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原平,这片浸润着历史沧桑的土地,不仅拥有悠久的岁月沉淀,更留存着众多见证时代变迁的名胜古迹。从春秋时期的忠义文化象征,到元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瑰宝,这些历经风雨的古迹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原平从先秦至今的文化脉络,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天涯山风景区:忠义文化的永恒丰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天涯山风景区坐落于原平,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历史底蕴可追溯至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景区以介子推的忠义故事为文化核心,构建起芳草秀园、莲花奇山、精忠纯效、石鼓神寺、北国江南五大板块与“天牙八景”。莲花山作为景区的标志性景观,山势奇特,远观如莲花绽放,近赏则岩石嶙峋,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脚下的石鼓神祠始建于明清时期,坐北朝南,红墙灰瓦间流淌着古朴的韵味。殿内供奉着介子推与其母的塑像,神态安详而坚毅,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割股奉君”“功成隐退”的动人故事。墙壁上的壁画以细腻笔触描绘介子推生平,从随重耳流亡的艰辛,到隐居绵山的高洁,每一处细节都将忠义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相传,祠旁的石鼓石因风作响,声如鼓鸣,更为这座古祠增添了神秘色彩。历经数百年风雨,石鼓神祠不仅是纪念介子推的圣地,更成为原平忠义精神的象征,吸引着无数游客在此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寿宁寺:古刹钟声里的岁月回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寿宁寺被称为“小五台”,位于原平市中阳乡井沟村东五峰山腰,虽创建年代已难以考证,但根据碑文记载,元大德年间(1297 - 1307)曾进行重建,明成化、嘉靖年间亦多次修缮。这座古寺占地面积3714平方米,坐北朝南,依地势而建,层层递进,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元代重建的寿宁寺,建筑风格融合了当时北方佛教寺院的雄浑大气与中原建筑的精巧细腻。寺内殿堂布局严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巍峨耸立,飞檐斗拱间彰显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明代的修缮则为寺院增添了更多细腻的装饰元素,壁画、木雕等艺术作品栩栩如生,生动展现了佛教故事与传统民俗文化。历经多次修缮的寿宁寺,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矗立在山间,晨钟暮鼓中,见证着朝代更迭,承载着无数信徒的虔诚祈愿,也让后世得以窥见元明清时期佛教文化在原平的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崞阳文庙:儒学传承的精神殿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崞阳文庙位于原平市崞阳镇北街村文庙街,始建于元代,经明清两代不断修葺,成为原平历史文化的重要地标。这座文庙占地面积达2.1万平方米,现存建筑包括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等,其中大成殿为元代原构,是山西省保存较为完整的元代木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元代的大成殿采用减柱造、移柱造等独特营造手法,殿内空间开阔,梁架结构简洁有力,既体现了元代建筑的豪放粗犷,又蕴含着对儒家文化的尊崇。明清时期的修缮在保留元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增添了精美的砖雕、木雕与石雕装饰。棂星门的浮雕图案寓意吉祥,泮池的石栏雕刻细致入微,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对儒学的敬畏与对艺术的追求。作为古代原平的文化教育中心,崞阳文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场所,更承载着数百年间莘莘学子的求学梦想,是儒家文化在原平扎根生长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阳武朱氏牌楼:孝道文化的立体诗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阳武朱氏牌楼,又名朱氏石坊,坐落于原平城西14公里的阳武村,是晚清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兵道加盐运使武访畴为纪念母亲朱氏所建的节孝牌坊。这座牌坊建于清朝晚期,通体采用青石雕刻而成,造型庄重典雅,雕刻技艺登峰造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牌坊上的图案题材丰富,既有“二十四孝”等传统孝道故事的场景再现,也有龙凤、祥云、花卉等吉祥纹饰。工匠们运用圆雕、透雕、浮雕等多种技法,将人物的神态、动物的毛发、花草的脉络刻画得纤毫毕现。“圣旨”“节孝”等匾额字样苍劲有力,记录着朱氏的贤德事迹。作为晚清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阳武朱氏牌楼不仅是一座纪念性建筑,更是孝道文化的生动教材,百余年来,它以无声的语言向世人传递着中华民族尊老孝亲的传统美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普济桥:跨越时空的交通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普济桥位于原平县城北四十里的崞阳镇南门外,又名南桥,其历史可追溯至金泰和三年(1203年)。这座古桥历经明成化年间重修,清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多次补修,至今仍横跨河流之上,见证着八百余年的风雨变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普济桥为单孔石拱桥,桥身采用青石砌筑,拱券造型优美,既符合力学原理,又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桥两侧的望柱、栏板雕刻精美,石狮、花卉等图案栩栩如生。明清时期的多次修缮,在保留古桥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对破损部分进行修复与加固,使得普济桥在岁月侵蚀中依然坚固如初。作为古代原平重要的交通枢纽,普济桥曾见证过商贾往来的繁华、百姓出行的日常,它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更是原平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原平人的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从春秋忠义到元明古建,从孝道传承到交通枢纽,原平的名胜古迹跨越千年时光,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瑰丽融为一体。这些留存至今的古迹,既是原平先民智慧与技艺的结晶,也是后世探寻历史、感悟文化的珍贵宝库,它们如同永不褪色的印记,镌刻在原平的土地上,持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