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沧源县的翁丁村及其周围村落,在1950年前一直处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阶段。此后,虽过渡到现代社会,但留下了很多原始社会的印记,因而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h1> <h1> 入寨门,沿木栅栏护着的石块路,进入寨内。</h1> <h1> 寨内的建筑,全部是干栏式茅草房,有着佤族传统建筑的显著特点:屋顶两侧的垂脊上伸,形成交叉,也叫“叉叉房”。</h1> <h1> 分两种建筑形式。一种是屋顶很矮的单层椭圆型房屋,单身成人、成年未婚和孤寡中老年居住。</h1> <h1> 另一种是上下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畜,普通家庭住的。</h1> <h1> 还有个规矩:新婚的夫妻要在单层的草房住满3年后,才能搬到两层楼的房子里。</h1> <h1> 这里,保留有原始的图腾崇拜、神林祭祀和旧有习俗,下面一一分享。<br> 木鼓,佤族视为通天的神器,敲响木鼓才能和神对话。每个佤族村寨都有木鼓,建有木鼓房。下图是寨中间的木鼓房。此地不许女士进入,也禁止随意乱敲木鼓。<br></h1> <h1> 木鼓房旁边那座宽敞高大的建筑是佤王府。</h1> <h1> 清光绪年间,清政府封这里的班洪佤族头人为“班洪土都司”。民国时期,又修建了“班洪总管府衙”。这座房子就是参照当时的班洪王府修建的。</h1><h1> 府内有佤王的宝座和枪械架等,</h1> <h1> 刀叉剑戟,尽显王者的气势和威严。</h1> <h1> 寨桩是佤族的图腾崇拜,位于佤王府的右侧,寨中央的打歌场。<br> 用龙竹制成的幡杆,顶部有两圈竹篾做的刺状饰物,用以避邪。篾圈下面,一尺长的木船,代表着一帆风顺。其下,有一条木鱼,表示年年有余。预示着全村风调雨顺、万事大吉。<br> 挂一条五尺长的白布幡,这又容纳了小乘佛教的礼俗。<br></h1> <h1> 女神桩,女神崇拜的图腾,佤语称“司岗耶里”。<br> 上部是神桩的头部,双手高举,头、鼻、口突出。下面的身体,有很多图案符号:圆点为天上星星,斜纹是山川与河流,牙形图案代表果实和丰收,最下端的横竖条纹寓意用于与天神对话的木鼓。<br></h1> <h1> 这里最血醒恐怖的习俗就是 “猎人头”祭祀(现已禁止),人头桩就是当时保存人头的地方。<br> 砍的是胡子特别多的外族(姓)人的人头,皮肤白和胡须密的人头最好。佤族人认为,这种人头的血滴在谷种上,种出来的谷子会获得丰收。</h1><h1> 据50年代民族工作队调查,佤族村寨中人头桩最多达170多个<br></h1> <h1> 佤族的图腾是牛。村寨内,木桩、神树及重要的建筑墙上,随处可见挂着的硕大牛头骨。挂牛头骨是财富的象征,连佤族房顶的造型也和牛角有关。</h1> <h1> 村南的山上,有一片树林,树干需要几个人合围,被视为神树。树下是村寨里祭祀、占卜等活动的地方。</h1> <h1> 下午2点半,拉木鼓祭祀的旅游活动在树下开始。村民们跪拜在神树周围,主祭人“魔巴”面对神树,口念咒语,抽刀杀鸡,再将鸡挂在木鼓上。村民们分成前后两队,拉着拴在木鼓上的绳子,将木鼓一路拖到村寨的广场上。</h1> <h1> 主祭人“魔巴”。</h1> <h1> 翁丁村现由一家文化旅游公司承包经营,不少原住民担任了景区解说、消防安全、游客服务等项工作。</h1> <h1> 2021年2月14日(年初三)寨内失火,烧毁104间房屋,只剩4、5间幸免于难。重建后,于2022年12月28日开放。<br> 为消除火灾隐患,每天下午2点,数只喷水柱向村内的茅草房顶浇水。<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