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厦门市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厦门市博物馆主场馆:展厅面积9597平方米,已有“厦门历史陈列”、“闽台古石雕大观”、“闽台民俗陈列”和“馆藏文物精品展”正式对外开放。(厦门市思明区体育路95号)</p> <p class="ql-block">《厦门历史陈列》是厦门市博物馆确定的四大基本陈列之一,它采用以时间为主线,以专题为主要内容的陈列方式,通过文物、图片、场景、、模型等形象,结合电脑触摸屏、电视以及其他声、光、电现代科技手段对厦门的历史全面展示。本陈列分六大部分,即序厅、史前文化与文明初现、汉人南拓与社会发展、重镇与复台基地、贸易港口与城市发展、志士仁人与英勇篇章六部分。</p> <p class="ql-block">从厦门名人开始</p> <p class="ql-block">陈化成</p> <p class="ql-block">陈嘉庚</p> <p class="ql-block">郑成功</p> <p class="ql-block">史前文化与文明初现</p><p class="ql-block">厦门的史前时期包括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石器时代是指人类主要使用石器为工具的时代,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约占人类历史时间的99%。厦门迄今发现最早的石器约为旧石器时代末期的细石器。到新石器时代厦门地区已使用陶器。青铜时代是指人类历史上铸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时代。厦门的青铜时代约相当于商周时期。这时期的遗存发现较多,说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整体面貌属闽南粤东地区独具特色的浮滨文化,已进入了文明社会阶段。</p> <p class="ql-block">十二时辰俑及陶人俑</p> <p class="ql-block">汪夫人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唐代</p><p class="ql-block">2005湖里区后坑村出上</p><p class="ql-block">由细泥烧制而成。</p><p class="ql-block">证氏为唐代开发厦门的“南陈北鲜”中陈氏一族的后人陈元通之妻,这个墓葬的发现是记载厦门历史发展的最早实证</p> <p class="ql-block">碗窑青釉瓜棱执壶</p> <p class="ql-block">陶井圈</p> <p class="ql-block">珠光青瓷</p> <p class="ql-block">深青驿站复原场景</p><p class="ql-block">厦门地区最早的驿站为宋代的鱼孚驿站,元代移至灌口深青,即今灌口镇深青村。该村深青古桥墩南桥头,今仍可见一座石砖木结构门楼,基柱为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部为砖木结构,门楼上有镌刻“驿楼古地”的石匾额,证明这里是古深青驿所在地,是古代闽南交通要津。</p> <p class="ql-block">苏颂督造</p><p class="ql-block">水远仪象合示意图</p><p class="ql-block">苏颂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药物学家、政治家。他与韩公廉组织设计制造了著名的水运仪象台。</p><p class="ql-block">该台为高约12、宽约7米的五层长方体木结构台,可分为三部分,上层平台为可开闭的木屋,内置铜浑仪,用来观测天象;中间为一密室,有浑象仪可演示天象;最下面为五层木阁,内有报时装置,每层都有报时的木人,被认为是欧洲后来天文钟的直接祖先。</p><p class="ql-block">这是根据史料创作的反映当时苏颂督造水运仪象台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p> <p class="ql-block">陈化成禄位漆金神牌</p> <p class="ql-block">南普陀御制碑(复制)</p><p class="ql-block">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爆发了林爽文、庄大田领导的反清起义,清政府先后派遣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闽浙总督常青率兵围剿,均告失败。最后请政府抽调川、湖、粤十万水师由厦入台才将起义镇压下去。</p><p class="ql-block">碑立于乾隆五十三年,共四块,即《御制剿灭台湾迎贼生擒林爽文记事语》、《御制福康安奏报生擒庄大田纪事语》、《御制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文》、《御制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序》。碑文为乾隆帝所撰。每通碑高总1.28.厚0.12米.周边饰以九龙泽雕。共制作了三套,分别竖立于厦门、台湾府城.热河文庙。碑文用汉、满两种文字详细地记述了镇压的情况、经过及对有功将领的褒奖。