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广场盲视症</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没有这样一种情景:明明置身于熙熙攘攘万人广场中,仍然只看见面前的几个熟人,互相侃侃而谈,不论多少人围观,不管有没有人围观,你们仍然高谈阔论旁若无人,你们仍然感到只是在小客厅沙龙说话,对一大圈吃瓜围观者视而不见感觉不到,因为你们反正不认识“所有人”下意识会忽略所有的听众。</p><p class="ql-block"> 姑且先把这种症状称为“广场盲视症”。</p><p class="ql-block"> “广场盲视症”的病因是某种多巴胺过量分泌,或叫做存在感和表达欲旺盛,人之常情。</p><p class="ql-block"> 这个比喻,就是说我们的朋友圈或者微信群,或此类交互式社交媒体。</p><p class="ql-block"> 据说今天的朋友圈人数可达数千好友,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微信群大的也有一二百人规模。</p><p class="ql-block"> 大圈和大群,不论是单位的,营销的,社会的,朋友的性质,大到一定规模,客观上大多数成员都是生人,或半生不熟的人或关系,因为任何人能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都是个位数,这是大规律。</p><p class="ql-block"> 尽管大型朋友圈可以利用“分组可见”或“指定不可见名单”单向屏蔽,但是总免不了随意说的话让不认识的生人听见。就好比戴着扩音喇叭说话忘记了关开关,听到的只会默默地听到,你也不知道谁听到。</p><p class="ql-block"> 有的群人数很多,总有几个特别爱讨论爱辩论爱争辩的积极分子,每天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争论各种芝麻西瓜大大小小的议题,且不论这些议题值得不值得消耗他们过剩的芳华精力,有一点是肯定的,时间一长,这几位积极分子就逐渐忘记了他们是在千人百人的“广场”上表演摆龙门阵。所有人都不露面不吱声地在默默地聆听,或都能听到。也可以完全不露痕迹地把谈话打包转遍地球,只需几秒钟动动手指。我们不妨再脑补一下:假设这群里圈里的群友都整整齐齐排排坐在台下会场,一本正经望着你如倾听报告一样,像领了入场赠券来看你们几个人演话剧,你们几个“辩手明星”还能如此神气活现吗?</p><p class="ql-block"> 你不能指责绝大多数圈内朋友或群友都是老谋深算世故的潜水员,因为大家互相之间根本不熟悉甚至不认识,那些平时不做声的人只是理智正常的人,不会在大街上胡乱喊话。自愿入圈或入群是为了分享综合信息,这个动机是群友的友谊和自然权利,群友圈友的分寸素质个人自负,也要自觉承担遵守群圈的契约规矩。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很容易被表现欲所忽视:<b>互联网虽然没有言论门槛,但是有限范围的私人非正式交流和面对无边界公众(有被传播可能)说话的性质和担责是截然不同的,这是私密和公开的区别。</b>就比如你写篇文章投稿发表和随意闲谈记录不是一个东西,尤其是带个人主观的言论,群聊天记录不就是精准的笔录吗。圈和群真的就跟大街和广场一样,完全是圈和群的名字给了你错觉,下意识以为他们都是“圈内人”。</p><p class="ql-block"> 这些比较爱说话爱讨论的人,尽管参加讨论也是积极的学习方法,但当知识表现欲望大于知识接受欲望时,往往表现为所谓的“广场盲视症”。不管他们其中是不是包含表现欲强的人,时间一长,即便得不到满足的回应喝彩,再强的表现欲也会冷却,但丝毫不妨碍获得存在感,兴趣恐怕还是在“辩论欲”上。</p><p class="ql-block"> 再进一步探究,在“广场盲视症”的人之间,其实辩论的目的极少甚至从来都不专门为了辨明和求证真理或真相,说难听点几乎百分九九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争个输赢,或者死活不愿意认错服输,不愿意丢面子伤自尊心。