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0年的岁月,足以让一个20岁的年轻小伙变成一个60岁的老头。也足以让一个熟悉的城市变成陌生的面目全非状。伴随着城市兴衰巨变的是人口的迅速膨胀和相对萎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北京市为例,1984年底(下同),北京有10个市辖区,9个县。城市人口498万,这里“城市人口”指的是市辖区里的非农业人口,不包括城中村里的村民,也不包括县里的非农业人口,就是标准的“城市人”。彼时,一个城市的城市人越多,就意味着非农就业者越多,经济总量也就越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城市人口最多的城市是上海——673万。位列第三的是天津412万。那时重庆不是直辖市,还隶属于四川省,城市人口203万,还赶不上黑龙江哈尔滨的222万。位列第四到第十的分别是:沈阳317万;武汉290万;广州249万;哈尔滨222万;南京187万;西安169万;成都152万。那时的东北很厉害,如长春142万,超过百万的城市还有大连133万、鞍山109万、抚顺108万。此外其它地区超过百万的城市仅有青岛114万、济南111万、太原136万、昆明108万、兰州114万。超过90万不足百万的城市有:唐山、石家庄、齐齐哈尔、杭州、郑州、长沙、乌鲁木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所列举的城市人口资料,不单是城市人口的数量信息,与其大致对应的是城市经济总量、富裕文明程度和在全国城市中的鄙视链儿排位,城市人口越多者,越靠近鄙视链的顶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位列一线城市的深圳,那时仅有15万人,人口数位列广东省17个市的倒数第一位;位于苏南的苏州彼时城市人口仅为南京的1/3,即61万,现已不把省会看在眼里;当年不足百万人口的杭州,如今令小伙伴们望尘莫及,就连42万人口的宁波也早已是一骑绝尘;眼下非常著名的发达城市,40年前的城市人口如厦门仅33万、泉州15万、南通30万、常州45万、温州37万、烟台31万、东莞22万、中山21万、珠海7万、佛山23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市40年的发展变化,可谓是沧海桑田。总体上来看,南方发展快,北方相对落后;东南人口不断聚集,西北人口逐渐萎缩;农村人口不断流失,城市人口在差异化增减。东北地区几乎成为落后与衰败的代名词,但其实也不尽然。如辽宁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化率就很高,如今的居民存款及富裕程度仍在全国的上游,远超很多北方乃至南方省区。天津的经济指标由于被许多南方的后起之秀超越,因而常被人们诟病甚至讥讽,但其实天津的文化底蕴、高教实力以及人民的幸福指数,远非一个经济指标所能覆盖或被其轻易抹杀。类似的城市还有南京,其经济总量虽远落后于苏南地区,但其高教水平、医疗资源及历史政治地位,再过一百年,后者也难以企及和超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凭直觉,在可以预期的未来,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依然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高地,那里有先进的理念,有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配套体系,有地区间和谐的辐射和协作机制。而京津冀地区强调的是协同发展,老大以旅游服贸及高科技等为主,辐射带动周边低端产业作用有限,老二自顾不暇,最主要的还是老三自己不太争气,那个著名的环京贫困带,主要责任还应是自身能力不强,拉了后腿,自己过不好日子怨邻居,多少有点底气不足。当然那个最值得部分人骄傲的“进京证”极具象征性,它有意无意的把不同行政区的人作了一个等级上的区分,或者说人为的制造了一条鸿沟,使人难以逾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文谈的是城市人口的变化,如今的城市人口统计多以全域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为标准,并多以全市城乡总人口为统计口径,很少再以城市非农业人口为统计口径了,因为有些地方甚至不再区分农业与非农业人口户籍身份了。但人们仍在热衷于把城市分为一线、新一线、二线乃至到五线,此处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未来城市的发展,大致将是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强者愈强,人口聚集而膨胀,弱者愈弱,人口流失而萎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