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心得

伏羲师范

<p class="ql-block">熊老师读连环画高尔基三部曲心得:</p><p class="ql-block"> 看完《李敖的七彩人生》和《德兰修女》,觉得这两本书有点索然无味。影响了读书的状态。李敖吧,虽然有骨气,但是跟鲁迅先生比起来还是太快意恩仇了,一生中12个女人(这本书重点讲了七个女生)个个貌美如花,几乎都是一见钟情,分分合合,觉得李敖的恋爱观有点太随意,太混乱,几乎没有什么坚持和执着,该来的来了,不该来的也来了。轻轻巧巧就背叛了同居三年的女友,跟一个把他重新捧成舆论红人的大明星结了婚吧,婚后生活一地鸡毛,十分不堪。</p><p class="ql-block"> 德兰修女则是一味地救助穷人,自己既没有经济能力,也没有家财万贯,好像只要正心诚意帮助穷人,上帝就给她创造好了一切条件。怎么就能成为“圣母”,总感觉写出来的这本书缺乏真实的力量。也许所谓诺贝尔和平奖也是西方人的阴谋,无论甘地还是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以及马丁路德金等人,都不过是阶J斗争的灭火器,只要是不反抗,不对资本反思的和平主义,都是资本吹捧,或者捏造的“偶像”。</p><p class="ql-block"> 另外两本书《实话实说红舞台》和《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一本是丑化江青的,一本是背叛理想丑化我党的,翻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不客观,更不辩证的自由派嘴脸。只能当引火柴烧了。</p><p class="ql-block"> 好书真不多,不看书终究心有不甘,正好新买的连环画《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本书到了,想看看被精炼后的名著会不会也没有味道。以前看过完整版,但是记不太清楚了,对高尔基经历的人世间的苦难印象深刻。今天再看,才看《在人间》十几页,就开始流泪。高尔基被破产后穷困潦倒的外祖父逼着去社会上当学徒自谋出路。当过店员,当过设计师的学徒,船员,也当过面包房的伙计等等,看到了生意人势利眼的嘴脸,也看到了雇员们相互倾轧又媚上欺下,而他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往往又是食物链的最底层,经常被老油条们欺负,或者冤枉,直至被老板开除。高尔基从小就看到市民社会里的人生百态,一次又一次发问,为什么好人总是没有好下场?所幸他流落码头的时候,反而是那些最没有保障的码头上工人们给了他温暖,把他推荐到船上当了船员。因为上过学认识一些字,遇到了爱听书的大厨,天天让高尔基给他读书讲故事。这个大厨也是个好人,不但经常维护他,在精神上也成为了他的启蒙老师。书上有民族英雄的故事,也有爱国主义的故事,大厨听故事会流泪,也让他更加确立了他的是非善恶观。</p><p class="ql-block"> 高尔基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对人世间的苦难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会越来越深刻。虽然坏人很多,好人也不少,他后来接触到地下革命者之后,更加坚定了人民立场。他也尝试着给一起做工的面包工人讲剩余价值的理论,讲是工人养活了老板而不是老板养活工人的道理。也带着工人一起造*反。</p><p class="ql-block"> 虽然连环画是儿童启蒙读物,也谈不上有什么文学色彩,但是作为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人性,以及极强的是非观,所以能量非常强大,很容易让读者跟着主人公经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且三红一创等红色经典,也基本都是真人真事改编,都是特殊年代里的典型人物跟命运抗争的故事,比那些胡编乱造的书可读性强,有营养,有能量!</p><p class="ql-block"> 高尔基童年时代就受到过歧视以及不公正的遭遇,他的外祖父和舅舅都很混蛋,舅舅为了争夺家产兄弟反目,最后还一把火把外祖父的染坊烧了。外祖母又笃信基督教,对他非常爱护。这样一正一反的对比,让他很早就对人性和善恶有反思。正是因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善的,才会在遇到不公正的时候选择反抗。联想到2班的很多孩子为啥感受力很弱,就更谈不上思想了,还是因为他们这一代经历的苦难太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不讲是非了,所以看三国也不会流眼泪,看红岩也不会对敌人的酷刑咬牙切齿,没有痛感的人,是多么没有生命力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