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2日上午9点,我们从古堰画乡旅游度假区的画乡景区出发,乘坐画舫渡过瓯江,抵达北岸的堰头村,探寻那承载千年历史的通济堰遗迹。</p> <p class="ql-block">堰头村,因坐落于通济堰堰首水口而得名。村庄依山傍水,背靠连绵起伏的山峦,面朝潺潺流淌的溪流,与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通济堰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与自然风光。作为4A级景区“古堰画乡”的核心区域,这里流水潺潺,古樟成荫,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的游览步道前行,高大的古樟树在路旁洒下片片绿荫,那挺拔而优美的身姿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拍照。堰头古樟树群堪称华东地区最为壮观、树龄最长的千年古樟树群,现存10棵,均为一级保护古树。其中,最古老的树已有1500年的历史,最大的胸径达2.64米,堪称自然界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这棵古樟树又被称为“舍利树”,其树干中空,可容纳数人。它曾多次遭受雷击与火灾,却奇迹般地存活至今,因此被民间尊称为“舍利树”。这棵古树不仅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更成为了村庄历史与文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通济堰,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是一套由拱形大坝、通济闸、石函、叶穴、渠道、概闸及湖塘等组成的大型水利灌溉系统。拱形大坝为世界首创,全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最初以木筱构筑,至南宋时改为石坝,并以铁水灌注石坝缝隙中。通济堰自流灌溉着碧湖平原约6万亩良田,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瑰宝。2001年,通济堰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它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通济堰旁矗立着何澹的雕像。何澹(1146-1219),字自然,南宋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即副宰相),观文殿学士,赠少师。开禧二年(公元1205年),他奏请朝廷调遣3000名士兵,疏浚通济堰,开凿洪塘,并将木筱堰改为石堰。正如清《丽水志稿》所言:“梁詹南二司马创始于前,宋参政何澹垂久于后。”</p> <p class="ql-block">堰头村的古民居,斑驳的墙面与屋脊散发着浓厚的年代感,吸引了众多画院的学生前来写生。这些古朴的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沿河边返回码头的路上,沿途修建了许多供游客休息和打卡的景观,风景宜人,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中午12点左右,我们结束了对古堰的游览,返回画乡。古堰与画乡,两个古镇各具特色,一个古朴神秘,一个山水如画,仿佛从画中流淌而出。江南从来不乏古镇,但在我眼中,藏于浙江丽水的古堰画乡才是真正的水乡。它遗世独立,不张扬、不喧闹,宛如现实版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画乡,踏上前往下一站——丽水仙都景区的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