你替对方想想:那么一大圈人看着,怎么能服输认错呢?反正网上不是课堂,没有老师打分判及格——你凭什么就对,我凭什么就错?</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教训:活了一辈子才弄懂一个简单道理,即便参加讨论,为什么千万不能指出或纠正别人的错误,即便商榷都不行。因为他不论你了不了解,不论生人熟人,一旦不需要见面礼仪和矜持,在虚拟空间里往往本能地打回原形,他很可能根本不是在这一件具体事情上与你相左,是他与你根本不在一个逻辑背景和轨道上,或者说与你根本不在一个维度,所以你要多管闲事只能自己惨败。这恐怕就是道与器的关系。道不同不相为谋,世间所有的大小纷争都是道的撕逼,所以永不得安宁,更何况你与你的熟人朋友,尽管你后背发毛也无可奈何,只能怨自己从前没了解他。</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还会遇到以下情况:几十年的老熟人,转发的东西层次让你意外。为什么四十年,五十年的老熟人,暴露的认知甚至会忽然让你浑身发麻,至少在你的角度感到意外,还不便评说,原因是过去的几十年你们都在有一种叫礼教的虚伪面纱下相敬如宾,彼此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对方,互相没有机会暴露观念立场,彼此全都是在场面上,酒桌上,面子上,面具上,关系上接触,都隔着一层面子的外壳。</p><p class="ql-block"> 但是进了朋友圈往往就不一样了,各自很容易原形毕露,即便是什么都不说,就算只转发,更暴露眼光和品位和立场。赞什么不赞什么,更暴露他瓶子里有几斤几两。这也是一种广场盲视症的症状。病因也是忘记了朋友圈是拆掉了面子礼教的篱笆的,是懒得戴面具甚至凭本能好恶裸奔的。就好比在室外也忘乎所以脱了裤子一样,或者自己以为“可以不穿裤子”,至少认为裤衩也算正装。——因为他在圈里看不到不说话的人“穿的是什么”或更看不懂人家为什么“穿这个”也就不知道自己“穿的”是什么档次。这大概就叫残酷的撕裂不相信交情和外套,人有个无法假装的特性,装得了穿戴绝对装不了灵魂。你真不怕在这些很可能藏龙卧虎高手林立的陌生的“熟人”面前班门弄斧吗?</p><p class="ql-block"> “广场盲视症”的病因是历史的惯性,几千年场面上的社交礼仪在物理见面的环境里根深蒂固,见真人一定得穿戴齐整面具戴好,但是一旦电子信号穿透物理的门窗和墙壁,还真一时习惯不过来,或者说心理上老是残存下意识的惰性,眼睛视野里看不见的黑压压广场没有既视感,很容易被忽略。</p><p class="ql-block"> 这是个不小的事情,从前你扯着嗓子喊也不过家门口几个人听见,今天如果完完全全在众目睽睽下裸奔,你怎么知道那么多眼睛耳朵都会有什么人,就算没有危险你怎么知道不会有人捂嘴笑你,而且可能以光速度传播天涯海角。在同一个视听共享圈范围内会出现不同认知层圈的各自裸奔,是现代网络双向传媒不曾预料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理性的人从来不会在大型圈群里随意发表不成熟言论,甚至不启用朋友圈功能,非常可以理解。只加好友完全不影响私聊交流。一棍子打死群交流也不现实。群交流的信息带宽和思想百花齐放正是今天传媒的优势。发挥群圈的积极作用完全在于群友自己度量。这是我们今天面对千年未有的社交工具的新课题。人类社会是复杂的,大呼隆的圈子里种种问题难免客观存在。</p><p class="ql-block"> 不是不赞成网络交流,也不是否定群和圈的形式。网络技术革命的最大的利好就是及时便捷交流,科技进步带来千年利好,科学运用才是正解。从前要组个沙龙聚会要约人选日子车马劳顿还说不了几句话天就黑了,哪能与现在比。只是我们别忘了沙龙的十六字要素:“志同道合,知根知底,臭味相投,旗鼓相当”那才是再好不过的圈圈。</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智慧经得起广场裸奔,但是绝不会广场裸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 6初稿 2025 4改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