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首次见到民国时期私人商号发行的带有面额的票证。分享一下,也不懂是干啥的,有研究的老师给讲解一下。</p> <p class="ql-block">正面文字:曲阳 燕赵镇 福城公记 伍吊 天字第壹贰伍号 民国十三年十月三日 失票不管 概不掛號 票到即付燕下帖 四角印伍字</p><p class="ql-block">天津北馬路華東石印局石印</p><p class="ql-block">反面文字:曲阳燕赵福成公 凭票即付本镇帖</p><p class="ql-block">四角印伍字中间图形火车左右两个阿拉伯数字5字。</p> <p class="ql-block">这是民国十三年(1924 年)曲阳燕赵镇福成公记发行的伍吊票证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用途:</p><p class="ql-block"> 地方交易媒介:在当时曲阳燕赵镇区域内,可作为货币用于商品买卖、劳务支付等经济活动,解决当地货币流通不足或不便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兑换凭证:“票到即付燕下帖”表明它能兑换当地认可的“燕下帖”,具备一定的兑换功能。</p><p class="ql-block"><b> 反映地方经济:体现了民国时期燕赵镇商业活动的活跃,以及地方商号在经济活动中对货币流通的补充作用,侧面反映当时地方金融生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