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陕西眉县。1949年的解放战争中, 我们那里曾发生过一场腥风血雨的战役——扶眉战役。<br> 在我小的时候,听到我们那里的人们讲的最多的是他们亲眼目睹的扶眉战役的惨烈程度,常常会听得人心惊肉跳,心潮澎湃。<br> 1949年7月10日至14日,以我们眉县常兴镇为中心,爆发了解放战争中西北战场上国共双方投入兵力最多、规模最大、我军歼敌最多的一场战役——扶眉战役。 1949年,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相继结束,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蒋介石为了保住西北、西南俩处还没有丢失的地盘,集结了胡宗南的21万军队及盘踞西北的马步芳、马鸿逵10多万军队,决定夺回已解放的西安。当时,彭德怀率领的第一野战军只有10来万人,敌众我寡,中央又紧急从山西、河南调动其他军队的20多万解放军,千里驰援,从山西风陵渡、禹门口,河南三门峡渡过黄河入陕,与彭德怀的人马汇合,兵力达到33万。由于我方兵力已超过了国民党的兵力,为扶眉决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br> 扶眉战役前前后后共打了三天三夜,最后以国民党失败而告终。 <p class="ql-block"> 以上这些往事都是我在我们第五村中学上学时学校聘请的一位参加扶眉战役的老兵讲述的。</p><p class="ql-block"> 在我小的时候,常听我们那里的人们讲述他们亲眼目睹在我们眉县常兴镇发生的扶眉战役。那时候,村里人并不知道那些是国民党军队,那些是共产党军队,只是看到穿着黄衣服的军人在渭河北岸的常兴镇黄土塬陡立的塬坡上,在火辣辣的阳光下,端着枪,密密麻麻地向上冲锋。据当地的人们讲,向上冲的是解放军,为了防止受伤,战士们都用水浸湿被子顶在头上、裹在身上,一波接一波向上冲,那种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无畏精神真是惨烈至极。</p> 村里的人们还讲,常兴镇的扶眉战役打得激烈的时候,他们看到还有大批的解放军战士隐藏在我们村子前面的玉米地里,七月份,玉米已经有一人多高了,隐藏在玉米地谁也看不见。虽然扶眉战役打得异常激烈,但隐藏在玉米地里的解放军战士也没有去支援,仍然汗流浃背的在炎热的玉米地里地没有出动,一直这样静悄悄地隐蔽了三天三夜。后来村里的人们才知道,隐藏在玉米地里的解放军战士是为了钳制、阻击自西而来的马步芳、马鸿逵的增援部队(当时马步芳、马鸿逵的部队已经到达陕西的宝鸡一带,当他们听闻解放军大部队已经到达战场,吓得没敢继续前进,以观胜败)。 <br> 在我还小的时候,听大人们讲,1949年扶眉战役打响,正是7月份天气正热的时候,而参战的解放军战士都穿着棉衣。有人就问这么热的天为何还要穿棉衣,战士们回答,这是部队命令,战士们不需要带被褥行李,棉衣可以代替被褥。可以轻装上阵。所以,在炙热的天气里战士们也没有人脱下棉衣。从扶眉战役之后,我们那里的人们对共产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很多人说,怪不得共产党能打败国民党,共产党有严明的纪律,纪律是胜利的保障! 扶眉战役之后,我们眉县、岐山很多年轻人跟着彭德怀的队伍走了。战争年代,谁愿意去当兵?就是人们在彭德怀的军队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这才是人民的军队。当时,我们村就有一人参加了解放军,跟随彭德怀进军新疆,落脚新疆。<br> 扶眉战役共歼敌7万余人,解放军也付出了巨大代价。<br> 扶眉战役解放了宝鸡、眉县、岐山、扶风等九座县城,粉碎了胡马联盟,解决了制约西北战场的瓶颈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了西北战场上敌强我弱的被动局面,打开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北、进军大西南的战略通道,为最终歼灭胡宗南集团和二马集团奠定了胜利的基础。<br> 张老伍 2025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