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服务岂能“停产”?

三毛兄

<p class="ql-block">  前天。有市民向我反映,在银行柜台前,因儿子结婚需要几千的人民币纸质块票。用于喜庆红包,但被告知无法提供。为什么呢?说是纸质块票已经停产。但在外面,却有"黄牛"表示随时可以弄到,崭新未开封,要多少有多少,但每一千要40到50元的“辛苦费”。小额纸币如此流通乱象,让人不禁质疑:人民币(非纪念币)怎么陷入了“钱买钱”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  货币供应本应是银行为大家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央行作为"人民的银行",理应确保货币流通有序。但主流渠道无法满足市民对小额纸币的需求,而民间却形成灰色交易市场时,这已不仅是服务缺位,而是其职能的失守。手续费的出现,暴露出货币流通体系的"蒙太奇"。</p><p class="ql-block">更深层看,这种供需失衡折射出服务思维的僵化。以"停产"为由推诿,实则是对民众需求的漠视。一元硬币因携带不便、易丢失而遭冷落,这本该促使服务者优化供给方式,而非简单逼老百姓就范使用硬币。当公共服务不能与时俱进,民间"替代方案"就会趁虚而入。</p> <p class="ql-block">  便民服务贵在"便"字。解决之道在于“应”字,科学测算小额货币需求方向,合理投放,宣传引导。</p><p class="ql-block"> 货币流通是经济生活的毛细血管,任何"断链"都会造成民生阵痛。当老百姓为换取几张块票而额外付费时,损害的不仅是钱包,更是对银行对公共服务的信任。唯有让便民服务真正"心动”起来,才能杜绝这种荒诞的“钱买钱"的冷笑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