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行第五站:神秘的布达拉宫(世界建筑瑰宝)

作者:屏幕

<p class="ql-block">  用这首我自唱的巜拉萨之恋》来开启我三次到拉萨、到神秘的布达拉宫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日,我第三次来到西藏,来到拉萨,来到神秘的布达拉宫。我2020年、2021年两次和摄影的朋友自驾从南宁出发,从西藏的北线(阿里)进藏,再从西藏南线(318国道)出藏,每次历时一个月,始终放不下对西藏的眷恋之情,特别是对布达拉宫的仰慕和探究之情。每来一次,都会加深对布达拉宫的敬仰之情。在没有到过西藏之前,我一直从心底里渴望亲临西藏这块神灵的净土,去仰望那蓝天白云的天空,去驰骋无边无际的天路,去感受布达拉宫的神圣。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各方面为进藏做准备,以抵御高原的不适应。<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曾诵读过无数关于西藏的文章,多方面了解</span>西藏,特别是布达拉宫藏传文化的精髓及文化底蕴,拜读过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和仁增旺姆感人的忠贞爱情故事,以及仓央嘉措和历代文人赋予西藏和布达拉宫的唯美情诗。</p><p class="ql-block"> “若居布达拉宫,我即仓央嘉措;若行拉萨街巷,我乃宕桑旺波。”</p><p class="ql-block">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p><p class="ql-block"> 仓央嘉措诗歌中的布达拉宫,绝非单纯的建筑意象,而是承载了宗教神圣性、政治权力、人性挣扎的多重象征。其藏文原句以质朴的白描手法,揭示了神性与人性的永恒矛盾;而汉译版本通过文学修辞的升华,将这种矛盾转化为震撼人心的美学表达。</p><p class="ql-block"> 若要探寻"原文"的本真,需回归藏文原典的宗教语境;若要感受其诗意的极致,则不可忽视翻译家们跨越文化的创造性诠释。这种"忠实"与"再创造"的张力,恰是仓央嘉措诗歌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 正如降央卓玛演唱的 《那一天》歌词里所写的:</p><p class="ql-block"> “那一日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p><p class="ql-block"> 蓦然听见是你颂经中的真言 </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p><p class="ql-block">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p><p class="ql-block">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 </p><p class="ql-block"> 不为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p><p class="ql-block">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都是后人基于仓央嘉措诗歌主题的再创作。也深深的沁入人们的心扉。</p><p class="ql-block"> 今年我第三次来到布达拉宫,我用了三次上布达拉宫的机会,花了超过一周的时间,全方位各角度拍摄了这世人瞩目的神殿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海拔37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式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始建年份可追朔至公元七世纪,六百三十一年,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为彰显与唐王朝的政治联姻,于拉萨红山上启动了这座宫堡的建造,最初命名为"红山宫",规模宏大,包含千间宫室及三道城墙。后因战乱损毁,于17世纪由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形成如今白宫与红宫的核心格局。</p><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依山而建,主体建筑分为白宫与红宫两部分。白宫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兼具行政与居住功能,其东大殿曾是西藏重大政治仪式的举办地;红宫则是宗教核心,供奉着五世至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堪称“世界屋脊的明珠”。建筑外墙采用藏式白玛草墙与花岗岩砌筑,屋顶覆鎏金铜瓦,红白黄三色鲜明对比,融合藏式碉楼的雄浑与汉式歇山顶的灵动,展现出独特的藏汉文化交融美学。</p><p class="ql-block"> 作为藏传佛教圣地,布达拉宫不仅是旧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象征,更珍藏着海量文物:2500平方米壁画记录着文成公主入藏、五世达赖进京等历史场景,近千座佛塔与数万件唐卡、典籍构成艺术宝库。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建筑群与自然山体的完美结合、抗震结构的精妙设计,至今仍被视为古代建筑智慧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的珍宝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承载着藏传佛教的文化精髓和历史记忆。例如,五世达赖灵塔内的迦叶佛舍利和释迦牟尼舍利子,以及历代达赖的灵塔,均是藏民信仰的核心寄托。此外,宫殿的建筑工艺(如白玛草墙、阿嘎土屋顶)和艺术成就(壁画、唐卡)亦体现了藏族传统技艺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通过参观布达拉宫,我了解了,布达拉宫墙体的结构使用了大量的白玛草纤维间的空隙形成天然保温层,可有效阻隔外界冷热空气交换,使室内冬暖夏凉。干燥的红柳枝条具有防潮性,减少墙体因高原昼夜温差产生的冷凝水侵蚀。白玛草还能减轻墙体重量,相较于传统石墙,白玛草墙重量减轻约60%,缓解了山体地基的承重压力(布达拉宫建于红山之上,地基需兼顾稳固与减重)。</p><p class="ql-block"> 夯筑后的阿嘎土密度高,雨水沿屋顶坡度排入天沟,极少渗透至下层结构,有效保护内部木构件。</p><p class="ql-block"> 阿嘎土层导热系数低,可阻挡高原强烈的太阳辐射,同时减少室内热量散失,起到冬暖夏凉的调节作用。黏土矿物具有吸湿性,在潮湿季节吸收空气中的水汽,干燥时缓慢释放,维持室内湿度稳定。</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白玛草墙与阿嘎土屋顶是藏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既解决了高原地区“高寒、强震、多晴燥”的环境挑战,又通过材料的象征意义强化了宗教建筑的神圣性。</p><p class="ql-block"> 二者不仅是实用的建筑构造,更是藏文化“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理念的物质载体,至今仍在布达拉宫的保护与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光滑的灰黑色屋顶与白墙、红草墙形成色彩对比,搭配金顶、经幡,构成布达拉宫“红白黑”三色美学体系,符合藏式建筑“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哲学观。</p><p class="ql-block"> 这座宫殿既是信徒心中的圣地,也是游客向往的文化地标。白宫的转经道上,朝圣者的木杖叩地声与红宫金顶的阳光交相辉映;布达拉宫不仅是建筑奇迹,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鲜活见证。</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我三次到拉萨用不同的时段,全方位,多角度拍摄的布达拉宫与大家共享。</p> <p class="ql-block">视听布达拉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