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1. 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 始建与重建 </p><p class="ql-block"> 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由举人祝华封募资修建,旨在解决运河两岸交通问题。此后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 </p><p class="ql-block"> - 清康熙年间(1711年、1717年)因坍塌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主持修复,但不久因质量问题再次损坏; </p><p class="ql-block"> - 雍正四年(1726年)浙江巡抚李卫加厚加宽桥体; </p><p class="ql-block"> - 光绪十一年(1885年)富商丁丙主持重建,形成今日所见的三孔石拱桥结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维护 </p><p class="ql-block"> 2005年起,杭州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桥体修缮,2015年修复防撞墩并增设避水神兽“趴蝮”,2016年通过三维扫描技术进行水下基础检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 建筑特色</b></p><p class="ql-block">- 结构与设计 </p><p class="ql-block"> - 拱宸桥为三孔薄墩联拱桥,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筑法,总长98米(一说92.1米),高16米,中孔跨径15.8米,边孔11.9米,桥面中部宽5.9米,两端桥堍宽12.2米。 </p><p class="ql-block"> - 桥身以条石错缝砌筑,桥栏设48根望柱,柱头雕刻仰莲,中拱券有“双龙戏珠”和荷花浮雕。 </p><p class="ql-block"> - 技术地位:其薄墩设计早于欧洲同类桥梁,具有世界桥梁史上的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功能与保护 </p><p class="ql-block"> - 主孔上下游设防撞墩,雕刻避水神兽“趴蝮”以护桥。 </p><p class="ql-block"> - 桥东端建有八角重檐桥亭,内立《拱宸桥修建记》石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 文化意义</b></p><p class="ql-block">- 名称由来 </p><p class="ql-block"> “拱宸”二字寓意“拱手迎接帝王”,“宸”指帝王居所,象征对皇权的尊崇,桥名与开封“拱宸门”等同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地位 </p><p class="ql-block"> - 作为京杭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曾是漕运枢纽和杭州工商业发源地,杭州第一条铁路、邮局、报社均诞生于此。 </p><p class="ql-block"> - 民间谚语“城隍山上看火烧,拱宸桥头乘风凉”反映了其在市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4. 保护与申遗</b></p><p class="ql-block">- 文物保护 </p><p class="ql-block"> - 1986年列为杭州市文保单位,2006年升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4年随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p><p class="ql-block"> - 2021年入选杭州“十大代表性历史文化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