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断桥历史真实故事

王治伟(不私聊)

<p class="ql-block">昵称:综艺天地(王智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99406937</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在此感谢网络图片提供的朋友们</p> <p class="ql-block">在祖国东北的边陲重镇丹东市,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鸭绿江断桥。它静静地横跨在鸭绿江之上,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往昔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断桥的建设,要追溯到1909年5月。彼时,日本驻朝鲜总督府铁道局启动了这座大桥的建设工程。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日本妄图通过控制交通线等手段进一步侵略朝鲜半岛并染指中国东北。在那个历史背景下,这座桥的建设承载着侵略者的扩张野心。经过两年漫长的施工,1911年10月,大桥终于完工并投入使用。这座大桥最初被设计为铁路桥,还配备了两侧的人行步道,它成为了鸭绿江上的第一座桥梁,是当时连接中朝两国的重要交通枢纽。江中部分的“开闭梁”结构更是一绝,这个可旋转90度的创新设计,就像一个智慧的结晶,让超高船舶能够顺利通过,展现了当时工程技术的高度发展。</p> <p class="ql-block">然而,这座桥的意义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鸭绿江断桥瞬间成为了战争中的关键通道。无数志愿军的战士,他们告别家乡,怀着满腔的热血和对和平的坚定信念,从这座桥上走向朝鲜的土地。同时,这座桥也是源源不断的军需物资运往朝鲜战场的重要通道。每一批物资的背后,都凝聚着中国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和对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情怀。</p> <p class="ql-block">而这座桥,也成为了美军眼中必须拔除的钉子。从1950年11月8日开始,美军派遣轰炸机对鸭绿江断桥展开了疯狂的轰炸。他们企图切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削弱中朝联军的战斗力。那一声声震耳欲聋的轰炸声,打破了鸭绿江的宁静。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们,有的正行军至桥上,听到轰炸声便毫不犹豫地扑向其他战友,以自己的身体为掩护;桥梁上的铁路工人,在危险面前没有退缩,他们坚守岗位,尽最大的努力确保未受损部分交通的畅通。在美军持续数天的轰炸下,到11月14日,鸭绿江断桥被从中截断。但是,英勇的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p> <p class="ql-block">1951年2月,美军再次将罪恶的炸弹投向鸭绿江断桥。这一回,朝方一侧的钢梁坠入江中,三座桥墩也随之坍塌,大桥彻底沦为了断桥。每一次空袭警报的拉响,都像是死神的召唤。可是,志愿军的后勤保障人员、工程兵们却总是能迅速响应。工程兵李万春,就是其中的一位英雄。他在美军空袭最猛烈的时候,冒着枪林弹雨,在摇摇欲坠的桥面上检查桥梁受损情况,他的眼睛里没有丝毫畏惧,只有坚定和执着。当看到一块巨大的弹片即将击中正在搬运物资的战友时,他毫不犹豫地扑了过去,自己却受了重伤。还有众多空军飞行员,他们驾驶着战机在空中与美军轰炸机展开殊死搏斗。王海大队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在空中穿梭自如,像敏捷的雄鹰,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无畏的牺牲精神,拦截美军轰炸机,保卫着鸭绿江断桥以及身后的祖国大地。</p>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中国空军和高射炮部队沿江布防,构建起了一道严密的防空网络。那些高射炮兵们,日夜坚守在炮位上。他们的眼睛紧紧盯着天空,即使双眼布满血丝,也绝不放松丝毫警惕。班长张勇始终带领着战友们,精确地计算着敌机的飞行轨迹,每一次射击都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和对胜利的渴望。在他们的身后,是无数志愿军战士和百姓的支持。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为防空部队运送物资、抢救伤员。这种军民一心的力量,让美军也感到无比震惊。</p> <p class="ql-block">如今,鸭绿江断桥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它已经不再是一座仅仅用于交通的桥梁。它是一座英雄的丰碑,铭刻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中朝两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的深厚友谊和并肩作战的英勇事迹。当人们站在断桥上,望着桥下滔滔的江水,仿佛能看到当年志愿军战士雄壮的步伐,听到美军轰炸机呼啸而过的声音,感受到那弥漫在空气中的硝烟气息。这座桥,以它独特的方式,不断地向后人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让人们永远铭记那段热血与牺牲铸就的岁月,也让每一位参观者都不禁对英雄们肃然起敬,心生无限的爱戴与缅怀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