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一梦,一眼千年,古都洛阳,不仅是赏牡丹

风云

<p class="ql-block">“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四月最值得去的赏花城,千年古都洛阳必然在列。从武则天“一夜催开”的传说,到欧阳修“洛阳牡丹甲天下”的惊叹,洛阳的一朵牡丹惊艳了整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洛阳城十几个牡丹园,盛开了千百种牡丹,“问道洛阳花正好,家家户户闻春风”,“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牡丹,直接把古代诗人所描绘的的盛世场景具象化了。</p> <p class="ql-block">来洛阳看牡丹,重头戏一定在各个牡丹园里面。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牡丹花的顶流“姚黄”,富贵的“魏紫”,初开的“豆绿”,还有罕见的黑色牡丹等,随便拍都很出片。</p> <p class="ql-block">洛阳的牡丹始于隋,盛于唐,至宋甲于天下。整座城市里有非常多的牡丹园可以逛,王城公园、中国国花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国家牡丹园......当古风建筑与国色牡丹交织,便勾勒出一幅极为惊艳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洛阳,是一部镌刻在黄河岸边的史诗。 十三朝风云在此激荡,五千年文明于此沉淀。作为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的“中国三大石窟”——龙门石窟,十万佛像静观沧海桑田,历史在这里层叠成山。</p> <p class="ql-block">这里历时1400多年,历经了北魏、东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金等十几个朝代,不仅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巅峰,更在春日化作一场跨越千年的山水禅境。</p> <p class="ql-block">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为的是一睹龙门石窟艺术宝库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是参观的精华,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15000多尊小佛。</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大小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p> <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p> <p class="ql-block">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完工于唐代初年。位于“宾阳三洞”中宾阳北洞的正壁主尊阿弥陀佛像,高约10米,结跏趺坐,双手平分指天地。因主尊阿弥陀佛像的手印,恰似卖萌可爱的“剪刀手”,成为“网红佛”。</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名气最大的是卢舍那大佛,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p><p class="ql-block">武则天为了能在男尊女卑的中国封建社会登上并坐稳皇帝的宝座,充分利用佛教为自己制造舆论。登基前,武则天指使僧人怀义等伪造了一部《大云经》,声称弥勒菩萨将以女身降临此世界为王,“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阀浮提主。”登基以后,武则天又诏令在龙门石窟的双窟南洞和摩崖三佛龛以自己的形象为蓝本雕造弥勒佛像。武则天“助脂粉钱二万贯”,支持开凿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p><p class="ql-block">之后,武则天下令在全国建造佛寺,亲自过问《华严经》的译场工作,并为译本作了序;她赐高僧法藏以“贤首”称号。亲自出迎从印度取经回国的高僧义净,对于佛教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华严宗”,就是她支持创立的佛教宗派。</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佛,梵文Locanabuddha,即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佛智的佛身。“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p><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令人感到可敬、可亲、可畏。卢舍那大佛造像落成以后,武则天以皇后的身份,亲自主持了卢舍那大佛的开光仪式,在当时极为轰动。</p> <p class="ql-block">参观龙门石窟,最好能待到日落之后,千窟点灯,灯影龙门。万盏LED灯渐次亮起,莲花洞顶的飞天在光影中翩然起舞,伊河也化作了“星河”。想看亮灯的,19:00左右到河对岸就能看,蓝调的时刻,拍照很美。</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白天的石窟是宏伟、壮观的,那当夜晚降临时,皎洁的月光则让它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中显得立体与永恒。夜游龙门,灯亮如昼,洞窟像龛似点点星光缀于山间,身处其中,伊阙的迷人夜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千年帝都”洛阳几经兴衰,最盛时当属隋唐时期。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这样评价龙门石窟:唐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而龙门石窟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唐朝。龙门石窟,这座雕刻在石头上的千古绝唱,便是盛唐气象的最佳见证。</p> <p class="ql-block">东汉初年,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公元65年,汉明帝派遣使者从洛阳出发出使西域,开始了中国第一次“西天取经”。东汉永平十一年,汉明帝又诏令修建了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洛阳成为中国佛教早期传播和佛事活动中心。洛阳的白马寺也因为是第一座官办汉传佛教寺院,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p> <p class="ql-block">穿过朱红的山门,脚踏着斑驳的石板路,仿佛听见“白马驮经”马蹄声声——东汉永平十年,汉使蔡愔、秦景以白马载佛经、佛像归洛,汉明帝敕建僧院,由此开启佛教东传的史诗。山门东侧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文由元代赵孟頫题写,记录着白马寺作为“释源祖庭”的辉煌。 </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吴丈蜀曾咏叹:“佛入中华盛汉明,西来白马背驮经”,道尽白马寺承载的文化使命。</p> <p class="ql-block">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为中国首部汉译佛典;此后百余年间,近200部佛经在此译出,奠定其“中国第一译经道场”地位。</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是全球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寺院,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国际融合。</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不仅是佛教圣地,更是历史、建筑与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其跨越千年的古韵与国际化视野,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