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穿越千年的泥土之歌 | 中国陶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今天在“中国陶瓷博物馆”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温度,那些曾被匠人指尖摩挲的陶土,在火与釉的淬炼中涅槃成惊艳世界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区的“元代青花牡丹纹梅瓶”在射灯下流转钴蓝幽光,苏麻离青料晕染的层次如宣纸上晕开的水墨。</p><p class="ql-block">🕰️时空长廊里的文明密码。</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人面鱼纹盆藏着先民对生命的图腾,东汉青瓷四系罐的原始青釉里萌发着瓷器最初的呼吸。当看到北宋汝窑天青釉洗的冰裂纹在放大镜下舒展成星轨,突然懂得宋徽宗“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执念。</p><p class="ql-block">此刻看着手机里几十张展品照片,突然想起《考工记》那句:“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这些穿越时空的器物,何尝不是中国人对天地光阴最诗意的丈量?</p> <p class="ql-block">瑶里古镇位于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地处皖赣交界处,是一座融合了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的千年古镇。</p> <p class="ql-block">瑶里古镇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东部,地处皖赣两省交界处,被誉为“景德镇陶瓷发源地”,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古镇群山环抱,河流穿镇而过,生态环境优美,是融合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的千年古镇。</p><p class="ql-block">瑶里古称“窑里”,因唐代以来陶瓷业兴盛得名,后取谐音“瑶”(美玉之意)赋予诗意,改名“瑶里”。 </p><p class="ql-block">-“陶瓷文化”这里是景德镇古代制瓷原料的重要产地,高岭土(制瓷关键原料)即发源于附近的“高岭村”,古镇至今保留古矿坑、古窑址等遗迹。 </p><p class="ql-block">- “商贸重镇”明清时期,瑶里是徽商古道上的繁华集镇,徽派建筑与赣北文化交融,形成独特风貌。</p> <p class="ql-block">【瑶里慢时光】🌿</p><p class="ql-block">陪父母在山水里散步</p><p class="ql-block">看河岸两侧的生活剧场~~</p><p class="ql-block">“牵着爸妈的手走过瑶河石阶, </p><p class="ql-block">看日光把笋干晒成金黄,</p><p class="ql-block">看上游妇人捶衣、洗菜,</p><p class="ql-block">看穿汉服的姑娘们举着油纸伞,打卡拍照,</p><p class="ql-block">看下游孩童踩水花,竹篮捞起小鱼虾; </p><p class="ql-block">看小店中柴烧的茶杯,墙上写着“每个窑变的纹路,都是山火写给泥土的情书。”</p><p class="ql-block">这里时光很轻,幸福很满,瑶河知道所有关于家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南昌、九江、上饶三市交界处,南宽北窄,形似葫芦。(夏季)面积可达4,125平方公里,容积约260亿立方米;枯水期(冬季)面积缩小至约500平方公里,形成“草原湖泊”景观。水系连接: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流,经湖口注入长江,是长江重要调蓄湖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 **候鸟天堂** </p><p class="ql-block">鄱阳湖是全球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每年吸引约60万-70万只候鸟栖息,包括**白鹤、东方白鹳、白头鹤**等濒危物种,被誉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p><p class="ql-block">2. **生物多样性** </p><p class="ql-block">湖区内有400多种鱼类(如长江江豚、中华鲟)及丰富的水生植物,是长江江豚重要栖息地。</p><p class="ql-block">3. **国际认可** </p><p class="ql-block">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1992年),并纳入“全球重要生态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空蓝得像是被湖水洗过,</p><p class="ql-block">全家人在"候鸟天堂"解锁了N种快乐模式🌿</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同踩着幸福的节奏</p><p class="ql-block">在候鸟翅膀划过的弧线里</p><p class="ql-block">收藏整个春天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南昌八一广场是江西省南昌市的核心地标,也是中国重要的红色文化象征之一。这里也是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高度53.6米(象征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凌晨5点36分)塔顶为花岗岩雕刻的汉阳造步枪与红色军旗,塔基刻有叶剑英题写的碑文,塔身四面嵌有“宣布起义”“攻打敌营”等花岗岩浮雕。