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高老师

孙天才

<p class="ql-block">怀念高老师</p><p class="ql-block">想起来,我与高坊老师的认识是先闻其名而后见其人的。那已是40多年以前的事了,他是中原铁道报驻宝鸡记者站的记者,我在宝鸡电力机车段刚做宣传工作。那些年,他的报告文学、通讯、消息、言论频频见诸报端,其思想之敏锐,观点的新颖,文笔之老辣,我是非常敬佩的。</p><p class="ql-block">那时,搞宣传工作,特别是对外宣传是有任务指标的,每月每季都要评比通报。我原来是学电力机车专业的,虽然那时也写了一些小诗小豆腐块文章,但对新闻稿件的写作还不得要领。所以,我就拿着那些稚气未脱的稿子登门造访了。那个记者站在宝鸡铁路第三招待所里,原来是为外国专家建的公寓。宝成铁路是全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牵引机车都是从法国、德国进口的。那是一排青砖红瓦的“小洋楼”,红木地板,窄门窄窗,有壁灯吊灯。高老师个子高大,待人和蔼可亲,每次我进门的时候,他都是先倒茶水,然后才坐下来看稿子。当时的稿子都是手写的,我的字也如了我的年轻,是有些撇胳膊撇腿的样子。而高老师修改的字迹,却是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回去了,我就琢磨高老师的话,也琢磨着他修改过的地方,从中也得了许多教益。</p><p class="ql-block">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一篇稿子,是发在中原铁道报头版报眼的位置。那是写电力机车配件国产化代用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外国人在技术上的封锁,机车上的各种配件都断供了,但火车还得跑,宝成线不能断,那是中国西北与西南出川入川运输的大通道。中国人有志气,决心自主研发机车配部件,走国产化代用的路子。从行走部的牵引电机到车体内的电子电器部件,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何等了得,靠着自力更生的精神,保证了宝成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p><p class="ql-block">高老师觉得这是一个重大题材,也是电力机车革命的重大成果,就深入到科研生产一线做了采访。那篇见诸报眼的报道,合署了两个人的名字,他把我的名字放在前面。但我知道,那篇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几乎是“另起炉灶”。那篇有分量的文章,让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通讯员崭露了头角。</p><p class="ql-block">后来,高老师从记者转到行政,在西安铁路分局办公室任副主任,随后又去了西安铁路中心医院任党委书记,我们联系的少了些。后来,听说他出版了自己的新闻作品集,名之《恰似幽兰溢芳香》。我是多年后才见到这本书的,序言是莫伸老师写的,他们是多年的朋友。那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录,其中的许多人我都认识,许多事都是过往的经历。那一个个或逝去或健在的人物,一个个或亲历或亲闻的故事,像一幕幕电影渐次映现出来,让我感到了久违的温暖和亲切,也让我感叹着往事如烟,逝者如斯。</p><p class="ql-block">1999年,我从宝鸡段调到西安局机关,先后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组织部长等职,工作岗位多有变动,但对读书写作的热爱却一如既往,痴心不改。在五十而知天命之时,我想到了《礼记.大学》中的一句话:知止而后定。也是朋友圈中多有成功人士,每每与朋友们聚会交谈,就惭愧自己空白得像一张白纸。也是觉得生命不能再随意浪费下去了,我就在这生命的白纸上写画起来。那几年,我是日夜不停地写呀,写呀,竟有了《老家》《福地》《亲戚》等几本小书。每本书甫一出版,我都要送给高老师,诚惶诚恐,也如我年轻时的诚惶诚恐一样。不曾料想,拿到我的小书,高老师那个高兴呀,比他自己出了书还高兴,还自豪。朋友们都对我说:高坊在各种场合都宣传你,推荐你。我知道,一个老师最大的心愿是能看到自己的学生都有出息,都有成绩,都能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情。哪个老师不希望“桃李满天下”呢?不仅如此,已是满头白发、年逾古稀的高老师,还操笔费神地为我写了文章。《老家》出版的时候,他写了“锦绣文章震文坛”,说天才不愧是天才,说天才写渭北、大荔的历史风土乡村故事,填补了陕西地域文学的空白,说孙天才是陕西的赵树理,说孙天才厚积薄发,将来了不得……人到晚年,为人作嫁,甘为人梯,奖掖后生,虽然那些文字看得我有点脸红耳赤,但从高老师的一生来看,他手中的笔不知激励、鼓舞了多少人的进步成长。我想,这可能不仅仅是出自于一个高级记者的职业敏感,更是一种善于欣赏别人、激励别人的高尚品德之使然。欣赏别人是需要一种胸怀和境界的,欣赏别人也是一种美德和本领。</p><p class="ql-block">记得在多年前的一次新闻培训班上,高老师给我们讲课,讲到了贾平凹曾说的一句话:自看自大,其实不大;自看自小,永远不小。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终身受益。高老师是永远都不会自高自大的那种谦卑的长者。就说每次饭局吧,他总是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也总是首先起身恭敬着敬酒,同辈、晚辈一敬就是一圈。他甚至以自我矮化而高抬后学,常说一些自己老朽、一生无甚成就之类的话。孔圣人说:好为人师,人之患也。而在高老师身上,却无此“患”之有。但人就是这样奇怪,一个人越是这样自谦,却越让人觉得他深厚高大。其实,就他的著作,他的文章,他的书法,以及他在朋友和同事中的口碑,都是令人敬佩有加的。他的这种做事为人,让我想到了大地成熟的谷穗……</p><p class="ql-block">一年之后,我的第二本散文集《福地》出版,他更加高兴,又提笔写了《从老家到福地一一评孙天才的新作》,那其中有深刻的文学分析,也有高屋建瓴的思想见解。当然,也不免说了许多欣赏、赞美的话。也是情之所至吧,他还写了一幅四尺书法相赠:与君相识三十年,勤勉笔耕未间断。终有一天成大器,锦绣文章震文坛。此后,他还写了《孙天才的人品与文品》《悲欣交集的生命之美一一读孙天才新著&lt;亲戚&gt;》等文章,倾注了一个长者对一个后学的深情关爱和殷切期望,令人感动不已。</p><p class="ql-block">说实话,面对着高老师这样高的期许,我是有心理压力的。他爱自己的学生,并有如此高度的评价,我理解他的心情。但我毕竟是一个业余作者,天地之大,人物之众,杰出者如树林,如群峰。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我可能只是刚刚跨进文学的门槛,又受学养年龄环境诸多条件限制,要说什么大器是万万不敢承当的。只管耕耘,不问收获,顺其自然,沉稳静默,就像一条河一样,流到哪里就到哪里吧。河道有九曲十八弯,但河水总归要向前流去……</p><p class="ql-block">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仅以此文,悼念和缅怀尊敬的高坊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