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恰乘春风起,观课议课启新思——葛源小学“核心素养导向的观课议课”共读活动纪实

心沐于红 青胜于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深化教师专业成长,推动书香校园建设,近日,葛源小学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沉浸式共读共写”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活动以《核心素养导向的观课议课》为共读书目,通过阅读、思考、分享与对话,引导教师从“听课评课”向“观课议课”转变,为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p> 共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观课议课》 <p class="ql-block">  春光无限好,教师们围坐在一起,专注研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观课议课》,围绕书中核心问题展开深度阅读。笔尖沙沙记录思考,每一页的共读都凝聚着对教育实践的追问与反思。</p> 共写阅读感悟 <p class="ql-block">  阅读渐深,教师们沉浸在共读共写中,书页上记满了教师们的思考与体会。</p> 共谈阅读收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志宏老师分享:通过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观课议课》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我认为听课只是一种带着眼睛看耳朵听的传统方式,比如观察授课教师的板书,看授课教师的状态,听教师的授课语言。而观课不仅要带眼睛看耳朵听,还要用脑子想,要去思考,思考讲授人在遇到某种情境时,或者某种情况时,他是怎么处理的?思考当我们在讲授时碰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要把自己带入进课堂之中。而议课也不仅仅是对讲授人提出他的问题,而是要尊重讲授人,帮他发现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实现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的的转变,主要从三点出发。一要以学论教,我们要以学生的角度去看待这节课堂,以学生的状态决定教师的状态,以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们要观察学生的情境和活动,深入学生中,去观察这节课。二是要针对问题现象,而不是针对人。要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认识不足并加以改进。三是要平等对话,我们要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察点,一起合作,共同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玉玲老师分享:首先,我认为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观课议课侧重于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听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注重自我反思与改进。我们不再是单纯地去评判一堂课的好坏,而是深入思考这堂课对自己的教学有哪些启发,自己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将这些收获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相反,听课评课则侧重于对教师教学内容效果的评价,更多地关注该教师的进步情况。我们会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指出其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从听课评课转型为观课议课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第一、要保证教学的真实情境。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我们才能看到教师最真实的教学状态和学生最真实的反应,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第二、要有自己的思考。我们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而听课,而是要带着思考去听课,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思。第三、要有观察对象的改变意识。不能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教学问题。第四、带着问题和目的去听课,提前想好针对哪个环节去评估侧重点。否则,可能会出现一堂课听下来虽然听到了很多东西,但到了评课时却没有什么特别能评价的环节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实际的评课过程中,有些老师往往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比如环节、板书、提问等方面。例如,指出时间安排太紧凑,学生的提问太杂太碎,学生不易接受等。我觉得如果我们在评课时能够加上自己的想法,自己去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然后再去评议哪种活动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就会更有收获。这样不仅能帮助授课教师改进教学,也能促进我们自己的专业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认为,在这些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带着目的去听课。在课前我们可以关注本科的教学目标,看一下教师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以及以怎样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也可以关注教师的教学环节,比如之前教研听的一堂课当中,我就关注到教师的不同诵读方式,观察哪一种诵读方式效果最好。当时有一个小组的集体诵读,我就在观察几号学生读会更好一些。最后还可以从教学评价的目的去观察这堂课,看一下怎样的评价语能够达到最好的语言效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官二红老师分享:观课就是研究“主题”,一堂课,即一个广阔的世界,而通往这个世界的路成千上万,这成千上万的路,也就是“主题”。观课的第一步就是主题选择。这让我想起了老师们平时上课,他们总想做到面面俱到,一节课选择了很多的主题,这反倒让我们的主题不够突显。相反,我们只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做好了就是一堂成功的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如何确认主题呢?可以采用框架性主题和专业性主题。说的通俗一些就是:观课要有目的性,我们可以从教师的层面来看“教师的提问对于学生素养的提升有效吗”,“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有效性如何”。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状态如何”,“学生的合作学习如何”。纵观平时的教研,我们只会看这个老师上课的状态是否激情饱满,上课的流程是否顺畅。看似激情四射,实则表面热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共读,让成长有声。这次共读不仅是一场理论洗礼,更是一次教学观的革新。从‘评判’到‘共建’,从‘旁观’到‘参与’,我们将带着书中的启示,走进每一间真实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光不负赶路人,葛源小学的教师们正以书为舟,以思为桨,驶向教育更深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编辑:李泽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审核:顾翠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签发:付灵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