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采风】阅读散文《擦亮都市的眼睛》,分享作者对东湖治理后焕然一新的感受

江城苏剑

在《擦亮都市的眼睛》这篇散文中,作者将东湖比作“武汉的眼睛”,这双明亮的眼睛,见证了武汉东湖从曾经的污染严重,到如今经过治理后焕然一新的变化…… 平日大多忙在武汉,城里去来就像清晨散步一样,听说今天去汉口,司机就知我想走东湖线。自卓刀泉北角一出口,入眼飞来一湖碧水,大风一呼,花飞浪涌拍岸有声,小风一来,水波轻扬如丝如绸。那条湖边公路似劈在半山半水之间,蛇形般向前游动。<br><br>湖边几只水鸟踏浪有声,起起落落间似有意或无意地追逐,一不小心抖落天空几朵云彩。远方的湖面天水浑然一体,蒙眬中藏着令人捉摸不透的美。我将玻璃摇到底位,为了这风,也为了这景。司机轻轻地扭开收音机,几首威尼斯小曲随风流动,思潮随着优美的旋律波动。<br><br><br>一晃就去了几年,那时大儿子在武大本科就读,住在临近北门的湖滨宿舍,与东湖仅一墙之隔。那年夏天,去武大办点事,顺路去看看儿子,不想,还没走近校舍,一股腥臭味扑鼻而来。校舍的门窗紧闭着,四周蚊虫乱舞,发霉的空气里透着死亡的信息。儿子拉我登上宿舍的平台,说让我吹一吹风。只见湖边丢弃物成堆,水面上浮着一层黑色污垢,夹杂着许多死鱼和一些小动物腐尸,那时的东湖像一个重病缠身的老人,在滚滚浊浪中痛苦呻吟。<br><br><br>据报载,联合国专家组在考查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时,既不看报表,也不看高楼,只须察看那个国家的通讯系统和交通枢纽,便依此评估出该地发展的等级。这有点儿像我国的中医脉理,用几个指尖一搭脉相,便能洞察患者的健康状况,至于御医给公主看病时的悬丝诊脉就更玄了。我想,要考察一个城市的现代文明,是否该去看看它的绿化和山水呢?全国仅以上海为例,首先美化了外滩,继而大面积的拆房植绿,逐渐使都市园林化,这样的规划战略已被定为一种模式向全国推广,确实令人振奋。<br><br><br>第一次看到市政府关于大力整治与净化东湖的消息,我时刻关注治理动态,时隔不几天就驱车穿插东湖一趟,她的每一个脚步都在我眼中,也在我心中。挖泥清污,栽花植绿,改湖水为江水的饮用之源,适量兴建一些富有文化特色的观光设施,开发水上多样性游乐项目,伴着磨山苍翠诱人的风景和知时的樱花节,一个全新而美丽的东湖,已向我们发出青春的召唤。<br><br><br>千秋岁月铸就大武汉辉煌的史话,九省通衢的大江,活化了古城的文明。如今,眼看一个个湖泊被高楼埋葬,都市体内活化的细胞在一个接一个地坏死,素有百湖之称的都市美誉不再,令人嗟叹不已。无山不秀,无水不活,只有明静的山和水,才给喧嚣的都市以永远的活力与灵气。每次临近水边,心情要多好就有多好,即便偶尔心情烦躁,也瞬间被水净化,平复中传来隐处的涛声。今年年初,卓刀泉北口的湖边,一时间挖掘机轰鸣,我不免心中发问,是谁又在蚕食东湖?为什么就容不下这点水呢?后来却是一场虚惊,那只是环湖治理系统工程之一。我深深地祝福,东湖幸甚!武汉幸甚!<br><br><br>阳春三月,武汉的风是柔的,柳是绿的,东湖的浪花飞扬着歌声。那天,陪光明日报的记者去汉口采访,虽说时间很紧,他却想看看东湖,沐浴一下这颗都市明珠的光辉。我们经鲁巷走湖心公路,并让司机放慢车速,我不时地引导记者的目光投向一些闪亮的景点。那天的天气很好,游人挺多,路边还有三三两两的外国游客。几个老外穿着鲜艳的泳装,在湖边做着下水前的肢体运动,听不懂他们欢乐交谈的内容,但笑声却没有国籍。记者禁不住要求停车,说只停一刻钟。他一下车就朝外国游客走去,一阵叽哩哇啦的甚是投机。记者告诉我,那个老外伸出拇指对他说,东湖美极了,她就像武汉的眼睛,让他看到了现代大都市发展的文明。<br><br><br>记者在湖边不停地拍着风景照,还拉我一起合了影。那天的东湖很热闹,有游泳的,有散步的,有携家小划船的,也有带情侣跳伞的,情绪一高还可来一下蜻蜓点水的刺激。我俩仰卧于湖边的青草坡上,放眼苍穹,抚摸大地,一时间三位同归一体。我对记者说,我们不妨将东湖作杯,用白云来调酒,如此情调能否高歌一曲?有酒就有兴,有兴即有诗:<br>天上白云过,湖面轻舟来。一笑惊鱼雀,与尔齐开怀。<br><br>在接近梨园的湖边,挂着一条醒目的横幅,那是杭州西湖集团在领衔治理与建设东湖综合治理工程,我一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假如有一天,东湖如与西湖在遥相呼应中齐名,那么,她不仅会照亮武汉人的生活,更照亮武汉的历史。<br><br>作者简介:陈本豪、中作协会员、音乐家,籍贯武汉江夏。已出版散文集三部,纪实文学集七部。长篇纪实文学《京剧谭门》全四卷,被列入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参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荣获第八届湖北文学奖。由选择来诠释与宽博他的含义,则有待未来时空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