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西黄寺

山民

<p class="ql-block">2025年游记之十一</p> <p class="ql-block">  西黄寺博物馆是北京城唯一一座原生态藏传佛教文化博物馆,它宣传展示的是藏传佛教界高僧大德的爱国爱教事迹,弘扬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一句话,这是一个宗教场所。因宗教方面,咱是一个小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故而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个极神秘的宗教场所。</p><p class="ql-block"> 它和雍和宫一样,也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清朝时曾是西藏达赖和班禅进京驻锡之地。雍和宫突出一个富丽堂皇,这里突出一个神秘幽静。</p> <p class="ql-block">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座驿站,应该是全国范围内等级最高的驿站,区别于贩夫走卒歇脚的车马大店,皇家建筑高大气派,红墙碧瓦高堂大院,这里是西藏班禅到北京拜会封建皇帝时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建成至今300年来,这座大院子一直神神秘秘,外人绝少进入。近几年整修之后,才对公众开放,周一到周五闭馆,只有周六和周日,才允许公众预约参观,且名额有限。我有一种感觉,能到这个寺院看一看,有一点像中了彩票一样幸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清净化城”塔院,肯定要有高塔,肯定是与藏传佛教有关的高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净化城”</span>意即远离一切烦恼、尘垢、罪恶等,不染尘俗,能接引众生成佛的场所。院子里的五座石质高塔,是这座寺院的核心建筑,这样讲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这个塔是最原始建成的,没有经过改动,原汁原味的古塔。第二层意思是塔确实建的好,非常耐看。</p> <p class="ql-block">  清净化城塔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距今240多年了,六世班弹大师在北京圆寂后,乾隆为表彰其爱国爱教的无量功德而修建,所以也叫“班禅塔”。这是一座用青白石砌筑的塔,基座就有一人多高,想要看清上面的字,想要观摩塔身的画,必须使劲仰着脖子,抬起头往上看,从气势上把你压的喘不过气来,塔的建造者可能就是想要这样的效果。主塔的四个角各有一座八角形塔式经幢,上面阴刻有经文,有浮雕的藏族力士像。</p> <p class="ql-block">  白塔坐北朝南,塔的前方东西两侧,各有一只朝天吼。据传说,这种动物比狮子还厉害,由它守护神圣的宝塔,更能体现已经圆寂的班禅大师,功德无量,至高无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参观这个地方,我有五个方面的收获:一是较为系统的了解到乾隆时期藏族班禅与汉族皇帝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院内的实质白塔直观的感受到建筑技艺的进步;三是对垂花门有了一点了解;四是对赵朴初有了一点了解;五是对第十世班禅大师有了一点了解。</p> <p class="ql-block">  收获之一:知道了乾隆皇帝与西藏的藏传佛教领袖的关系很好。乾隆四十五年的时候,六世班进京为乾隆皇帝贺寿,就住在西黄寺,却不幸因病在寺内圆寂。为纪念班禅大师的无量功德,乾隆皇帝敕令修建清净化城塔。</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不能简单理解为两人私交很好,应当说,在这一时期,清朝对西藏地区的影响力和统治力是很强的,从侧面印证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后来的麦克马洪线等等,都是西方列强故意埋的地雷,制造的祸端。延伸一点讲,只有国力强盛,才能守住国土;只有民族团结,才能一致对外。</p> <p class="ql-block">  收获之二:直观感受到清朝的建筑技艺远高于前朝,西黄寺的塔是藏传佛教塔的样式,白塔寺的塔也是藏传佛教的经典样式,这两个地方的塔,都属于皇帝主持建造,<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很美观,</span>都属于当时的佛教建筑代表作。相比较而言,700多年前的元朝时期,在白塔寺建的白塔所用的材料,更古朴原始一些。200多年前的清朝就好多了,建塔用的材料是石头,石头上的字和佛像极其精美,档次和品位都高了许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人类一直在发展进步,建筑材料的多样性上,一直在探索提升。</p> <p class="ql-block">  前后牌楼全部以汉白玉建成,有乾隆御笔楹联。年代久远的缘故,汉白玉已经有一点发灰了,雕刻的纹饰需要仔细辨认,大模样没有变,这是两座雕刻极其精美的牌楼。</p> <p class="ql-block">  收获之三:看到了典型意义上的垂花门。