼的同时,又恰逢抗日战争爆发,日本飞机已抵达滇西上空,为保家人安全,继而在花园东南角修建了面积为15平方米的藏身室作为防空之用。</p> <p class="ql-block">7 出大院的路</p> <p class="ql-block">十三、市上街</p> <p class="ql-block">紫雲山寺</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是喜洲“道、佛、儒”三教合一的重要宗教建筑,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苍逸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戏台等</p> <p class="ql-block">十四、正义门</p><p class="ql-block"> 是喜洲古镇的西大门,始建于清朝末年,为重檐歇山顶阁楼式建筑,门洞宽近四米,设朱红色铁门;门楼上为魁星阁,供奉掌管文运的魁星神,兼具历史意义与文化象征。</p><p class="ql-block"> 正对主街市上街,是游客进入古镇的核心通道,连接四方街等主要景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