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川拾古记

清雅竹韵

<p class="ql-block">  四月十二日中午阳光灿烂,我和经开合唱团的歌友,踩着青石板走进漫川古镇。昔日秦楚交界,今日陕鄂之边的这座沉睡在秦岭南麓的千年古镇,犹如一本摊开的线装书,每片剥落的墙皮都在讲述着商於古道上的驼铃声声。</p> <p class="ql-block">  转过斑驳的牌坊,就是依山傍水、南北走向、背靠青龙山、面临靳家河、北窄南宽的明清街。街道以拐弯为段落,自北向南分为上街、中街、下街。走进中街,仿佛走进古诗词的意境,古色古香,古朴典雅,曲径通幽,一种悠久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以商业贸易为主,有会馆、商号、骡马店、酒肆、茶楼、店铺,分列街道两旁,栉比鳞次。</p> <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骡帮会馆,这座会馆是陕西省现存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会馆,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会馆由两部分组成,南为马王庙,北为关帝庙,合称骡帮会馆。现存大殿、献殿、厢房、广场、戏楼。会馆三层重檐歇山顶上,清代工匠用青瓦砌出的骡队浮雕仍在逶迤行进。</p><p class="ql-block"> 推开吱呀作响的朱漆大门,厅堂立柱上深深浅浅的勒痕让我驻足——那是百年前骡夫们栓缰绳时留下的印记。导游说,这里是当年运输大队歇脚的地方,当年会馆的账房先生总要在立柱刻下记号,每道刻痕代表十头骡马的草料钱,这些纵横的沟壑里,藏着半部明清陕南商帮史。</p> <p class="ql-block">  沿着马头墙夹道的巷子西行,鸳鸯戏楼的琉璃鸱吻在朝阳下泛着微光。南楼为重檐,显得灵秀,北楼为单高挑檐,显得大气,两楼中间用演员休息室巧妙连接。这座中国唯一的“一脊两戏楼”的明代建筑,正应了“南唱汉调北吼秦腔”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我们登上古<span>戏</span>台,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引吭高歌电视剧《乔家大院》的主题歌远情,女团员分别在两个戏楼上伴舞,引来了好多游客在台下欣赏。一番尽兴后走进了后台,抚摸这斑驳的妆镜,恍惚看见花旦对镜贴花黄的剪影,而镜中倒映的却是对面武圣宫飞檐下的铜铃。导游神秘一笑:“当年戏班供奉的武财神像,每到月圆之夜,面庞就会转向戏楼方向。”</p> <p class="ql-block">  来到北侧武昌会馆,这是湖北武汉一带商贾集资修。前门楼高三丈有余,门顶高悬镂空龙纹大石匾,“武昌会馆”四个鎏金大字十分醒目,门口两侧一对大石鼓。会馆后殿三间是忠烈宫,供奉为明朝打天下以身殉国的忠烈。忠烈宫石匾至今保存完好。中有天井,两侧为商客住所,前厅两侧为耳房。</p><p class="ql-block">  在武昌会馆的藻井下,我们遇见一位正在拓碑的老者。他指着梁枋间的彩绘说:“这是嘉庆年间汉江船帮捐资修缮时留下的,你看这牡丹纹样里藏着川字暗纹。”顺着他的竹杖望去,北会馆的砖雕月门后,几株古松虬枝探出墙头,正是万福娘娘庙前那株唐松。树皮皲裂处渗出琥珀色松脂,像凝结了千年的香火。真可谓藻井尚存鎏金彩绘,当年湖广商贾在此煮酒论市,檐角悬铃至今犹带汉江的潮气。</p> <p class="ql-block">  黄家药铺外形呈印盒状,内部砖木结构,人称"一口印",是漫川关古民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清同治年间,黄玉波随姻亲邹姓人来漫川关,本欲建"聚义兴"银号,兑换银票,典当贵重物品,以解决南北商贾的辎重之忧。后因老家一场人命官司,只好将隔壁待建庄院卖给"泉盛源"号,改变计划,办起药铺。</p><p class="ql-block">  最妙是那“一柏担二庙”的奇观,千年古柏虬枝如龙,竟将吕祖和鲁班两座庙宇稳稳托在枝桠之间,枝头悬着的许愿红绸,正随风轻拂玄武大帝的衣袂。进庙背依古柏,扶栏远望,美景历历在目。清末当地秀才阮文山题对联赞曰:"左灵台右凤鸾古柏盖地;前玉带后回龙石柱擎天。还有那黄聚兴当铺,里面有很多收藏的钱币,从最早的贝币到交子,再到现代纸币,应有尽有,看得我们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一个长安驿站外边的驻足,看石碑介绍才知道,这里是原来的红军驿站。1932年11月11日至14日,红四方面军2万余人在徐向前、陈昌浩的率领下抵达漫川。革命军队经过漫川,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使漫川成为革命老区,红色古镇。</p><p class="ql-block"> 逛完中街来到上街,街道两旁美食丰富,神仙叶凉粉和漫川锅巴是特色,特别好吃。豆酱豆豉、香酥小鱼、椿芽鸡蛋、墨玉魔芋等美味佳肴令人垂涎三尺,我们品尝了神仙叶凉粉和漫川锅巴,特别好吃。我们都为其至今保留的传统文化、古朴民俗以及丰盛特产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转到下街,这里是漫川关水旱码头遗址。导游介绍说这座昔日的码头通往全国各地,商务繁荣,人口稠密,"水码头百艇联樯,旱码头千蹄接踵","北通秦晋,南联吴楚","朝秦暮楚"的典故均源于此地。</p> <p class="ql-block">  游完漫川古镇已到下午三点,斜阳漫过飞檐,青砖斑驳处浮动着我们的影子。不知是谁起了头,四十人的歌声忽然在古巷织成绸缎。苔痕在墙根低语,七百年前的商船号子仿佛正随汉江风归来。吴掌柜倚着门框打拍子,檐角铜铃忽然一颤。我们踏着满地碎金离去时,石板路上余韵悠长——漫川拾古,拾的何止是古?</p>