关于垂花门,以前听到很多,看到的也很多,今天实地看到了最经典、最标准的垂花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种古建筑样式确实很美观。</p> <p class="ql-block">  这座垂花门始建200年前的乾隆朝,复建于2008年。系楠木结构,造型别致、典雅,融藏、汉建筑风格于一体。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而成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并彩绘为花瓣形式,故日垂花门。</p> <p class="ql-block">  这次参观收获之四,就是对赵朴初先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随脚信步,看见一个展厅进去看了一下,原来是赵朴初先生的生平展览。这里原来也是他办公的地方,参观寺庙,多看了一个名人故居,算是意外收获吧。</p> <p class="ql-block">  无意当中走进了一个展厅,脚跨过门槛,迎面一块弧形题板,上书九个大字一一“十世班禅大师专题展”。参展之后,对班禅大师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意外了解到,他原来就在这个院子里面办公,又多看了一处名人故居,真是做梦也想不到。</p><p class="ql-block"> 习仲勋同志是这样评价第十世班禅的:“班禅作为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他热爱自己信仰的宗教。作为藏民族的优秀代表,他热爱自己的民族。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热爱祖国”。我衷心的希望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携起手来建设强盛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这次参观的第五项收获。</p> <p class="ql-block">  西黄寺建成后的300年来,都是不允许游客进入的,直到2018年才对外开放,对探幽有兴趣的游客,这是一个好去处。特色建筑有红墙、黄琉璃瓦、古树苍松、佛塔,以及寺庙内的藏品,对藏传佛教有兴趣者,一定要来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  拍照大雄宝殿的时候,我故意将手机压低,突出丹陛石,陛阶石是古代宫殿门前台阶中间镶嵌的一块被精心选材和制作的长方形大石头,石头上雕刻有不同的花纹,多数为祥云、寿山、瑞兽等图案,通常被置于宫殿前的主路上,这块陛阶石绝对不比故宫的差,图案甚至更清晰一些,蹲下来细细观摩,越看越美,越看越看不够。</p><p class="ql-block"> 这座寺院的大雄宝殿,值得细细观摩,殿内的陈设特别有宗教色彩,可以观看,不让拍照,精美成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背面一左一右有两棵菩提树,树干挺拔,树冠若伞,四月天花满枝头。参天菩提如翠色华盖撑起碧空,虬枝缀满素白花朵,嫩黄花蕊轻颤如梵音,风过时细雪纷扬,落满青石地面。树影婆娑间,恍见佛陀跏趺悟道的剪影——两千年前悉达多太子正是在这种树下证得无上正觉。梵音缭绕枝桠,钟磬声里,几片花瓣飘落经卷,暗合“一花一世界”的禅机。驻足仰望,忽觉此树不仅是寺院胜景,更是穿透轮回的智慧图腾,以年年绽放的新蕊,默示着觉悟者不灭的精神传承。</p> <p class="ql-block">  我有一种庆幸,或者说是巧合,正好是四月天到这座神秘的寺庙参观,绿树成荫,鲜花满院,特别是菩提树上的花朵,颜色在黄白之间,天然的透着神秘,透着梦幻,给本就幽静的寺院,增添了一种浓浓的密不可测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这座寺院可以拜佛,不允许烧香,搞不明白,这是什么规矩。藏在深宫人未识,游客不是很多,环境特别幽静,游客当中,手持长枪短炮的专业摄影者倒是不少,实事求是的讲,这里确实能拍出好片子。</p> <p class="ql-block">  清净化城塔的左右两侧,建有两座碑亭,碑亭内赑屃驮着巨大的石碑。左边的记述清净化城塔的建造经过,右边的记述乾隆皇帝为六世班禅增寿的颂词。碑文都是乾隆皇帝御笔,刻有满、蒙、藏、汉四种文字,主题为表彰六世班禅大师爱国爱教的无量功德,用四种文字书写体现民族团结。一点都不要小看封建皇帝,他们站位也是挺高的,政治手腕极为高明。</p> <p class="ql-block">  我本人不懂什么是藏传佛教,什么是汉传佛教,什么是南传佛教,更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将佛教分成三个枝杈呢?走马观花的转一转也增加不了多少佛教知识。但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这个角度讲,这个地方曾经见证了藏族的最高领导人和汉族的最高领导人亲密互动的许多历史事实, 参观这座寺院,权当是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黄寺的幽静、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寺内不焚香,让其成为北京一处遗世独立的古韵之地,对游人来说极度友好,非常适合参观。写这篇游记的时候,我斟酌再三,将题目定为《探幽西黄寻》,就是想突出一个“幽”字,相信其他游人也会有这个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