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西溪古驿道主脉之上,有一座石拱桥,名为"祈嗣桥”,祈嗣桥——这座承载着岁月密码的石拱桥,宛如一位静默的老者,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桥名“祈嗣”,源于清朝初期安坪人曾千秋的祈愿。彼时,为求子嗣绵延,他倾尽心力修建此桥。神奇的是,石桥落成不久,曾千秋便如愿喜得一子,且其子自幼聪慧,饱读诗书后考取功名,成为一方贤吏,这段佳话也为祈嗣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 这座石桥昔日风貌更胜今朝,两侧设有精美的护栏,桥头矗立着镌刻铭记的纪念碑。碑文由安坪学士张纳川执笔撰写,字里行间满是对建桥义举的赞颂;当地富商罗百万也慷慨解囊,助力桥梁落成。然而,时光的风沙与人为的破坏,让护栏与碑刻渐渐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唯有这座石桥,凭借着坚固的身躯,历经六百年风雨洗礼,依然倔强地横跨在西溪古驿道之上。</p><p class="ql-block"> 祈嗣桥下,曾有潺潺流水终年不息。其源头来自两里之外的五龙山——马鞍山、映山红、白马坟、棕树坪和余家山。五座山峰形态奇异,山头恰似龙头相对,“五龙山”之名由此而来。每座山的龙头下方都有天然出水洞,清澈的泉水汩汩涌出,在五山环抱间汇聚成两个相连的龙潭——箐龙潭,形成“五龙汇水”的罕见奇观。当箐龙潭水位满溢,水流便顺着河道,经祈嗣桥汇入西溪河,最终流向六圭河(支嘎阿噜湖)。九几年修建的"五龙山庄"就是根据五龙山来命名的。</p><p class="ql-block"> 世事无常,清朝年间,一场震撼天地的炸雷轰然作响,将相连的映山红与马鞍山劈开。山体断裂之处,断岩狰狞、沟壑纵横,这场变故彻底改变了当地的水文地貌,箐龙潭的水源就此枯竭。此后,祈嗣桥下的水流日益稀少,除了雨季短暂恢复生机,其余时节多呈干涸之态。正因如此,“干桥”这个新名字渐渐流传开来,替代了原本承载着祈愿与希望的“祈嗣桥”,成为人们口中的记忆符号,诉说着自然与历史交织的沧桑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注:关于祈嗣桥相关内容,主要依据当地马家荣所提供的材料整理编辑。由于历史信息的复杂性与民间传说的特性,所述内容或存在疏漏之处。若您发现与史实不符或存有疑问,诚盼不吝指正,以便进一步完善这段地方历史的记载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