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为什么要拼命工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溪</div><ul><li>我是一个晚熟的人。思想单纯得很,曾经有人说我“张开嘴就能看到胃”,也有领导评价说“诚实有余,灵活不足”。正是这样的本质,使得我几乎一直活在混混沌沌中,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生活方向。</li><li>直到36岁那年,我已经在颠沛中度过了18个年头。从参加工作进入企业始,不断被裹挟在企业改革改制的大潮中,那时,解体、下海、下岗、转型……成为了常用词。作为浪涛中的一滴,自己辗转了七八个单位,一直是一株无根的水草,除了随波逐流,没有别的选择。</li><li>那年,市里成立晚报,要招聘记者。当时已经超龄的我,勉勉强强报上了名,又勉勉强强地通过了考试,最终勉勉强强地被录取。这次没有像高考那样名落孙山,自己正是那个孙山。</li><li>吁……终于像被摁在水里半天后,可以抬头露出水面顺畅地呼吸了。开始时,我被安排在发行部。我就上班搞发行,外出工作期间或者上下班路上,到处捡新闻。终于,第一张晚报试刊了,竟然刊发了我的两篇短稿子。尽管稿件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我的心里还是暗暗地兴奋。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家里的那个“傻瓜”相机,随时随地在捕捉新闻。</li><li>我清楚自己的短板,那就是新闻基础欠缺。同样入职的同事,都比我有年龄优势,许多还是中文、新闻科班出身,有的还在其他新闻单位工作过。我的优势是,工作经验丰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怕苦不怕累,而且自己有一副好身板。</li><li>既然脚底板下出新闻,那咱就跑呗:</li><li>一个收费站,还没有投入使用便事故频出。我骑着自己的旧自行车,一路打听到收费站,采写回现场新闻。</li><li>一个建设在山顶的村子,他们如何解决吃水问题?我一路骑车爬坡,报道了他们吃水困难的情况。很快就有相关部门帮助引来清洁水源。</li><li>……</li><li>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全天候工作的习惯,手机从来不关机。哪里有新闻,我就毫不犹豫地第一时间到达。近处骑车,远处打车。记得有一次妻子在回老家途中,看到了一起交通事故,马上给我打电话。我迅速打的前往。跑到20公里以外的另一个县区拍回了图片。稿酬结算16元,我打车却花掉了32元。</li><li>我曾经连续五年获得报社发稿量最高金牌奖。新闻就是命令,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工作期间,我甚至没有时间考虑自己为什么如此拼命地工作。现在想来无非两点,一是工作不稳定时,曾经受过寄人篱下、生活捉襟见肘的苦楚,心中的抱负无法实现;二是新闻工作可以帮助老百姓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困难,自己的价值可以得以实现。</li><li>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躺平的人,人们只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一个老是拼命工作被人追赶不上人,人们便会在嫉妒中心生怨恨。各种打压、冷嘲热讽、无中生有,便不断袭来。好在自己抱定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信条,单位里的好处从来不去争抢,甚至评职称、当主任的事情,都不去争取。</li><li>尽管单位里存在无事生非之人,甚至个别领导也在打压你,但是,任何单位都是需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干工作的人的。只要坚信这一点,那就再打的风浪都能够坦然面对。</li><li>2025年4月21日</li><li>(欢迎关注“山溪文学”,欢迎转发。)</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