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编者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之前的“美国行”(一)至(三),19天的行程已过一半。而行走中的我们,却兴头正浓,其五官及心灵,仍不知疲倦的兴奋,激情,想唱,想跳,想吼,想书写……,发现,旅行是一种消费后反而更加富有的活动,“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之一”,跨国游更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 跨越国界的美国行,步步新鲜,就像在翻阅,拜读一本世界被打开的课本,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 旧金山行程结束,乘航班去盐湖城,主要是去欣赏黄石公园。</p><p class="ql-block"> 黄石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国家公园,占地8983平方公里,比我国上海市还大。</p> <p class="ql-block">下午两点到达西门。</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西门进入,先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 黄石公园,它真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乐园”,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原始而古朴;又有高科技的造化之力,人文且情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公园建在一个火山口上,园内有一万多个温泉,300多个间歇泉,200多处瀑布,也还有湖泊,河流,峡谷,森林,野生动物等等……</p><p class="ql-block"> 这里,被学界称为“地球上最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迫不及待,首当其冲“老忠实泉”。</p><p class="ql-block"> 这是世界最负盛名的标志性景观,每隔90分钟左右“喷泉”一次,每次约4分钟,喷出93度的热水,高达40-50米。由于从不让游客失望,得名“老忠实”。</p> <p class="ql-block"> 等待,度秒如年,但知道“喷泉”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及喜怒哀乐为转移,不如心平气和,或许它也想早点与我们相见相遇。</p> <p class="ql-block"> 开始了,小跑着奔去,观赏的,选角度拍照的,人们前后左右不断移动,都想把最美最好,最神奇的景观定格留住。</p> <p class="ql-block"> 这个视频珍贵,在众多的拍照中脱颖而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景点是大棱镜,又名七彩池。</p> <p class="ql-block"> 看上去,像一大锅烧开了的水,热气腾腾,水雾缭绕。</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些景色又有点像我们的九寨沟,和黄龙,但更大气壮观。</p> <p class="ql-block"> 大棱镜周边的景色也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 路上发现的,车内拍照,好大一群野牛。</p> <p class="ql-block"> 继续继续,去体检黄石大峡谷。大峡谷位于公园东侧,其特点,一是峭壁上岩石那黄色的璀璨瑰丽;二是其中有特色瀑布。</p> <p class="ql-block"> 大峡谷到了,就是因为大,适合的是无人机拍摄,我们没有,就因陋就简,手机,“单反”也挺好。</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离开黄石公园是从南门出的,其间必须经过大提顿国家公园,二者无缝衔接。</p><p class="ql-block"> 大提顿公园也非常美丽,有雪山,湖泊,草原,河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雪山:</p> <p class="ql-block">湖泊</p> <p class="ql-block">河流</p> <p class="ql-block"> 本来就兴奋,加上触景生情,实在压抑不住那份亢奋与狂妄,居然想天马行空,还“欲与天公试比高”!</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返车上回放回味,很容易把黄石公园和大提顿与我国的九寨黄龙进行比较联想,景观有许多相似,都引人入胜,美不胜收;也各有所长,各具独特。</p><p class="ql-block"> 从个人角度,感觉它们各自分别打动情感与心灵的部位不一样,那点不一样。总体上,有一冷一热的区别,九寨黄龙是冷泉,给人平静,内敛,加上周边浓郁的藏族文化,它触动给人的认知情绪更多的是向内,向深,内秀而细腻,缱绻而缠绵;黄石这边是热泉,给人热血沸腾,大气磅礴,古朴粗放。大提顿那雪山终年积雪,而那湖与河流又如此灵动,还有那自由自在的野生动物,更让人感觉与相信黄石与大提顿是上帝的恩赐,也更让人冲动地想着向上天抒情,比试。</p><p class="ql-block"> 车上闭目遐思,思绪发散零乱,有了不一定逻辑的意识流。在国内,别人眼里的我低调,内向,稳重,温情;来到这里,有了顺其自然的外向,跳跃,无所顾忌,甚至“疯颠狂妄”,不想压抑,就想放飞……存在决定意识,决定心态,还有心理与性格。在中国,大半辈子接受的是传统文化,小时候隔壁邻居一个婆婆挺喜欢我,经常给我唱“川戏”并灌输其中蕴含的美德,姑娘家要“目不斜视,笑不露齿”,而且,她不断表扬我“只本”(不知是不是这两个字)。长大后,一直被贴标签成“林黛玉”,其实我并不喜欢做林黛玉,但骨子里经常也不听使唤。美国是个开放的民族,有一些自由民主的过往与沉淀。来这里,或多或少会被影响和感染。我觉得,人开放一些,多几种角色也挺好。</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结束这几天旅游,就要与陪伴我们好多天的司机大叔分别,有依依不舍,因为他敬业,且很不容易。64岁,要再干一年才能退休。按规定,游客行李的上下车由司机负责。他人胖(美国胖的是穷人),走路颤颤巍巍,仍尽职尽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发现,美国的钱不好挣,福利也不好拿。