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原名为引漳入林工程。</p><p class="ql-block"> 1960年2月11日河南省安阳市林县县委发布《引漳入林动员令》后开始建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0年3月10日,引漳入林工程总指挥部召开工程全线民工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十几项决议,并一致同意正式命名引漳入林工程为红旗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时任河南林县县委第一书记的杨贵,同时也是红旗渠总设计师表示:红旗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胜利,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就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面旗帜,既表明了林县人民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也表明了林县县委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p> <p class="ql-block"> 在党的领导下,河南省林县人民大干10年,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在太行山上开凿出蜿蜒曲折的希望之渠,于悬崖峭壁之上汇聚起浩浩荡荡的幸福之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的建设不但解决了沿线人民千百年来渴盼的吃水灌溉问题,而且也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在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原则的基础上修建的,因此突出表现了自力更生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年修建红旗渠,既面临工程量浩大、 施工环境恶劣的种种挑战,又需要解决资金缺乏、物资缺乏、技术缺乏的重重难题,甚至还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和冷嘲热讽。面对红旗渠建不成、修成后水引不过来的风险,县委书记杨贵顶住各种压力,带领全县人民坚决打赢了这场硬仗,表现了共产党员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工程规模浩大,参加施工人员众多,如果不是全县各个地方、各个单位都以大局为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以及全国有关部门和驻地部队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和山西省干部群众的大力帮助,就难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展,所以,同样突出表 现了团结协作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无论是受益地区还是非受益地区都不计较局部利益得失,为红旗渠建设贡献力量,特别是81名施工人员为红旗渠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集中展现了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p> <p class="ql-block">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勇敢的人民群众万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