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思考与体会

襄汾县新城镇蒙亨村

<p class="ql-block">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思考与体会</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到村工作的大学生,我深刻认识到党的作风建设在基层工作中的重要性。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影响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更直接决定了政策落实的成效。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我亲眼见证了优良作风带来的凝聚力,也切实感受到不良作风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我认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从基层抓起,从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做起,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初心和使命。 </p><p class="ql-block">首先,作风建设是基层工作的“生命线”。在村里工作这段时间,我发现群众最关心的不是干部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比如,去年我们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部分村民因担心土地调整影响自家收益而犹豫不决。村“两委”没有简单采取行政命令,而是组织党员带头示范,并挨家挨户讲解政策、核算收益,最终赢得了群众支持。这件事让我明白,干部的作风直接影响群众对政策的接受度。如果干部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发通知、要数据,而不深入群众倾听意见,再好的政策也可能在落实中打折扣。因此,作风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走访、每一次调解、每一次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中。 </p><p class="ql-block">其次,当前基层作风建设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一方面,形式主义问题尚未根除。比如,上级部门有时要求填报的表格过多,且内容重复,导致村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填表上,反而减少了实地解决问题的时间。我曾协助整理过一周内重复填报多次的相似报表,这种象不仅消耗基层精力,也容易让群众产生“干部只会做表面文章”的误解。另一方面,部分村干部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时,仍习惯用老办法处理,比如在推广数字化治理工具时,有的干部因不熟悉操作而回避使用,影响了工作效率。此外,小微权力领域的廉政风险也不容忽视,比如低保评议、惠农补贴发放等环节,如果监督不到位,容易滋生“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这些现象提醒我们,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p><p class="ql-block">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加强作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让干部真正沉下去。我们村试行“坐班”制度,要求村干部每天到村便民服务中心现场办公,面对面解决问题。矛盾纠纷化解率明显提高,群众满意度也大幅提升。这说明,只有走近群众,才能听到真实声音,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二是用群众语言改进工作方式。政策宣传不能照本宣科,而要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比如,我们在宣传医保政策时,把复杂的报销流程编成顺口溜,村民反响很好。三是发挥青年干部的带头作用。作为到村工作大学生,我主动参与村级各种系统维护等新事务,既锻炼了自己,也带动了其他干部转变作风。 </p><p class="ql-block">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基层工作者,我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形象。因此,我给自己定下三条原则:一是多跑腿,坚持每月走访30户以上,用脚步丈量民情;二是多学习,尽快掌握农业政策、纠纷调解等实用技能,避免“本领恐慌”;三是守底线,在涉及资金审核、项目验收等敏感工作时,严守纪律,不徇私情。只有自身作风过硬,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p><p class="ql-block">总之,党的作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基层工作中,我们必须以“抓铁有痕”的韧劲整治作风问题,以“枝叶关情”的温度服务群众,真正让好作风成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我相信,只要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能从自身做起,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就一定能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让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