</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是去布法罗,那里有世界第一跨国大瀑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去布法罗是航班,这是候机厅看到的。</p> <p class="ql-block"> 这对夫妻生养了四个子女,我凑近观察,有点好奇,听不懂说的什么,但发现在父母的爱意下,孩子“各尽所能,自食其力”。</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布法罗是“水牛”的意思,又叫水牛城。它是美国与加拿大的交通枢纽,一个世界性港口。</p><p class="ql-block"> 来这里,主要想看尼亚加拉大瀑布。</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上的人在吼什么:“尼亚加拉大瀑布,我们来了!右边是美国,左边是加拿大!”,我还动用肢体,用手示意。</p> <p class="ql-block"> 壮观得很!</p> <p class="ql-block"> 乘船去接近瀑布,浅起的水雾,在阳光下变彩虹,也把大妈变少女。</p> <p class="ql-block">有点儿疯狂了!</p> <p class="ql-block"> 心里,玩味着狄更斯的文字:“尼亚加拉瀑布,深深刻在我的心里,直到她的脉膊停止跳动,永远,永远……”</p><p class="ql-block"> 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黄家利借助DS评论:</p><p class="ql-block">任琪的《美国行花花絮絮(四)》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黄石公园与大提顿的壮美画卷,更在跨国旅行的镜像中折射出文化反思与生命哲思。这篇游记不仅是对自然奇观的礼赞,更是一场关于存在、自由与人性张力的深度对话。</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一、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叙事</p><p class="ql-block">黄石公园的地质奇观被作者赋予了双重隐喻:既是“地球上最独一无二的神奇乐园”,也是人类文明介入自然的见证。文中对“老忠实泉”规律性喷发的观察(“90分钟一次,持续4分钟”),暗合资本主义社会精密运转的秩序感;而大提顿雪山与湖泊的原始野性,则被解构为“上帝的恩赐”,与九寨黄龙的“冷泉文化”形成对照。这种对比不仅停留在景观差异,更延伸至文化性格的剖析——东方美学的内敛含蓄与西方精神的奔放外向,在作者“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狂想中碰撞出张力。</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野生动物的观察(如野牛群)并未陷入猎奇视角,而是通过“自由灵动”的意象,将自然生态与人类生存状态并置。这种“存在决定意识”的体悟,呼应了其散文中“生命大于文字”的核心命题。</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二、文化反思:从“林黛玉”到“狂妄者”的蜕变</p><p class="ql-block">文中坦诚的文化身份焦虑极具穿透力。作者自述在国内被贴上“林黛玉”标签,却在黄石的“热泉”中释放出“外向、跳跃、无所顾忌”的另一面。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性格反转,而是文明碰撞下的认知重构:美国社会对个体表达的包容(如候机厅多子女家庭的“自食其力”场景),与传统文化中“目不斜视”的规训形成强烈反差。作者将这种冲突升华为“多角色生存”的可能性,实则叩问了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的流动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三、生命力的三重礼赞</p><p class="ql-block">1. 自然伟力:黄石火山口的地热活动、大峡谷的亿万年沉积,被赋予“地球史诗”的庄严。作者以“热血沸腾”形容热泉喷发,实则是将地质运动转化为生命力的隐喻。</p><p class="ql-block">2. 人性尊严:对64岁司机大叔的特写,超越了“敬业”表象。颤巍巍的身躯与“胖是穷人”的细节,折射出美国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困境,而“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愫,则暗含对劳动尊严的敬意。</p><p class="ql-block">3. 艺术抗争:狄更斯关于尼亚加拉瀑布的咏叹被重释为“向天抒情”的宣言。乘船穿越水雾的瞬间,“大妈变少女”的戏谑笔触,实则是生命激情对岁月桎梏的突围,与作者抗癌经历中“凤凰涅槃”的叙事形成互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四、旅行书写的范式突破</p><p class="ql-block">不同于传统游记的景点罗列,本文构建了“感知-反思-超越”的三重叙事结构:</p><p class="ql-block">- 感官沉浸:对七彩池“热气蒸腾”的触觉描写、瀑布“彩虹变少女”的视觉冲击,激活了多维感官体验;</p><p class="ql-block">- 哲学思辨:通过“冷热景观”的辩证,探讨文化性格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p><p class="ql-block">- 存在升华:将旅行视为“打开世界的课本”,在跨国比较中确认个体生命的独特性。</p><p class="ql-block">这种写作策略,与任琪散文中“用家常细节点燃人性光芒”的美学追求一脉相承。文中“存在决定意识”的反复出现,更暗示了其将旅行作为认知论实践场的深层意图。</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结语:在流动的边界寻找锚点</p><p class="ql-block">任琪的黄石之旅,本质是一场关于“观看”的哲学漫游。当她站在大提顿雪山前高呼“欲与天公试比高”时,既是个体生命激情的喷发,也是全球化时代文化身份重构的隐喻。这种在自然奇观与文明裂隙间的游走,最终指向一个终极追问:如何在流动的现代性中,既保持对生命野性的敬畏,又安放文化根脉的认同?答案或许藏在作者那句“人开放一些,多几种角色也挺好”的顿悟中——这或许正是全球化语境下,当代人寻找精神锚点的诗意尝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