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起上学,我们这些70年代及以前的人,上学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很多孩子考不上初中就回家了,有的小学没毕业就回家干活去了。那时候不上学是正常的,不影响未来的发展。</p><p class="ql-block">现在不上学却变成了问题症状的呈现。上学不仅是孩子的事情,更成了家长的需要。家长需要孩子有学上,有好的工作干,学习成了一项任务,而不只是个人的需要,孩子的学习很多成了给家长学的。比如,我孩子上初中时,对我说:“我上学不是给你们学的吗。”我说:“你学习你受益,怎么是给我们学的呢?”“不是给你们学的,你们比我还着急。”这让我感觉很惊讶,由于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关注,让孩子认为是给家长学的,从那时我就逐渐放松了对孩子学习的要求。</p><p class="ql-block">孩子上小学时,有时感冒不想上学,我觉得这点小挫折还克服不了,经常连拉带拽的拖着他去上学,弄得孩子大哭。后来听同事说,他孩子生病后,不想上学就不去,在家歇着,他们父子关系非常好。这对我是个启发,孩子再生病时,说不想去上学了,我说:“你在家歇多长时间?”孩子说半天,下午便按时上学去了,再也不因为长病不上学而发生冲突了。</p><p class="ql-block">孩子上初中时,军训了两次。初一军训了三天便说腿疼,参加不了军训了,让我给他请假,他的班主任还亲自来看望他,他幸福的在家待了好几天,军训结束后正常上学去了。上初三时军训了两天,又说腿疼,此时我感觉有猫腻,但没揭穿他,也给他请了假,在家歇了几天,然后正常上学了。上高中、大学时军训,住校,也照样坚持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孩子高一的暑假到省城上辅导班,最后一天考试,他打电话要求接他回去,不想参加考试,我同意了。和他一块去的同学听说他不参加考试,也要求早回来。同学的家长觉得这么点苦吃不了,怎么能过高考的坎,要求让孩子参加考试。为了尊重孩子的需要,不给孩子增加压力,我最终还是选择去接他,当然孩子的同学也一块回来了,并没有影响他们参加高考。</p><p class="ql-block">孩子在高三时,早晨骑电动车上学时和另一个电动车撞了,碰的头疼,在家歇了一天。有一天晚上打电话告诉我,说和老师发生了冲突,自己提前从学校里出来散散心,我一律允许,休息完后正常上学。</p><p class="ql-block">孩子在上学时经历了很多次不上学、在家歇一会儿,我按孩子的要求满足了他的需要,让孩子心理有一个放松的过程。孩子顺利的度过了初高中。</p><p class="ql-block">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对学习充满兴趣的,孩子在刚背起书包上学时是多么快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孩子上学成了痛苦的事情,甚至不能上学。这需要我们家长反思,我们家长是否把自己及学校、社会的压力都转嫁到了孩子身上,让孩子不堪承受。孩子在学校里如果被同学欺负了,我们是否及时知晓,和老师沟通,让孩子在受到欺负时想到父母这座靠山。孩子出现不上学的问题时,我们是否允许孩子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自我保护。</p><p class="ql-block">孩子不上学,症状表现在孩子身上,问题的根源与亲子关系有关。如果家长好好学习,懂孩子的心理,情绪稳定,允许接纳包容孩子。无论孩子能否完成学业,让他的心理健康不受太大的影响,孩子就能够独立自主的生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克富:“拒绝上学(厌学)专业门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月12日的“东方时空·记者调查”关注的是“拒绝上学门诊”:北京儿童医院自去年6月起,在原“心身医学科”的基础上单独分出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门诊开设一个月,接诊近一万人次,现在“一号难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医院开设“拒绝上学门诊”不是什么大事,全国各地好多医院早已经开设多年,但这事经由CCTV播出,尽管时间不足十分钟,但我们一定不能小看,因为它代表着主流的声音,引导着整个社会关注的方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践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观点整理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拒绝上学不是一种疾病。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不管哪种心理问题导致功能受损,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拒绝上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群体上讲,拒绝上学的孩子以初一和高三最常见,其次是初三和高一。以焦虑、抑郁多见,大多伴有躯体化症状,还常共病强迫;其程度一般已经中度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何心理障碍都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全球17.8%的儿童青少年存在拒绝上学及相关问题。我国儿童心身医学科的普通门诊中,有20-30%的患儿有拒绝上学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物、心理、家庭、社会,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了孩子拒绝上学的行为。突然遭遇这种情况的家长往往手足无措,他们对孩子未来的期待和无法跟上同龄人脚步的焦虑,成为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克服的。需要帮助父母们把期待调整回到合理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全家都以治疗孩子拒绝上学的问题为中心,孩子的心结可能越来越解不开,建议家长不再选择关注上不上学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个治疗是一个持续积蓄力量,小步上台阶的过程,叫作行为激活。常用两个表:“身心治疗家庭计划表”用于孩子一周七天的活动,父母与孩子约定进行以文娱活动为主非课业学习;“行为观察记录表”则是记录孩子作息、服药等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父母总是关注大进步但忽略了小进步,其实守住小进步更重要。在门诊上更多的是让家长朋友们放下对孩子返校的执着,因为一旦有这样的期待,就会影响到当下的进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受治疗的孩子,在一段时间以后,一般都会获得动力,尝试重回校园,但有一半的孩子会再次退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门诊上看,有1/3的孩子可以返回校园或进入到一种过渡状态;2/3的孩子需要进一步干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上学被视为绝对正确,离开校园的孩子就会面临更大压力。实际上,拒学的终点是重新找到自我延伸的方式,重要的是帮孩子找到那个被卡住的结,从中突破,再次出发。即便不能返校,人生仍会继续。无论结果如何,对于在困境中努力摸爬了一遭的孩子,都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独特礼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明天起,我拟对以上观点尝试给出解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