</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南昌红色精神地标:作为“军旗升起的地方”,象征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起点,承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八一广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南昌城市精神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绳金塔”是南昌市标志性古建筑之一,始建于唐代天祐年间(904—907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据传建塔时,工匠在地下挖出一铁函,内有四件宝物:金绳四匝、古剑三把、金瓶舍利三百粒,以及刻有“驱风、镇火、降蛟”铭文的竹简,故得名“绳金塔”。历史上多次损毁与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修**,2000年前后经过大规模修缮,恢复了唐塔风貌。</p><p class="ql-block">塔身为七层八面楼阁式砖木结构,高约50.86米,飞檐翘角,每层檐下悬挂铜铃(共56个),风吹铃动,清脆悦耳,故有“金塔钟鸣”之景。 </p><p class="ql-block">塔顶为鎏金葫芦形宝顶,寓意吉祥,阳光下金光熠熠,成为南昌古城的象征。 </p><p class="ql-block">塔身铭刻“水火既济,坐镇江城”八字,相传为镇城风水之宝,寄托古人祈愿南昌免遭水火之灾的美好愿望。绳金塔被视为南昌的“文脉”所在,历史上不仅是佛教圣地,更承载着城市防灾祈福的文化功能。 </p><p class="ql-block">每年秋季举办的“绳金塔庙会”(9-10月)是南昌重要民俗活动,汇聚非遗展示、美食、戏曲表演等,吸引大量游客。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江西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江西省博物馆是江西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展示江西历史文化、自然遗产和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馆藏文物约10万余件,涵盖青铜器、陶瓷、书画、玉石、革命文物等,尤以 “江西古代青铜器、景德镇瓷器、红色革命文物”为特色。 </p><p class="ql-block">代表性文物:商代 “伏鸟双尾青铜虎”(镇馆之宝) 元代 “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全球唯一有明确纪年的楼阁式谷仓) 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 “青铜器”(见证“青铜王国”辉煌) 宋代的“黑釉木叶文盏”(树叶脉络与泥土的“烤”验)还有井冈山革命时期的 “红色文物”。</p><p class="ql-block">第一个陶瓷展厅 我们听讲解员娓娓道来的“陶”和“瓷”的历史演变,受益非浅。江西省博物馆以“讲好江西故事”为使命,既是历史文化的守护者,也是现代公众教育的创新平台,是了解江西的必访之地。</p> <p class="ql-block"> 滕王阁,为南昌市地标性建筑、豫章古文明之象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江南洪州都督时所修,现存建筑为1985年重建景观;因初唐诗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闻名于世;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湖北武汉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西江第一楼”。</p><p class="ql-block"> 滕王阁主体建筑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为三层带回廊建筑,内部共有七层,分为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及阁楼;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高3.5米。2004年,包含滕王阁在内的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旅游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为第五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p><p class="ql-block">门票50元,如果说能背诵《滕王阁序》可以免门票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跨出南昌的城门向西北行进,中原古城许昌跃入眼帘。目前许昌的“DL”超市(胖东来)已然成为新的城市地标。步入这个商业奇观,目之所及尽是摩肩接踵的盛况——汹涌的人潮在货架间奔流,顾客们或踮脚张望,或驻足比对,生鲜区的玻璃冷柜映着挑选食材的专注脸庞,无论是哪个区域人们都无缝衔接。每个收银台外蜿蜒的长龙与补货推车的轨迹交织,整个空间沸腾着生活气息,奏响市井烟火的交响诗。</p> <p class="ql-block">这座以三国基因铸魂的城池,沿着1800年前曹操迎汉献帝建都的轴线生长。护城河环抱的瓮城内,三重檐阙式城门如青铜甲胄凌空,门洞下深嵌的车辙印痕,恍惚有铜雀春深的马蹄声传来。(▲建筑暗喻:城楼设计取自汉代阙楼与魏碑书法,每块青砖皆刻有《短歌行》残句)</p> <p class="ql-block">当暮色浸染谯楼,灯火霓虹列阵在夜空排出的星空中,这座用数字技术重新编译的古都,用商业规划的城池,正将建安风骨写入当代人的文化基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