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牛头晚报》编者按:前几天发了一个美篇,拍摄的图片是儿童。今天再发一个美篇,拍摄的是老人。这位老人十年前86岁。如果他还健在那就九十六岁了。没有新作,找出旧作与大家交流。我还是认为,拍摄人物最好是偷拍。如果让他摆拍,他也不会。他也未必愿意。如果离得远,可以长焦偷拍。如果离得近,可以盲拍。这些镜头大多是这样拍的。</p> <p class="ql-block">这位老人抱的孩子是我的外孙子。</p> <p class="ql-block">人类自古以来就喜欢群居,害怕孤独,年老尤甚。人们聚在一起免不了对话,对话不仅是一问一答,更多的是讲述。所谓讲述是有故事性的。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更喜欢讲述。故民间有“树老根多,人老话多”的俗语。讲述得有听众,所以老年人就主动寻找听众,但知音难觅。所以有时见到熟悉或不熟悉的人,也不管人家愿意还是不愿意,他都要跟人家讲述。往往还好重复曾经讲过的故事。著名小品《粮票的故事》就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纵观人们平时的讲述大概有一下几种:一种是宣泄性的,向别人倾诉自己愤懑的情绪,苦恼的事件等。一种是夸耀性的,总讲自己或家人的智慧的行事,辉煌的业绩,就像老百姓说的:光说过五关斩六将,不说走麦城。一种是诋毁性的,也就是专讲别人的坏话。这三种都是令人不愉快甚至厌恶的讲述,就不说了。还有一种是闲聊性的。讲述者似乎没啥目的性,就是没事闲磨牙,想到哪说到哪,借以打发寂寞的时光。在这里通过一个例子来说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半个月前老牛回到北京,在小区里就遇到这样一位喜欢闲聊的老翁。已经是4月下旬了,他还穿着棉衣棉裤。他天天在小区广场木凳上坐着,目光注视着行人。只要有人一看他,他就和蔼地微笑着打招呼,示意你坐下来。我就是这样被他的目光和微笑所挽留,坐在了离他两米的对面。我之所以坐在他的对面,其实想给他拍拍照。出于礼貌,最好征得他的同意。我边举相机边说,给您照张相吧?他却说,我就是不愿意照相。这样一说,我只照了一张,就不好意思再拍照了。接下来他也不用我发问,就讲起了自己的身世、经历。他操着典型的陕西话讲述。由于我始终惦记着给他拍照,就有些心不在焉。再加上有些方言我听不太懂,听了十多分钟,最后就记住了很少几句话,就是下面图片里说的话。他虽说不愿意照相,但后来我又给他照了几张,他也没制止。这就是他十分随和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过了几天,天气炎热,再次见到他时,他已经换了长袖体恤衫。还是见到谁就向谁讲述。我仔细观察那些坐在他旁边的人,似乎并没有认真听。但他并不在乎这些,只要旁边有人,他就不算自言自语。这次我没有走近他,只是躲在一丛黄花后面给他和他的听众拍了几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我主动走到他跟前。在离他不远的地方给他拍了个照。他看到了,又说,我不愿意照相,最后一次照相有好多年了,是为了领养老金按手印用的。我这次坐在他身旁,比较认真地听他讲述一些事。先是我发问:您是陕西什么地方的?他说是西安附近长安县的。结果一提长安他的话题马上转到大唐时代。讲李渊跟隋炀帝杨广的叔叔杨林拜把兄弟,也是不得已,讲瓦岗寨程咬金、徐茂公、魏征。不知怎么一来忽然串到抗日战争,又突然串到土改,又串到他上学时是运动员,喜欢三大球(没有夸耀之嫌),又串到他父亲不愿当保长,又串到解一元一次方程,看到我小外孙跑过来,就从口袋里掏出没包装的软糖。我说孩子不能多吃糖,他就讲起啥叫含饴弄孙......我在他讲述的时候又坐到他的对面,怕他不愿意照相,就没让他发觉给他盲拍了几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之我很喜欢这位比我年长20岁的老翁,尽管我不太了解他。他的讲述虽然不吸引人,但不烦人。他也并不因为别人不感兴趣而停止自己的讲述。他很少打听别人的行状,所以也不议论别人。他的讲述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很有益这就足够了。</p><p class="ql-block"> 这位老人值得我学习。</p><p class="ql-block"> 下面图片对话多数是原话,个别有杜撰。未经这些小区里邻居们的同意就登载你们的照片,向你们致歉并致谢!</p> <p class="ql-block">为了使图上字迹大一点,就横版排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