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

观飞雪

<p class="ql-block">人若想拥有健康体魄,体内需有充足的“气”来“气化”所摄入的食物。唯有如此,体内才不会堆积垃圾,不会有多余食物释放游离“虚火”损害脏器。而这“虚火”反过来又会消耗体内的“气”,形成恶性循环。从这个层面来讲,现代人患病,大多是饮食不节制所致。暴饮暴食,无疑是健康的劲敌。</p><p class="ql-block">经典医书《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食饮有节”乃是饮食养生的关键所在。“食饮有节”强调饮食要适度,避免饥饱无常、饮食过寒或过热。《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提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灵枢·五味》也指出:“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这些论述都凸显了水和谷类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然而,饮食过量同样会损害人体健康,它会损伤脾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出现障碍。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清晰地阐述了过量饮食的危害。此外,过分偏好寒热食物,会打破人体阴阳平衡,进而影响身体健康。《灵枢·师传》中提到:“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这告诫我们饮食要适中,不偏不倚。</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讲“饮食有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有节制,吃饭只需吃到七分饱;二是要有节律,每顿饭尽量做到定时、定点、定量。</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胃主收纳,脾主运化。饮食过饱会损伤脾脏,过度饥饿则会伤害胃部。脾胃不和,极易引发其他疾病。</p><p class="ql-block">所谓七分饱,是一种似饱非饱的微妙状态。此时,胃里尚未感觉胀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减退,进食速度也逐渐变慢。当出现这些信号时,就应果断放下筷子,管住自己的嘴巴。</p><p class="ql-block">老话说得好:“吃饭七分饱,胃口好到老。”一般而言,在用餐时间规律的情况下,这顿饭吃到七分饱,到下一顿饭之前不会有明显的饥饿感,反而会食欲大增。若仍有饥饿感,说明尚未达到七分饱,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食量。长期坚持只吃七分饱,不仅能保证营养摄入,还有助于控制体重、保持头脑清醒。</p><p class="ql-block">静坐修身时,口中会产生津液,需分三次缓缓吞入丹田。当我们肚子有饥饿感时,口中也常常会出现大量津液,这便是“气化”的奇妙作用。因此,日常饮食常保持七分饱,自然能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养生效果,促进身体健康,延年益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