</p> <p class="ql-block">同安科举试卷</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闽台风俗</p> <p class="ql-block">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岁时节俗为干线,贯串闽南的人生礼仪(婚、丧、生、冠、祭)、衣食住行、耕作渔获、商旅经贸、艺阵、信仰等习俗,展示闽南文化。展览共分五大部分:序厅、春、夏、秋、冬。</p> <p class="ql-block">民居</p> <p class="ql-block">“非礼四勿”猴</p><p class="ql-block">一猴双手掩耳、一猴单手抱头、一猴双手遮目、一猴双手掩嘴,煞是可爱,它们象征着“不应该听的不听、不应该做的不做、不应该不看、不应该说的不说”的处事哲理,深受人们赞赏。</p><p class="ql-block">“四勿猴”是比较经典的雕塑,至少在清代就有此形象。</p><p class="ql-block">“四勿”典故出自《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小小的石雕蕴涵着深厚的哲理和人生情怀。</p> <p class="ql-block">提线木偶,又称“悬丝傀儡”、“丝戏”,民间俗称“嘉礼”,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我国木偶戏中历史最长的稀有剧种。</p><p class="ql-block">是线木偶由头、笼腹、四肢、提线、勾牌组成。扮相、面谱与汉剧角色无异,五官设计略微人物造型个性鲜明。表演时,控制操纵板,操纵板与木偶间有许多连线,艺人自舞台上空,靠双手提拉扯线来操纵木偶的形体,使其做出各种模仿人的逼真动作,同时以唱腔及对白,赋予不会说话、不会笑的木偶以思想情感,继而演绎出栩栩如生的戏剧效果。</p><p class="ql-block">闽南地区以泉州的提线木偶最为知名,泉州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一格。这个戏台展示着坦线木偶戏道具50件,包括木偶、锣、鼓、木兵器、戏箱等组件,这批道具原属于福建德化的飞来春戏班,该戏班创建于明嘉靖年间。</p> <p class="ql-block">“成均耆英”匾</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八年台湾知府仝卜年为黄天池六十大寿赠送的贺寿</p><p class="ql-block">全卜年,字子占,山西人,嘉庆辛未(1811年)进士。他曾担任福建惠安县知府,1841年擢升台湾府知府。仝卜年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向文明健康方面发展,开创安定良好的社会秩序,政简刑轻,治若神明,一时有“生佛”之称。为了纪念仝卜年,台湾当地群众纷纷为其建庙立祠,树碑立传,至今台湾还有不少“仝爷庙”。</p> <p class="ql-block">“天上圣母实錄”匾</p><p class="ql-block">“天上圣母实錄”匾是妈祖信众在清嘉庆十年(1806年)正月所立。匾为黑漆金字木匾,共766字,简明扼要地记录了妈祖生平事迹、升天成神经过、历朝对妈祖的褒封以及清朝妈祖数次显灵的传说,是研究妈祖文化的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馆藏文物精品陈列</p> <p class="ql-block">馆藏文物精品陈列:聚集了厦门市博物馆艺术观赏价值、富有闽南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风格的艺术精品。根据文物的质地与类别,展览分为“抟泥幻化”、“玉润华光”、“翰墨飘香”、“金辉银韵”四个单元,展出珍贵文物216件(套),包括厦博历年收藏的德化白瓷珍品、清宫旧藏玉器、著名闽籍书画家的艺术作品等。</p> <p class="ql-block">厦门蔡氏漆线雕作品•陈元光圣王像</p><p class="ql-block">(1992年)</p> <p class="ql-block">漆线雕</p> <p class="ql-block">清•漳州窑米黄釉观音</p> <p class="ql-block">清•青白玉长眉罗汉山子</p> <p class="ql-block">清•白玉贯耳带盖扁瓶</p> <p class="ql-block">明.陆治.山水图卷</p> <p class="ql-block">明.仇英.武夷山图卷</p> <p class="ql-block">清•蒋廷锡 花鸟四屏幅</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文物不言,</p><p class="ql-block">他们在岁月中积累,</p><p class="ql-block">积累起一种文化精神的厚度;</p><p class="ql-block">他们在静默中等待,</p><p class="ql-block">等待着今人和后人在心灵的深处,细细倾听他们无言的诉说……</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藏品太少,陈展线路也不清。匹配不上厦门城市的定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